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9-15 08:57:12

浅谈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摘要:作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写出顺畅、精美而又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课外阅读 能力培养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这样的:作文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个题目或话题,让大家先讨论讨论,然后老师念个范文,之后对范文进行一番讲解,再说一说写作上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老师手一挥,说道:开始写吧。

看吧,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谓是形态各异:有双手托腮冥思苦想的;有赶紧拿出作文书随意翻看找灵感的;有抓耳挠腮很焦急的;还有目光呆滞望着窗外的,更有甚者竟然趴在桌上睡起觉来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对于作文,学生犯难不愿写,老师头疼不愿改。偶有一两篇佳作令老师眼前一亮,找学生来问,答道:“借鉴”。而老师只能望文兴叹。

作文真的那么难写吗?老师就真的看不到学生的佳作?回答应是否定的,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写出像样的文章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将作文教学寓于平日讲课中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既然课文有这样好的示范作用,我们就应利用好它的这一功能。在平日讲课中,特别注意每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导向作用。

如讲《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文中对于菲利普的描写有这么几句:“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向旁边走了几步”,“他瞪着眼睛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这一系列语无伦次的语言及异常的神态描写,把菲利普发现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后害怕他又来拖累自己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每讲到此处,我不光让学生明白小说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对刻画人物心理所起的作用,往往还要有一个仿写的环节。

我先提供一些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如“惊恐、胆怯、兴奋、无奈”等,让学生自创情境,运用一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这些心理。大多数学生能从文中受到启发,所描写的片段也很成功。

像这样的随堂训练我基本每天都在进行。大到文章的布局谋篇,小到一个词语的使用,都能使学生从中得到一些为文之法。

因此,只要老师细心引导,适时提供写作契机,学生就会从“例子”中悟出很多的作文之道。

二、将写作能力的培养寓于随笔之中

作文要想写得顺畅,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已成为共识。作文训练光靠课内那点时间显然是不够的。我除了在课上写那么几篇“正式”作文外,大多数是让学生在课下“随意而为”,每周写两到三篇随笔。对于随笔只有一点要求:要说真话。至于内容和形式,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在随笔中可以记述生活琐事,也可以对老师品头论足,还可以评论天下大事;可以写诗歌、小说、杂文、散文。总之,扬长避短,尽情发挥。学生的写作没了限制,没了束缚。自由写作让他们很快把随笔当做倾吐心声的地方、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张扬个性的阵地。

每每读着学生一篇篇热情洋溢、真情进发的随笔,我总能不由自主地把最好、最高的评价给他们。鼓励他们写出更好更多的随笔来。许多学生在写随笔的过程中锤炼了语言,悟到了为文的基本方法,更可贵的是,他们变得热爱生活了。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还有什么事难得倒他吗?有了随笔的基础,学生在作文课上不再抓耳挠腮,而是文思敏捷,奋笔疾书,一篇篇朴实完整的小文在学生笔下诞生了。看着学生的变化,做教师的怎能不高兴呢?

三、将作文质量的提升寓于课外阅读中

当然,要想让学生写出精美一些的文章,语言的锤炼至关重要。锤炼语言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最有效的是多读。

学生每天都在读,但读的都是被肢解过的一段段的文字,这样的文字很难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难怪我们在课上津津有味地分析结构段落、归纳主题思想的时候,总会有那么几个“不听话的”学生在下面偷偷地看小说、杂志等与课文无关的书籍。这些学生在课上看“闲书”的行为对与不对我们暂且不论,有一点可以肯定,小说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许多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的特点,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指导。要向他们推荐一些内容和思想都很健康的美文;而且对读书的方法也要作一些简要的指导。不要让他们的阅读如叶老师所说:“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这样的读书不能称为有效阅读。

我们的阅读应该关注书中的人物,他们的举手投足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尤其是作家描写人物时的语言更应细细品读,这样的阅读才能有收获。因此,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我都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久而久之,他们会在读书过程中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妙句,也会不知不觉地应用到作文之中,他们更会懂得怎样写才能适合“读者”的需要。这样的进步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但也是令人欣喜的。

古人曾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要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就必须有文采,必须追求语言的新鲜、生动、活泼,而名家的文章无疑都具备了这些要求。只要坚持,还愁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吗?

上一篇:在竞争中培养合作精神 下一篇:作文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