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时间:2022-09-15 09:40:13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所谓“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具体来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等特征的总和。在此,就个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体会简单总结一下,与同仁共勉。

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力

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能力

1、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把运算符号看错,抄错题目等,在解决问题中一些关键的词语被忽视或者没看懂,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所以,我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的重要。

2、认真倾听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的发现,学生们变得活泼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与纠正,必要时还给与适当的惩罚。渐渐的认真倾听的学生多了,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总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3、独立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可以经常看到我的一些批语:“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呀!”、“解得巧,真聪明”、 对于那些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一开始,帮他们擦掉重写,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愿你能够坚持”、“看到你在进步,我十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种带感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除此之外,我在学生作业的书写、格式以及算理过程中严格把关。我常跟学生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障碍──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你肯定是最棒的!”或者“再细心一些,准行!”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志治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探索思维能力

创设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例如在教学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学生通过认真的讨论交流,设计出了一个计算这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案:先将一个容器里放一些水,然后测量并计算出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再将不规则的物体放入容器中,再测量并计算出放入不规则物体后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容器内水的前后体积的差即为这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样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既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l.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喜欢数学,这样的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的操作探索。切实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上一篇:“任务驱动法”在安培力方向教学中运用刍议 下一篇: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