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9-15 07:50:10

湖南省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目前湖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工业一直是湖南省的薄弱环节。本文分析了湖南目前工业化发展现状和工业发展布局,并就工业布局的三大基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湖南 工业化 基础产业 资源配置 配套服务 自主创新

一、湖南省工业发展现状

1.湖南省工业化成果。经过多年发展,湖南省工业实现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跳跃式、超常规发展,工业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逐渐形成了以有发展基础的支柱产业、有资源基础的传统产业、有后发基础的新兴产业为基础的工业布局:

(1)有发展基础的支柱产业。一是装备制造业,预计2007年总产值可达1100亿元。二是钢铁有色业,预计2007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50亿元。三是石油化工业,预计2007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210亿元。四是卷烟制造业,预计2007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利税240亿元。

(2)有资源基础的传统产业。一是农产品加工业,预计2007年可实现产值1480亿元。二是建筑材料业,预计2007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三是旅游产业,预计2007年可实现收入650亿元。四是林纸加工业,预计2007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

(3)有后发基础的新兴产业。一是电子信息业,预计2007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二是生物医药业,预计2007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三是新材料业,预计2007年可实现总产值846亿元。四是文化产业,预计2007年增加值将超过400亿元。

2.湖南省工业化存在问题。同时应看到,目前湖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工业一直是湖南省的薄弱环节,工业化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工业比重还是较低,而且上升得比较缓慢。2005年,湖南的工业总产值为4341.88亿元,居中部第3位;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199.91亿元,低于河南的4923亿元、湖北的2404亿元,列中部的第3位;其增幅为15.3%,位居中部六省的最末位。工业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二是工业结构体系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发展层次。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比重偏大,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传统产业和附加值产业比重偏大,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比重偏小,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省工业的宏观经济效益。湖南的基础工业规模并不算小,但高新技术产业却未能及时搞上去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相当显著。2005年江苏省的工业产值达10342.1亿元,相当于湖南的2.38倍。山东省的工业产值10619.3亿元,相当于湖南的2.45倍。

二、湖南省工业化对策建议

解决湖南省工业化的问题,发展基础产业(即有发展基础的支柱产业、有资源基础的传统产业、有后发基础的新兴产业)是关键。当前,三大基础产业规模效益不高、竞争能力不强。表象因素,是缺大项目、大投入,深层原因,是缺好的体制、活的机制。必须加大创新力度,重点完善3大机制。

1.资源配置机制。这是优化产业结构、防止产能过剩的根本保证。要突出抓好3个环节:一是要素的自由流动。围绕基础产业发展,加快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统一要素市场的建立。可借鉴珠海做法,专门成立要素市场管理办公室,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要素市场进行全方位监督,确保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配置。二是价格的市场竞争。针对矿产、水、电、煤、气、油等资源性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的情况,积极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探索推进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民营化改造,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三是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对于华菱等118家大型骨干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海内外上市、股票、债券等资本运营的方式,优化股权结构。同时,通过股权激励机制,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与国内外大企业、大品牌的联姻、连锁、联合,大力支持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提高产业竞争力。对于160家专、精、特、新企业,要积极探索高管层、高级技术人才、经营者持股的方式,积极引进个体、私营资本参与资产重组,分阶段、分步骤缩小国有企业控股比重。

2.配套服务机制。这是提升基础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手段。要着力完善3大机制。一是带动机制。利用现有大企业的规模、技术、人才等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共同实现产业链的延长和加深。抓紧制订向各产业链核心环上的企业适度倾斜的政策。加强产业链的调研,对可能把产业链复制到我省的企业集团,实行优先招商、重点招商。二是积聚机制。围绕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在重点园区和主干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培育一批产业配套、集聚发展的产业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发展高地。三是服务机制。重点加强现代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突出抓好长株潭、衡阳、常德、怀化、岳阳等5大区域物流中心,以及长沙中小企业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形式和物流业态,提高流通组织化水平。

3.自主创新机制。这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要集中做好3项工作。一是产学研结合。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现有委托开发、联合开发、人才合作等基础上,鼓励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通过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经济实体等形式,建立互动研发的新机制。二是创新激励。可考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其研发费用支出,实行一定的税费减免;新创企业,如放弃税费优惠,实行一定比例的现金退款。在重奖表彰专业人才,以及评选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有突出贡献专家时,要向自主创新人才倾斜。三是二次创新。进一步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企业吸收、引进国内外最新科技进步成果,通过合作开发或内部攻关,实现产品和技术的二次创新。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05)[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罗文:湖南工业结构及其工业化水平研究.经济地理,2001,2(21)

[3]李玲玲:加快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思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26)

[4]王亮:提升湖南工业竞争力的对策探讨.系统工程,2002,3(2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珠海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欠发达地区优化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