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施分组学习成效探究

时间:2022-09-15 09:30:22

初中生物实施分组学习成效探究

摘 要:为探究分组学习的成效,本文以南平剑津中学为样本,在三个教学周期内对每一周期的二个班级,分别采取传统教学和分组教学两种模式,以中考等级分各区间成绩分布百分比进行了比对,得出引入分组学习的班级等级分优秀的学生占比明显增多这一结论,从而说明了引入分组学习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分组学习;南平剑津中学;等级分;成效探究

一、背景资料

1.分组学习

分组学习,国外教育界称之为Cooperative Learning 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国内也称为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是20个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基于传统课堂教学下的学习模式。分组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作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小组学习为教学手段,激发个体的学习潜力,发挥群体的竞赛功能,有效地创造出“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学习模式,以较好地完教学任务,使参与的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

众所周知,初中生物教学如果纯粹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则主要有以下几个不足之处:学习被动性,即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相互之间沟通困难,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课内与课外活动之间,互动、沟通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够热烈,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兴趣激发难度大。在常规教学中引入分组学习,则可有效地弥补上述不足。

本文通过观察南平剑津中学三个教学周期六个教学班级,分别采取引入与不引入分组学习的方法,比对其等级分在各区间的差异性,探究引入分组学习的作用与效果。

2.南平剑津中学及生物课程在中考的位置

南平剑津中学创建于1902年,具有110多年的办学历史,现为初级中学,省级初中示范校。全校三个年级(七、八、九年级),每年级一般有十四个班。生物课程于学生入校伊始开设,于八年级下学期期末以“等级分”形式参与全市中考结束。我市中考成绩等级分的评判标准为:85分及以上为“A”级,75分及以上至85分为“B”级,60分及以上至75分为“C”级,60分以下为“D”级。

二、探究方法与数据

2008年9月-2014年6月期间,在各级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本教研组同仁的鼓舞下,特别是在在家人的理解奉献下,笔者全过程承担了三个周期的生物教学工作。每个周期为二学年,承担二个班级生物教学工作。采用比较法,每个周期的二个班级,每个班级学生数均为50人左右。在二学年的教学过程中,一个班级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另一个班级引入分组学习法。同一个周期的二个班级以中考成绩为样本,进行对比,得出数据。

为方便,记传统教学方法的班级为A班,引入分组教学方法的班级为B班,A1,A2,A3分别为第一周期(2008-2010学年),第二周期(2010-2012学年),第三个周期(2012-2014学年)的A班;同样记B1,B2,B3。对中考考成绩分别以[0,50),[50,60),[60,70),[70,75),[75,80),[80,85),[85,90),[90,95),[95,100]共9个分数区间段进行人数统计,得出如下数据:

在第一周期中,A,B班级人数分别为51人和49人,其中在区间[0,50),[50,60),[60,70),[70,75),[75,80),[80,85),[85,90),[90,95),[95,100]中,A班人数分布分别为:0,1,2,4,5,6,18,8,6;B班人数分布分别为:0,1,2,3,4,5,20,10,5.

在第二周期中,A,B班级人数分别为50人和51人,其中在区间[0,50),[50,60),[60,70),[70,75),[75,80),[80,85),[85,90),[90,95),[95,100]中,A班人数分布分别为:1,0,1,3,6,7,19,7,6;B班人数分布分别为:0,1,2,3,3,6,21,8,6.

在第三周期中,A,B班级人数均为50人,其中在区间[0,50),[50,60),[60,70),[70,75),[75,80),[80,85),[85,90),[90,95),[95,100]中,A班人数分布分别为:0,1,1,6,6,6,18,8,4;B班人数分布分别为:1,0,0,4,5,4,23,9,4。

对三个周期各区间人数进行累加,则A班总人数为151人,B班总人数为150人,其中在区间[0,50),[50,60),[60,70),[70,75),[75,80),[80,85),[85,90),[90,95),[95,100]中,A班人数分布分别为:1,2,4,13,17,20,55,23,16;B班人数分布分别为:1,2,4,10,11,15,65,27,15.

