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和谐:自考生社会支持系统建设的关注点

时间:2022-09-15 05:10:46

自我和谐:自考生社会支持系统建设的关注点

摘要:保持自我和谐是自考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础,然而由于自身素质及所处助学环境的影响,自考生自我和谐水平令人担忧。影响自考生自我和谐状态的因素包括自我概念和学校因素。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对自考生缓解心理压力和心理开发提供帮助,能够为自考生保持自我和谐状态提供策略指导。应完善和规范自考助学单位的教育行为,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和队伍,丰富自考生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改善自考生自我和谐状态,促进自考生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社会支持;助学;压力

中图分类号:G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087-03

自我和谐是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自我和谐有客观因素和自我因素两个方面。有关学者的研究认为,影响自我和谐的客观因素在于社会、学校和家庭与父母的环境和期望。本文主要从自考助学单位角度,探讨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建设,改善自考生(本文指高中及同等学力应届毕业,全日制学习的学生)自我和谐水平。

一、自我和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础

研究表明,近年来大学生自我和谐的水平较以往有所下降,且不同类型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存在相当的差异。由于自考生的学习基础、管理方式、教育环境、社会期望等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学生有较大差别,加上“应试教育”特点明显,致使自考生自我和谐水平较低。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也将影响其发展。

1.自考生自我和谐的现实意义

“自我和谐”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是其人格理论中具有支撑性作用的重要概念之一。自我和谐是人格和谐的核心特征。罗杰斯提出,自我和谐是实际的我、理想的我和社会的我三者的一致或接近,如果三者之间差距太大,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个体的自我会因适应不良面临分裂的危险,呈现不和谐的状态。自我和谐水平降低,个体为了维持其自我和谐会采取各种防御反应和应对方式。个体的自我和谐对培养健康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自考生正处于个体青春成长和走向社会前职业准备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自考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面临顺利开展自身的社会化和职业化进程的任务。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他们不但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不断增长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接受职业化教育,使自身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和相当职业成熟度的职业人的素质。在这一过程中,自考生在努力寻求内部需要与外部要求的协调统一,即自身存在方式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只有减少由内部需要与外部要求之间差距带来的心理冲突,提高学生自我和谐程度,才能促进其社会化和职业化进程的顺利开展。然而,新形势下,社会高度信息化、市场经济的冲击波、招生就业体制的转变、独生子女校园主体化都会给大学生社会化进程造成不同程度的障碍。不仅如此,由于自考生所处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大部分助学单位、机构只重视专业学习,忽视自考生的组织管理、校园文化生活,忽视处于成长期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甚至个别社会助学机构只关心自身经济利益,连基本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都无法保障,更无从谈起关心自考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为促进学生顺利成长,自考助学单位应通过加强自身社会支持系统建设,改善自考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

2.影响自考生自我和谐的因素分析

罗杰斯认为,各种自我知觉之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在自考生群体中,影响自我和谐的因素有着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不同之处。・首先,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自我系统的一部+分,是个体对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和,属自我系统认知成分,是个人心理系统的核心。伯恩斯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和决定人们期望的心理作用。保持自我认识内在的一致性,即保持个体的想法、情绪或行为的一致,将有利于自我和谐水平的保持和提高。

自我概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相对独立的生活、学习环境的形成,自考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清晰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伴随着学生实际的我、理想的我和社会的我三者矛盾冲突,不断协调统一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这期间,自我概念从不和谐向和谐状态发展。自考生本身特点及特殊的教育环境,使得在其自我概念形成过程中,引发不和谐状态的诱因较多。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想考上普通高等教育大学而现实只能自考;想读好学业,尽快毕业,而自己的学业基础较差,不能如期毕业;希望接受素质教育,而现实是应试教育;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职业化素质,而自考教育培养方案存在缺失,实践能力缺乏;期望有同等的就业机会,而实际不平等,等等。这些矛盾冲突,紧紧围绕自考生的实际的我、理想的我和社会的我展开,并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自考生在校学习的不同时期,自我概念内部冲突的主要矛盾不同。自我概念的内部不协调直接影响自考生自我和谐状态,带来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其次,学校(助学)因素。第一,自考生参加全日制助学,面临学习、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独立、自由的学习生活时间增多,需要自我管理、决策的空间也增大,学生遭受挫折的可能随之而来,一些自考生就会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很容易使自己陷入苦恼和彷徨的状态。第二,助学单位对自考生的关心程度较低。办学单位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必需的教学条件,也应关心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这方面往往被自考助学单位所忽视,有些助学机构甚至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第三,自考生心理健康维护机制不健全。在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已经普遍建立,而大部分自考助学单位或机构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

二、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功能、

自考生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对自考生形成健康心理提供支持,也就是支持系统内各支持源,全程地、系统地对在学期间自考生保持自我和谐,形成健康心理进行积极干预。这一系统与自考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历程紧密结合,有利于自考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和保持,促进学业顺利开展。

1.社会支持系统的含义和构成

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作为一个科学的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社会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等),这些支持能减轻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助学单位所建立的自考生自我和谐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缓解自考生在学期间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防范心理问题的发生,并有效促进自考生自我和谐状态的保持,提高学生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内容方面,社会支持包括工具性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性支持、同伴性支持。工具性支持是指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所需服务等;情感支持是指涉

