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教育的“悬浮态势”及突破途径

时间:2022-09-15 07:42:25

浅析乡村教育的“悬浮态势”及突破途径

摘 要 一个地区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加强教育事业的推广,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开展乡村教育是保障中国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的乡村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悬浮态势”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悬浮态势”指的是乡村教育在城市文明主导的现代化教育进程中的整体性表现。本文主要探讨乡村教育在国家教育规划中诸多问题的表现,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乡村教育 悬浮态势 突破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On Rural Education "Floating Posture" and Breakthrough

JING Ming

(Zhengzhou Erqi District Jingguang Road Subdistrict Office, Zhengzhou, He'nan 450015)

Abstract To develop the economy of a region, we must first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ru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education, rural education is important to carry out a reasonable way to prote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But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f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 where "suspended posture" is an obvious problem. "Suspension situation" refers to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rur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urban civilization dominat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erformance of problems of rural education in national education planning, and proposes reasonable solutions.

Key words rural education; floating posture; breakthrough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倡以现代化的理念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乡村教育相对于城市教育来说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可能与乡村的教育设施、教学条件、教学实力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局面造成乡村教育如同一座孤岛悬浮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乡村教育如何从孤岛中突围已经成为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重要课题。

1 乡村教育“悬浮态势”的主要特征

1.1 国家教育规划对乡村教育的忽略

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城市教育上,长期以来,在城市取向的教育价值观和政策下,国家教育规划很少有体现乡村教育的,比如在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只提出了对具备条件地区的教师学历的提升,而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的教育则不在规划之列。这样就使乡村教育迷失了自身发展的方向,国家教育忽略了乡村教育的规划,乡村教育始终走在城市教育之后。近几年,国家逐渐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乡村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必须看到在实际发展中,规划中所提到的乡村教育并没有落到实处。可操作性不高,致使乡村教育仍然远远滞后于城市教育。

1.2 乡村文化在乡村教育中逐渐淡化

乡村教育是在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乡村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乡村教育也呈现出独特的乡村风格与特色。一般情况下,乡村动植物繁多、自然景物比较多,这些都是乡村所独有的资源与文化素材,这些素材也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这些都是城市教育所不能做到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些优势在迅速发展的现代化技术的冲击下淹没于城市文明中,致使乡村教育脱离于乡村传统文化。乡村孩子也和城市孩子一样被繁重的课业所束缚,物质利益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乡村文化被扭曲。风土人情等乡村特色逐渐消失在乡村教育中。

1.3 乡村学生在教育中的迷失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乡村孩子在教育中很难确立自身的身份认同感,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到困惑。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乡村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以城市生活为目标,他们在应试教育下激烈的竞争,为自己融入城市开辟道路。有些乡村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走进城市,但是他们本身的乡村身份在今天阶层日益固化的社会中较难改变,而且他们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与发展,继而产生无归属感,甚至对自己的身份认同陷于边缘化状态,产生身份认同的迷失感。

1.4 乡村教师的城市化情结严重

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乡村教师日益市民化,他们在教学以及生活的过程中城市情结比较严重,他们对城市有着强烈的眷恋。乡村教师的生活逐渐从乡村社区的大交流圈转向只有学校教学及城市业余生活的小天地,生活比较单一,他们的生活缺乏乡土文化的参与,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参与意识不高。乡村教师远离乡村的日常生活气氛,他们乐于追求城市的生活氛围,对乡土文化与知识比较陌生,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很难把乡土文化风情与知识传输给学生。另外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倾向以城市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在课堂上流露出以城市教育为主,忽略了乡村自身教育特色,致使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变得模糊,甚至使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乡村是落后的代名词,加快了乡村的边缘化发展,扭曲了乡村文化的内涵。