为去除班级人数不同造成的数据比对不科学,我们计算出各区间人数在相应班级总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可以得到:

在第一周期,各区间所占百分比(保留两位小数)。A为:0.00%,1.96%,3.92%,7.84%,9.80%,13.73%,35.29%,15.69%,11.76%;B为:0.00%,2.04% ,4.08%,6.12%,6.12%,10.20%,40.82%,20.41%,10.20.

在第二周期,各区间所占百分比(保留两位小数)。A为:2.00%,0.00%,2.00%,6.00%,12.00%,14.00%,38.00%,14.00%,12.00%,B为:0.00%,1.96%,3.92%,5.88%,5.88%,11.76%,43.14%,15.69%,11.76%.

在第三周期,各区间所占百分比(保留两位小数)。A为:0.00%,2.00%,2.00%,12.00%,12.00%,12.00%,36.00%,16.00%,8.00%.

三个周期总和中,各区间所占百分比(保留两位小数).A为:0.66%,1.32%,2.65%,8.61%,11.26%,13.25%,36.42%,15.23%,10.60%;B为:0.67%,1.33%,2.67%,6.67%,7.33%,10.00%,43.33%,18.00%,10.00%.

为了便于比对,我们将上述数据同一周期所占百分比的B减去A,得出下表一:

三、分析与结论

1.分析

从上述数据来看,在等级分“D”阶段,即[0,60)之间,采取分组学习与不分组学习的考生数差异不大,这一点在等级分“A”的高分阶段,即[95,100]之间也一样。这应该与南平市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剑津中学等所有初中校,招生形式采取划片入学,校内分班再采取电脑随机分班的方法,从而同一年段后进生与特优生在各班是随机分布这一现象有关。在此,为实现数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剔除这二个阶段,不予以比对。

随着分数区间的递增,首先是A组人数占比开始明显逐步多于B组人数占比,在等级分“C”阶段,即[60,75)之间,其中的[60,70)之间A组与B组三年相差只到0.002%,差别尚不明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到了[70,75)之间,A组与B组相比,相差已接近二个百分点,达-1.94%;特别是在等级分“B”阶段,即[75,85)区间,这种差别更加显著,从表一可看出,等级分“B”阶段二个区间,即[75,80),[80,85),每个周期之间,A班占比都比B班占比多,且总体显递增趋势,特别是第二周期,差距接近10个百分点,达9%,且三周期的差距之和为:(-3.92%)+(-3.25%)=-7.17%.

与上述完全相反的是,到了“A”阶段,剔除前述高分段[95,100]特例不予以考虑之外,则与“B”“C”二阶段截然不同,引入分组学习的班级与传统教学班级相比:(1)B班占比数明显多于A班人数,特别是在第三周期,B班与A班占比数相差超过12.00%;(2)随着分数区间的递增,到了高分段[90,95)B班与A班占比数相差趋小,由低分段[85,90)每个周期都超过百分之五到本阶段每个周期都低于百分之五。综合比对,在“A”阶段,三个周期的差距之和为:(6.91%)+(2.77%)=9.68%,即引入分组学习的班级,等级分达“A”的所占比例明显多于只采取传统教学的班级。

2.结论

分组学习的引入,在学习成绩上,对班级两个极端(后进、特优)的学生影响不大,但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通过分组学习,能有效地把他们的成绩由“良好”(“B”等级)提高到“优秀”(“A”等级)成绩。这说明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分组学习的班级比只采用常规教学的班级,中考成绩优秀率高近10个百分点。由此,我们也确实体会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分组学习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薛国平.浅议分组学习[J].价值工程,2011(13).

[2]魏琳琳.论分组学习对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化[J].学周刊B版,2013(35).

作者简介:方丽金(1975― ),女,福建省南平市剑津中学生物教师,长期从事初中生物的教学与教法研究。

上一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下一篇:活动课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