及个体表达的同情、关心和爱意,使人感到温暖与信任;信息性支持是指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帮助个体应对当前的困难,一般采用建议或指导的形式;同伴性支持是指通过与他人共度时光,从事消遣或娱乐活动,满足个体与他人接触的需要,转移个体对压力问题的忧虑或通过他人直接带来正面的情绪来降低个体对压力的反应。社会支持从性质方面分类,包括了实际的支持、知觉的支持。实际的支持,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时,支持网络所提供的具体的支持行为,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援助。知觉的支持主要指支持的可获得性和对支持的总体满意度。实际的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知觉的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知觉的支持影响个体对支持的解释和反应,它比实际的支持更能表现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

2.社会支持系统提高了自考生的适应能力

接受高等教育是自考生一生中重要的转折阶段,学生只有不断地适应和发展才能顺利完成自身的学业和职业前准备。在影响个体转折期适应的诸因素中,社会支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环境资源,在个体的适应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支持系统在自考生适应过程中,发挥了引导、辅助和心理开发的功能。

首先,能够对自考生缓解心理压力和心理开发提供帮助。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自考生群体同样会感受到,学业压力、生活压力、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会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感受越加突出。根据自考生学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心理压力和不适应感在不同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表现不同,在低年级,学生普遍表现出‘的是困惑、茫然、学习动力不强等心理问题,主要受到学业发展方向不明的影响;而高年级时,越是临近求职期间,学生一般会表现出挫折感和无奈,这主要受到职业化程度低和不能很好地处理与环境冲突的影响。这些压力的存在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不仅会伤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专业化素质的养成,最终影响就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完善的自考生自我和谐社会支持系统,将社会关怀的触角延伸到自考生学业发展过程中,解决自考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减少负性情绪感,降低压力事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性,起到了心理保护、援助及心理开发的作用。

其次,为自考生保持自我和谐状态提供策略指导。学业发展是自考生不断适应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的过程,这一过程影响因素众多,因此,自考生需要策略引导。社会支持主要是通过各种支持资源向自考生提供必要的指导,或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自考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助学单位对自考生保持自我和谐状态、形成健康的心理起关键性作用。在这个、方面,助学单位是直接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承担了相当责任。

三、对助学单位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的建议

社会支持对处于压力状态的自考生有重要的缓冲作用,因此,助学单位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促进在学期间自考生不断克服来自各方的压力,保持自我和谐状态,为顺利完成学业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

1.完善和规范助学单位的教育行为

目前,高自考助学单位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高职院校以及社会助学机构,这些教学单位的学科专业基础、教学条件、管理水平各异,对自考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也不尽相同,这种状态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规范教育行为角度,助学单位不仅要根据公布的专业考试计划和课程考试大纲要求,通过教学辅导活动,有组织地帮助考生学习,提供教学服务,同时,也要肩负起育人的功能,要关心学生身心成长,关心自考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2.有重点地推进社会支持建设

与普通高校相比,自考助学单位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还比较薄弱,这些单位在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方面,应采取重点推进的策略,根据自考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基础性工作开始。首先,通过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幸福感。自考生在校学习,往往有孤独感、冷漠感,这与助学单位教育管理不完善紧密相关。针对自考生学习、生活及成长的需要,应该通过加强教育管理,增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助学单位对自己的关怀,提高幸福感和归属感。其次,自考生专业学习很艰苦,需要较为完善的学业指导,在自考生社会支持系统内学生学业指导机制建设尤为重要。学业指导机制建设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加强自考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和培养。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环节,让自考生对所学专业、教育形式有深入的了解,同时提高专业学习的荣誉感和自信心。二是自考生学业规划设计和实施。学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对与其事业(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安排和筹划。助学单位要重视职业规划的指导,及时反馈自考生学习情况和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顺利实施学业发展规划,感受到学校和教师关怀和支持。

3.尽快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和队伍

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和专职兼职的心理咨询队伍,是助学单位社会支持系统建设的紧要任务。普通高校、高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咨询机制可以向自考生延伸或进一步加强,社会助学单位也可以采取自身建立相应机构或借用外脑来完善心理咨询工作。在此基础上,助学单位的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应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好学生学习心理调适工作。教师要关心、善待每一位全日制自考生,要理解、信任他们,对他们充满爱心、充满期望,尊重他们的人格。用善意而真挚的态度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为他们健康的学习心理打下情感基础,为每一位全日制自考生获得成功创造必要的条件。

4.丰富自考生的校内外实践活动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于帮助自考生了解社会,正确认识自我具有积极和有效的影响,从而为自考生自我和谐,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事的和谐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自考助学单位通过加大投入,丰富自考生文化娱乐性活动,使自考生在“应试教育”学习之余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品味生活的愉悦,减轻“应试教育”带来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专业性实践活动,克服学习枯燥感,提高自考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促进自考生深化专业学习。

上一篇:论高等职业院校“区域性”特征 下一篇:终身教育视角下创建特色社区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