论数码动画的艺术性

时间:2022-09-15 10:07:09

论数码动画的艺术性

摘 要:动画是一门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它是艺术、技术双重属性的综合艺术;它是使世间万物都具有生命力和个性、具有幽默性、夸张性、幻想性的一种表现手段。自从计算机的出现后,电脑数码动画已成为了当今时代的潮流。现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动画软件的出现,电视技术也不断地发展进步起来。

关键词:角色造型;变形动作;主观色彩

最早的动画是画出来的,并且这种方式沿用至今。此外,不论定格动画、flas还是CGI动画,从制作工艺上来说,也是通过设计师以逐帧拍摄,或者通过鼠标在关键帧上调整的方式,“画"出来的。“画"也有艺术加工的含义,动画原本就不同于实拍电影,更多的艺术化处理和想象是动画生存的基础。这突出说明了在动画艺术中,绘画作为动画创作及生产的主要特征和手段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一部动画片中,呈现于观众面前的每一个形象、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情节,都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的。正是这一幅幅静态画面所呈现出来的在造型上、色彩上、构图上以及材质上的种种特征,决定着一部动画作品的角色形象,环境面貌以及整个影片的视觉风格,定位了整个创作过程的艺术追求。

一 写意的角色造型动画艺术

动画角色的塑造在整个影视动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优秀的动画角色,不仅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寓性格于外貌之中,充分展现人物性格,丰富故事情节,使动画片更加精彩,为动画片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动画是造型艺术与影视艺术相结合产生的一种艺术,是造型艺术的动态延伸。动画世界是一个让想象力任意发挥的世界,拥有极度自由的创作空间,无论是对现实的夸张表现,还是对非现实的奇特幻想,都能在动画世界里得到体现。因此,动画中角色的造型完全不同于一般影视中角色的造型。一般影视中的角色造型受到演员自身形象的限制,是建立在“写实“基础上的;而动画中的“演员"是假定的、虚拟的,是根据故事需要凭空创造出来,并且可以随着剧情发展不断发生形象变化的。

在动画世界里,有正直善良的“君子”,也有狡猾阴险的“小人”;有天资聪慧的“机灵鬼“,也有朴实笨拙的“老实人";有现实生活的“平凡人",也有天赋神力的“非凡人"。动画的故事题材是极其丰富的,不同题材的作品给动画角色形象的创造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功的动画片,不仅使角色形象活跃在银屏之上,而且在表现思想内涵方面有了极大的扩展,积蓄了内在情感意蕴的力量,使动画故事的文学艺术性更加凸现,增强了打动人心的感染力。

(一)夸张与角色造型的典型艺术性

为了塑造个性化的动画角色,夸张是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夸张可使丰富的想象思维具体化和形象化,紧紧抓住形象的某些特征。运用扩张或省略的手法,可以使造型新奇有趣,突显形象的个性特质,从而加强艺术的感染力。

夸张的情态有利于表达角色的情绪,丰满角色的内在个性,使它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根据表情特征对五官进行局部夸张,或者夸张得安排五官的位置,是表情夸张最常用的手法。在夸张五官时,往往着重于眼睛和嘴巴的变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影响表情的最重要的器官。只要把眼睛形状稍作变化,就能体现出鲜明的表情特征。以美国系列动画片《猫和老鼠》中小猫汤姆的形象进行分析,它在系列片中的表情非常丰富。它常以大日艮睛、挑着眉毛、咧着大嘴的形象出场,显得滑稽又大大咧咧;但时常被老鼠整得发怔,耷拉着眼睛,张着大嘴巴,伸出长舌头,表情痛苦;汤姆有时也会玩世不恭似地半睁着双眼,显出调皮无赖的表情。这几种表情较鲜明地表现出了汤姆的个性,成为片中情绪变化的符号,也成为汤姆“快乐”、“笨拙”、“顽皮”的象征。可见,眼睛和嘴巴是五官夸张的重点。改变五官位置的正常比例关系,也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夸张并非无限的夸大特征,而是在形与形的对比中凸特征,对比的变化,更能突出形象的个性。形态的夸张是多元化的,只要能明确地表现角色的独特个性,就可以设计出令人过目不忘的动画形象。

(二)拟人化是角色造型艺术手段

影视动画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有生命的动物、无生命的物体、想象中的神怪,大到史前恐龙,小到微观生物,在动画世界里都被表现得如此鲜活、如此可爱。从表面上看,卡通形象与人的外貌、表情、行为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拟人手法的外化形式;实质上,动画世界就是对现实生活理想化的模拟,因而动画角色身上反映着真实的人性,寄托着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感,这种处理是深入动画角色形象的内心,对其性格的拟人化,是较深层次的艺术描绘。无论是对外在的修饰,还是对内在的丰富,总之,拟人化手法是动画形象创作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影视动画创作中,动画角色拟人化手段的运用比比皆是。美围动画片《鲨鱼黑帮》的角色设计中就充分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将鱼尾夸张为人的腿部,鱼鳍描绘得较长且具有人类手臂与手掌的功能,脸部的血官集中在正面。片中的小鱼奥斯卡就像一个穿条纹喇叭裤的青年,而妖艳的露娜则像身穿艳丽长裙的女郎。

