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三有”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时间:2022-09-15 07:13:20

实施“三有”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 高效课堂;兴趣;三维目标;

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0―0047―01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劳动价值体现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深入学校听课、评课,对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笔者就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 课堂中就知识教知识、就教材教教材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对教学缺乏兴趣。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过分依赖教材,备课时以教学参考用书为纲,授课时按照教学参考书设计的环节进行教学,看似教学环节齐全,内容紧凑。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中以教师讲解为主,一节课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少,把本应该学生是主角的课堂变成老师是主角。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老师认为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能够体现教学知识的连贯性,便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但是导致学生大多数是应试型选手,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动手操作的习惯和能力,更缺乏创新精神。为此,要积极倡导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

3. 课堂看似热闹,但是教学效率较低、效果不好、“三维目标”达成度低。一些课堂教学,将课堂变成了舞台,学生表演成分太多,只锻炼了极少数学生,而忽略了大多笛生,教学效果差;一些课堂太过注重知识传授,没有将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得不到较好培养等等。

二、积极实施“三有”教学

1. 有趣指学有所乐。也就是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饶有兴趣的学习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当前,随着网络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各种文化思想和信息资源严重冲击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不再宁静。面对当前青少年学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快的特点,要不断增强学校教育的趣味性。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识需要,优化教学设计,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组织形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魅力,让课堂充满活力,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习“乐”起来,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 有生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客体。教师的工作永远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铺路。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效,决定着学生的长远发展。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意识、积极的学习习惯将得不到较好的培养,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即使从显性的考试成绩来看,好像成绩也不差,但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从教师“授人以渔”的工作职责来看,把学生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对此,教师在课堂是要始终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课堂上要始终坚持教学内容让学生先尝试自学、教学问题让学生先思考解决、教学活动让学生互动参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潜能也才能被挖掘出来,课堂才能真正变成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锤炼学生品质、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的阵地,“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标也才能实现。

3. 有效指学有所获。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有效既是课堂教学投入与产出相辅相成、相适相宜,实现教学目标,更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之后有所获取,有所发展。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中的收获是全方位、多元化的,既包括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收获、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收获、更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好的收获,教师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课前要围绕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每一条目标的达成路径,精心思考每一名学生的达成愿景,做到有备无患;课中要适时掌握教学进展,依据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控,做到有的放矢;课后要通过多条途径检验目标的达成情况,既要进行适当的知识测查,更要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总之,就是要通过教师的付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最大的收获。所以,教学既要讲效率,更要追求效果,要关注隐形的、长期的效果,真正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所得、有所成。

有趣、有生、有效,三位一体,各有侧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时刻牢记“三有”要求,将“三有”要求内化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行动自觉,使高效课堂成为每一名教师的工作常态。编辑:蔡扬宗

上一篇:浅析建设方设计阶段的成本精细化控制 下一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