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

时间:2022-09-15 05:47:49

浅谈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

【摘要】本文结合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在分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探讨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柜面业务 操作风险

柜面业务风险是指银行网点柜台在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存在的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内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以及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不断推进,各类相关操作风险亦产生变化和转移。大量的差错事故、法律纠纷和经济案件风险不仅给相关银行带来了极大压力,也给银行全行业造成巨大的财务损失。基于金融业自身的性质,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及其管理一直客观存在于银行业。因此,有效地、全面地、科学地做好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对促进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风险管理对策:

一、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因素

柜面业务作为银行的前端和基础业务,尽管近年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通过内控机制建设、业务系统完善、加强监督管理及明确管理职责等管理措施在加强柜面业务风险控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柜面业务案件事故依仍屡见不鲜,表明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素:

(一)柜面业务监督稽核体系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为防止柜面操作风险,在后续监管、事后稽核、会计检查和审计监督三大体系的多重把关,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柜面业务监督稽核体系,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各体系间的协调规划缺乏统一性,导致检叠和监督空白现象存在;二是各体系监控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整体协防作用不够突出;三是对柜面业务检查仍按照传统以历史业务交易为重点,以审查凭证资料等为主要手段,对欺诈、盗窃、贪污等深层问题难以发现,监控效果不佳。

(二)柜面业务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银行案件事故的发生多伴随着违规操作和有章不循现象,因此规章制度本身的合理性与否是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灵活性不足,制度规定过于空洞、笼统和部分条款过于僵化,不能很好指导业务实践;二是过于强调业务事中风险的管理,未能真正增强事前、事后的控制作用;三是过于庞杂,频繁修改,缺乏稳定性,导致柜员理解、掌握困难。

(三)柜员业务素质和风险控制水平亟待提高

银行柜员是柜面业务办理的主体,柜面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必须依赖柜员的业务素质和风险控制水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银行对这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不足,柜员缺乏风险控制知识的学习以及风险控制点的把握,导致操作失误、疏忽现象时有发生。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对策

针对商业银行在柜面业务操作中存在的体系、制度及人员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应加强全面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和化解风险隐患,确保全行安全运营。

(一)完善柜面业务监督稽核体系,重构柜面业务风险控制方案

银行柜面业务监督稽核体系只有构成多层次、多角度的框架,既有宽广的平台,又有纵深的架构,才能形成统一的内控监督平台,在统一的内控监督体制中发挥作用,使内控机制更加健全有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柜面业务监督稽核体系:一是在体系协调规划方面,各监督稽核体系应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对综合性、全行性大检查,实施部门联动监督稽核,提高检查效果。并实现人员互补,对于全行性的案件排查、合规检查、重点区域巡视,形成人员互相支持、统一调度、合理配备的风险控制格局,提高风险管理效果。二是在监控信息共享方面,各监督稽核体系应加强汇报与沟通,互通检查报告,互通检查结果,统一对全行揭示风险,形成资源共享的平台。逐步将审计业务系统转化为内控监督管理系统,在信息技术上满足不同部门的需求和使用。三是在监督级核方式上,着力推进稽核监测向件防范方面转变,不断加强柜面业务重要部位和环节的专项稽核检查工作,如“电子渠道交易业务”、“对公账户资金频繁转个人”等交易事项专题稽核,深挖问题风险源,不断优化调整风险预警模型和监测规则,从而促进稽核工作深度和广度的提高,进一步增强集中稽核对交易风险的监控和识别能力。

(二)完善柜面业务管理制度建设,取得风险管理实效

只有更好的应用和服务于实践,管理制度的建立才能发挥作用,彰显意义,才能取得实效。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完善:一是探索“自下而上”的管理制度制定模式。制度是对银行业务操作进行规范的具体指南,其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与执行的客观环境相适应、与基层的风险控制实践想吻合才能体现实践性意义。因此,商业银行在柜面业务操作管理制度的制定中不仅要注重先进性和理论性原则,更要强调对基层员工意见的听取和采纳,对部分操作性强的规章应探索“自下而上”的制定过程,使之更为科学合理,更好的指导实践。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事前、事后监督、业务检查和审计监督的职责分工管理条例,防止职能重合和管理真空,实现柜面业务的全过程持续性监测。三是细化条例。以总行办法为指引,统一业务操作规范及监督、检查等管理标准。并细化总行办法,遵循“大统一、小补充”的原则,并保持必要的稳定,促进柜员理解、掌握,更好地预防柜面业务风险。

(三)提高柜员业务素质和风险控制水平,提升防范操作性风险能力

商业银行应加强柜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活动,组织柜员利用晨会、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对重要业务、重点环节、重大事项及工作中遇到的疑点、难点进行分析,探讨,熟悉柜面业务的风险环节和控制措施,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同时,对同类问题和风险点进行每月归集整理,做检查通报和风险提示,并分析问题成因和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解决措施,充分利用内外部检查结果,举一反三,对照检查,杜绝类似问题重复发生,从而提升柜员防范操作性风险的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三、总结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是加强银行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针对商业银行在柜面业务操作中存在的体系、制度及人员风险因素,银行应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机制体系及柜员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协调,使风险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雅丽.关于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3(03).

[2]祝二瑜.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现代企业教育.2013(12).

[3]张春梅.浅谈如何做好商业银行对公柜面业务风险防控工作[J].经济研究导刊.2013(23).

上一篇:浅谈商业银行的风险因素及管理对策 下一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度量及提升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