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工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时间:2022-01-20 01:43:22

民族地区工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当今大学生群体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建设的生力军。然而,我国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在高校大学生中有30%~40%出现心理障碍,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约10%左右,而且,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民族地区工科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并不多见,为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工科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建构民族地区工科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了广西某工科院校2006级的2372名新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1750人,女生622人;城镇653名,农村1719人。

2.方法。采用临床心理症状自测量表(SCL-90)对新生进行了测试;该量表采用1-5级评分制,症状从没有、很轻、中等、偏重到严重五级,包含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附加项等共十个因子,该量表目前在我国各类人群的心理状况测量中被广泛采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3.处理。问卷结果采用SPSS11.5 FOR WINDOWS 进行T检验。

二、统计结果

民族地区工科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青年组常模相比,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和恐怖症四个因子上有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偏执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

民族地区工科大学新生中,女生在抑郁、焦虑方面有较为显著差异(P<0.05),在恐怖方面有极为显著的差异(P<0.01),这与女生比男生相对敏感,对诸如前途、理想、交友和自己的相貌等问题考虑得比较多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来自于农村地区的女生,在适应环境方面比男生更容易产生害怕情绪。

三、结果分析

我国高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校的新生因心理问题而休学或者退学的人数已经超过因身体健康问题而退学的学生,这种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在学校咨询中心,相当一部分的来访者来自于一年级的新生。调查结果表明,他们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惧、偏执及总均分等项目上均高于全国常模,表现在“过分担忧”、“感到苦闷”、“难以入睡”、“感到对别人神经过敏”、“容易烦恼和激动”、“感到难以完成任务”等方面。而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比男生差一些,在躯体化、焦虑、恐惧3个项目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大学新生由一个已经习惯了的环境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时,有一部分人无法摆脱原有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进而导致其心理失调。生活上的不适应,极易导致学习上的落后,进而产生深度的自卑感,对生活的态度由自信变为自卑,由希望变为失望。由此引发心理问题,严重的发展到心理疾病。

民族地区工科大学新生与全国大学生相比除了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等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以外,在精神病性症状方面也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民族地区的工科大学新生在精神压力方面也比较大,表现出“做事容易紧张”、“对一些事情过分担忧”、“对学业和前途感到心理压力很大”、“容易把事情往坏的方面想”等等。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地区工科大学新生在刚刚完成从中学到大学转变时的不适应,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大学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一致,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衡;从个体来讲,大学新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一系列需要和理想的矛盾冲突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困惑和烦恼;从个体生活环境来讲,民族地区工科大学新生很多人来自于农村地区,专业志向、经济条件、地域等自身条件上的不如意和挫折影响他们的心态,增加了思维负荷,加上有些同学某些个人个性特质的问题,如敏感、多疑、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心、任性、急躁、好强等,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如果学生自我调整能力不强的话,就容易出现心理症状。另外,还有一些大学新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男生严重,特别是抑郁、焦虑、恐惧等症状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一方面,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的飞速变化带给女生的心理困扰和适应问题比男生多,女生更容易产生紧张感;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中父辈们往往对女孩的关心、保护比男孩更多一些,容易导致女孩优柔寡断、胆怯、敏感的个性特点。

四、民族地区工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力量。首先对各系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进行心理辅导课程培训,让他们了解心理咨询的概况,学习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好学生各种工作。其次,加强班级、宿舍文明建设。班风好坏,直接影响学风、校风,而良好的学风、校风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快的情绪;再次,可通过校报、校刊、广播站等舆论宣传的作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的教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调适作用和凝聚作用。

2.建立健全新生心理档案

对新生进行全面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对新生测查可以同时采用三个量表:UPI是将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筛选出来,SCL-90是将发生心理问题几率高者筛选出来。当此两项测查分值同时比较高时,再比照16PF的测查结果,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其人格因子中根源所在。

对于筛选出来的学生,应及时约谈,分清心理问题的轻重程度,区别对待。对存在一般发展性问题和适应性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团体辅导和朋辈辅导的方式,使他们在体验和互动中成长,鼓励他们对自我重新定位,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进而发展自我的潜能。对属于人格方面或者有轻度心理障碍者要实行个别咨询和跟踪辅导;对那些有可能出现危机情况的,比如具有自伤或伤人倾向的,要及时通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共同做好预防工作。对于学生的心理档案,要实行严格的保密管理。

3.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高校新生的心理辅导应通过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也是最主要的阶段,是在新生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第二阶段,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为学生提供社会支持系统;第三阶段,对个别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推荐转诊到专科医院或门诊治疗,就是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药物治疗。

学校要成立心理辅导中心,加强和重视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行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建立积极的防卫机制

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有了心理问题,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从这一意义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要教会学生多用生活的哲理、模范的事例、行为来激励自己;通过倾诉和分享来及时转移和宣泄不良情绪和压力;不苛求自己与他人,以平和的心态做人与处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压力,学生最重要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助。

5.建立危机干预机制

学校要建立四级危机干预机制。一级是发现,二级是预防,三级是咨询,四级是医疗机构治疗。一般毕业离校前后、放假前、考试前后、新生入校后、重大活动前后、季节交替前后是危机干预的重点时间段。家庭贫困、言行异常、性格内向、直系亲属中有精神病史、考试成绩突然下降、生病、失恋、网络痴迷、家庭发生重大变化、经历重大挫折、新入学和快毕业的学生是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应关注的重点对象。一旦发现存在自杀、攻击倾向及其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果断启动危机干预机制。危机干预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我们应建立信息获取网络,从宿舍到班级再到院校,保证信息畅通,层层防范,提高对高危人群干预和救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社科系)

上一篇:浅析我国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发展 下一篇:对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