2 乡村教育“悬浮态势”形成的原因

2.1 教育体制不合理

我国的教育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城乡发展方面来看,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教学条件、教育设施、师资力量雄厚等相较于乡村教育都有着很大的优势。另外,这种体制对乡村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多压制性措施,比如城乡户籍制度就把城乡居民隔离开来,使乡村人不能与城市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这阻碍了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进程。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是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教育条件比较好,而乡村由于缺乏资金,现代化教育进程比较缓慢。

2.2 乡村本土文化的淡漠对乡村教育的限制

文化与教育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是教育的乐土,教育是文化的传承。乡村文化自然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在乡村教育中代代相传,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但是目前乡土教育所面临的文化态势是:乡土文化在乡村教育中逐渐被淡化,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人们大力追求城市化发展,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个人利益被过度强调,致使乡村人的目光也逐渐转向城市。城市化的乡村教育忽略了乡村本土文化的发展与情感内涵,对乡土文明的关怀不够。通过应试教育使乡村学生有机会融入城市生活,为城市的发展积蓄人才,留在乡村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使乡土人力以及文化资源更加贫瘠,不利于乡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最终使得乡土文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淡忘。

2.3 乡村学生精神生活相对匮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乡村学生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但是其精神文明生活仍然比较匮乏。另外,乡村家长一般认为读书的作用不大,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乡村孩子毕业后面临升学难、就业难、致富难等局面,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感受不到学习带给他们的希望与乐趣。

3 如何突破乡村教育的“悬浮态势”

3.1 重视乡村教育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要使乡村教育突破悬浮态势,首先必须加大对乡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解决乡村教育现实问题。一方面可以从解决学生学杂费问题出发,学生学杂费问题自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已经基本解决,但是又延伸出一个新的问题,国家按每个学生划拨的教育经费,常常使学校开支入不敷出,同时也打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改善乡村教育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教育条件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现代化教育设备、优秀师资等。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使乡村教育从落后、封闭的传统教育中解救出来,使乡村教育向城市教育看齐。

3.2 重视乡土文化在乡村教育中的发展

良好的教育需要文化的充实,这种文化包含校园文化、本土文化以及个人隐性文化等。乡村教育中的文化发展是学校文化在乡村空间所隐含的隐形文化的延伸。乡村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村民们的生存方式与行为、乡村生活中继承下来的传统文化、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创新文化。乡村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乡村文化教育应该以本土文化为主导,结合外来文化与民俗传统,学校正规教育要与自然野味相结合,与乡村情感相结合。乡村教育必须立足于本文化,在充分解读、吸收本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挖掘丰富的乡村文化。

3.3 建立平等的城乡教育交流机制

突破乡村教育的悬浮态势必须把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放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乡村教育不应该被看作是城市教育帮扶的弱者,而是支撑中国教育的坚强支柱。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打破以城市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态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双向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加上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制,建立一个双向沟通、良性互动、平等交流的平台。首先建立特定的信息交流渠道,将城市教育先进的成果转移到乡村教育中;另外建立制度化城乡教师平等对话与交流的机制,改变传统观念下城市教师对乡村教师帮扶的不平等理念,建立城乡教育合作模式,消除城乡教师之间的隔阂,为乡村教育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4 结语

总之,乡村教育要走出悬浮式孤岛必须在坚持自身发展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改革,国家政府应该大力扶持乡村教育,重视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消除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闫守轩.乡村教育“悬浮态势”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科学2013,29(2):37-38.

[2] 刘铁芳.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J].探索与争鸣2008(5):59-60.

[3] 赵霞,杨筱柏.当代中国乡村教育的文化阐释与价值选择[J].河北学刊2012,32(3):211-212.

[4] 杜尚荣,李森.当代中国乡村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思考[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10):23-24.

[5] 潘孟良,黄日暖,陈春阳,彭琳.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平等对话――惠州市“追峰隆谷”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写真[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12):52-56.

[6] 刘云杉.“悬浮的孤岛”及其突围――再认识中国乡村教育[J].教学科学2014(32):123-125.

上一篇:基于改善民生视阈的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创新探索 下一篇: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