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海外收购年

时间:2022-09-15 07:30:39

2009,海外收购年

中国企业目前需要做的是买过去买不到的东西。中国企业能抄的底,关键在于技术与资源。

进入2009年6月,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连连出手,掀起了一股收购风暴。

6月2日,中司拟追加购买摩根士丹利普通股。

3日,四川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腾中重工宣布,已与刚刚申请破产保护的通用汽车达成初步协议,收购其旗下悍马品牌。

6月4日,工行公告称,工行将以7300万美元的对价,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70%股权。

而5日中铝确认,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已宣布中止双方战略合作的交易,并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

不论成败,在6月初这四起迅雷不及掩耳的收购案背后,是中国企业的全面出击:汽车、通信、石油、矿产、金融……几乎在每一个行业中,都能找到中国伸向全球的触角。2009年,必将成为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大展拳脚的一年。

颇具争议的中国式扩张

在中国企业对外并购史上,恐怕没有任何一次像“腾中重工收购悍马”这样轰动。这笔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收购”,遭到了来自各方的猜测与质疑。

有分析认为:通用方面甩掉一个被奥巴马称为“通用品牌中最没希望的一个”赔钱包袱,获得若干亿美元的宝贵现金。非但如此,这个包袱还将替通用分流大批棘手员工,又无需通用再往里扔一分钱;对于腾中而言,他们获得了一个很响亮、也很赔钱的品牌,和随之而来的一堆麻烦“嫁妆”。

根据已经披露的协议内容,悍马仍会保留北美生产线和完整的管理、生产团队。众所周知,悍马之所以有今天,恰是产品不符合产业趋势、生产成本过高所致。而今腾中重工企图花费巨款买下品牌使用权,还要连“历史遗留问题”一并继承,即使日后获得默许,可以将生产转移到别国,仍势必直面连美国政府都对付不了的强大工会和地方压力。

其次,根据协议,悍马最新、也是排量最小的H3系列将留在美国生产,而四川腾中却要引进H2和H1等老车型。悍马车耗油,而且越老的型号耗油越甚。尤其H1,因油耗太大,早已在北美停产停售。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能源缺乏的国家,政府更早已制定了节能减排的国策,对大排量汽车实行增税等限制措施。

也有评论认为,中国制造业趁西方经济萧条“抄底”,有助于提升自身制造业水平。但腾中此次获得的仅是商标使用权,从研发到生产,从整车到配套,又有多少真的会变成“中国制造”?早在大半年前,通用便向印度塔塔集团兜售悍马,塔塔经考察后认为不值而放弃。如今大半年过去,通用和悍马又“缩水”不少。

因此在外界看来,腾中此举,非但不合时宜,从商业角度看也是相当冒险的。同时,“收购悍马”并非个案,在海外资产的收购史上,中国企业一直饱受诟病:

缺乏清晰的全球化战略,包括对自己并购角色的认识。当机会出现时,他们只能被动应对,并且充满了机会主义色彩。

对于目标所在市场的消费者、竞争对手、分销渠道结构和政策环境,他们很少有深刻的认识。他们还未形成富有经验的并购能力,例如:谈判经验、对目标的评价,以及并购之后如何整合等。中西方文化的区别,要求他们在不同的市场中管理一系列业务,中国企业恰恰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在信息系统、管理层结构、管理技巧、公司治理过程等各个方面,中国企业与全球大公司还存在相当距离。收购的最大价值往往来自实现协同效应,而中国企业从中得到的收益相对较少。他们很少拥有最佳运营模式,也很难从收购目标那里直接借鉴吸收这方面的经验。他们不善于撤销联合运营中的重复部门和流程。

因此,仅仅是“不差钱”还远远不够。这一系列的缺陷,无疑是目前中国企业大举扩张的最大壁垒。

日本经验

在投资领域,如果战略目标不明确,过于分散,财富将成为不幸的根源。这是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海外投资的失利,带给日本企业的残酷教训。当时日元的大幅升值,使得日本国内觉得自己富得流油,纷纷到美国投资、并购,仅在1985年至1990年期间,超过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就达到21起。但除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加州联合银行等特例,最终大部分被折价转让。

二十年后,趁着全球信贷危机和经济减速导致资产价格持续下跌,手头资金宽裕的日本公司又开始扩大其海外收购。今年日本企业迄今为止完成的海外收购,金额达到486亿美元,比去年全年的254亿美元高出91%。这一海外收购额在全球前十大经济体中是最高的。然而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的目标变了。

前不久,日本的租赁公司Orix宣布它将收购洛杉矶的小型投资银行Houlihan。这家日本公司以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70%的Houlihan股权,被收购后的Houlihan将并入Orix公司的美国业务。市值160亿美元的Orix公司目前在美国的资产有40亿美元,它希望通过收购Houlihan在美国市场扩大地盘。

这起收购案是日本公司最近几年一系列海外收购中的最新一例。从这笔交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在收购策略上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日本公司追逐的是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和加利福尼亚卵石滩高尔夫球场这类带有地标性质的资产,许多这样的收购都让日本买家损失惨重。

如今,日本公司着眼于规模较小的交易,而收购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专业技术,以及达到在本土无法企及的目标。

虽然目前日本公司的并购活动比起1990年顶峰时期还不算活跃──当年日本公司以253亿美元购买了429家海外公司,不过日本公司已经加快了海外收购的脚步。2004年,日本从海外收购了247家公司,共花费80亿美元。今年,他们已经吞并了231家公司。

这些收购交易的规模几乎都属于“中小型”,即被收购公司的市值少于10亿美元。这从日本企业最近的交易中可以看到:网络公司Rakuten以4.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网络广告公司LinkShare;日用商品制造商花王以2.98亿美元收购了英国化妆品公司Molton Brown,武田药品工业以2.省略

上一篇:黄健华成NBA首位华人老板等 下一篇:地头力:让一线呼唤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