美国另一部动画片《汽车总动员》,把各种汽车进行了高度的拟人化设计,不仅赋予了现实中无生命的汽车以生命,而且通过对汽车不同的外貌设计,与人类的不同形象和性格进行了巧妙地对位,使整部影片即富有情趣又发人深思。英国动画片《小鸡快跑》中,小鸡们无论从外貌、表情、行为还是从性格都被充分地拟人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鸡形象,特别是外凸形的圆眼睛和香蕉形的大嘴巴,使得这些小鸡们更具独特的个性魅力。

二 行为动作夸张变形艺术

由于影视动画经常采用神话、童话、寓言、民间传说、科学幻想、幽默小品等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通过夸张或怪诞的形式加以体现,所以剧情和动作的虚拟与夸张变成了动画艺术的一种特殊手段,使动画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富有特色。

(一)形态的夸张艺术

形态的夸张是动画动作设计中常用的一种夸张技巧,为了表达角色动作的力量和精神状态上的鲜明效果,将形象姿态的局部或大部分夸大到常人难以做到的极限,在画面上表现出刹那间的强烈变形状态,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例如,当表现一个角色被重物砸到时,他的身体会陷入到这个重物罩。当一个角色绕着某物奔跑时,可以戏剧性地处理成它的身体像绳子一样被缠在某物上。在美国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由形态夸张所创造出的精彩的追逐打斗动作是该片出奇制胜的法宝。

(二)速度的夸张艺术

数码动画为表现角色在动作速度上的特殊变化,动画片可以根据剧情的要求及动作设计的需要,超出真实动作所需时限的常规,快的更快、慢的更慢,以显示速度上的强烈对比,突出动作的效果。例如,表现角色像飞一样地奔跑或逃窜,画面上的角色不仅是两条腿在奔跑,还可以出现无数条腿的虚影,夸张飞奔动作的极度快速。甚至还可以更为夸张地处理成角色身后拖着一股烟尘滚滚而去,角色形象淹没在一片烟雾之中。

(三)情绪的夸张艺术

动画片中常常会形象地表现角色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上的变化。在处理这些变化时,除了对角色的动作姿态、脸部表情及外部形象进行夸张之外,还可以运用动画的特殊技巧,以比喻性或象征性的夸张手法进行处理。例如,文字上形容的“目瞪口呆”:一个角色在受到惊吓或大吃一惊时,不仅表现为张大嘴巴,双眼圆瞪,而且还四肢僵直、身体腾空而起,眉毛飞出面部,舌头夸张得伸长。形容“怒发冲冠”:一个角色在情绪极度愤怒时,不仅表现它怒目而视的表情,还可以形象化地将角色的头发顿时竖起,同时将头上的帽子也高高顶起。

(四)意念的夸张艺术

意念的夸张是为了表现角色主观意识中的感受而在动画片中运用的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例如,一个角色被一目标深深地吸引,为了形象化地表现它的心态,便可夸张地使其眼珠夺眶而出,围绕在目标四周盘旋,也可以表现为眼睛夸张地凸出,眼珠变成心形。

三 梦幻的主观色彩艺术

色彩赋予形体以灵魂,正如声音赋予语言以情感,影视动画中画面的色彩也是重要的视觉艺术元素。色彩是艺术家的宠儿,被用于描绘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表达灵魂深处的某种意念要是没有斑斓的色彩,我们就看不到那么多令人震撼的动画画面。从真正意义上说,色彩与光是分不开的。大自然的景象正是通过光源与色彩的有机结合,使我们感知到它的多姿多彩和美轮美奂色彩的客观特性与人们对它的主观性认知,形成了色彩的神秘感和张力感,当这两种感知被投射到动画作品之中时,色彩便成了动画艺术充满活力的源泉。色彩具有极强的刺激张力,会使观众引起种种感情联想。色彩的联想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会渐渐形成一种符号,从而会建立起表示抽象意义的色彩象征。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所产生的共通性,如民族习惯或传统,会赋予色彩特定的象征意义。

色彩是视觉冲击力最强,心理效应最深刻的画面构成因素。由于影视动画的绘画性,它可以不受真人表演的束缚,不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因此,影视动面对色彩的想象和运用也更为广阔和夸张,它能够通过色彩完美的造型效果展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景象。动画中的色彩充满了主观性和创造力。是情感的表达,是导演和观众情感的升华。

色彩用来传达思想、表达情绪、表现主题。影视动画中色彩处理的视觉美感都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的众多不同感受,若能真正投入体验动画故事中的生活、感受创作者创造的人物生命,就可以享受优秀动画影视的色彩为我们铺张的生命意义,透悟色彩的奥秘。

影视动画不管它的观众群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作为人类记录美好愿望的新语言,从黑白的动画片到现在发展到全彩的动画片,人们一直都在探讨影视动画画面色彩设计的视觉意义。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迪斯尼动画公司就一直擅长在动画中使用色彩语言来表达情感。在迪斯尼动画制作过程中,有一个程序是专门做色彩气氛图,在这里色彩作为画面的一个独立因素来讨论。今天的影视动画中画面色彩的运用已经不仅仅是片中生活环境的自然元素和情感元素的直接反应,在有追求的动画导演手罩,色彩被赋予了更多的表现性和象征性,更希望带动它的观众群体到更完美的视觉境界中去。

参考文献:

[1]彭玲.《动画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8).

[2]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

[3]徐志祥.《影视艺术论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4)

[4]孙立军,李捷.《现代动画设计》.河北美美术术出版社,2001.(7)

[5]孙立.《影视动画视听语言》.海洋出版社,2005.(10)

上一篇:狙猎秃鹰:特大网络贩枪案始末 下一篇:解析高峰竹柳成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