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训练的临床体会

时间:2022-09-15 04:52:17

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训练的临床体会

【摘要】目的 观察排尿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采用综合性排尿功能训练的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20例,并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疗效评价。结果 20例患者接受排尿功能训练后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18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0月住院的患者中经MRI确诊为脊髓损伤的20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3例;平均年龄37.4岁;其中C5-C7损伤5例,T7-T12损伤5例,L1-L4损伤10例。其中尿失禁8例,尿潴留12例。

1.2 排尿功能训练方法

1.2.1 间歇导尿 当脊髓损伤患者病情稳定并停止大量输液后即可开始。患者摄水量控制在每日2000ml以内,每小时平均125ml。在两次导尿间可自行排尿100ml以上,残余尿300ml以上,每6小时导尿1次;残余尿200ml以上,每8小时导尿1次;残余尿100-200ml时,每日导尿1―2次;残余尿<100ml时停止导尿。此法适用于逼尿肌无反射的脊髓损伤、马尾损伤患者。

1.2.2 盆底肌肉锻炼 患者平卧于床上,做的放松和收缩动作,每次收缩≥3秒,然后放松,连续做15分钟。此法运用于骶髓水平以上损伤有尿失禁患者。

1.2.3 功能性刺激 采用电脑中频治疗仪,选用功能性刺激处方,电极分别放在膀胱区和腰骶部骶髓神经区,频率为4赫兹,波形为方波,输出电流为20-40毫安,每日1 次,每次20分钟,每周6次,4周为1疗程。

1.3 疗效评定 以治疗前7天至治疗后14天,记录所有患者每天的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进行疗效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对治疗前后所有数据进行t检验。

2 结论 (见下表)

治疗前后排尿情况(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3 讨论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造成患者长期尿失禁,排尿困难,泌尿系统反复感染,肾积水以至肾衰。通过排尿功能训练可使脊髓损伤患者恢复一定的储尿功能,形成有规律的自主排尿,提高生存质量。

我们采用的膀胱功能训练机制为:(1)间歇性导尿:临床应用间歇性导尿可减少留置导尿所导致的并发症,如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膀胱挛缩、尿道脓肿、尿瘘、尿道狭窄、膀胱痉挛等[1]。有助于维护膀胱顺应性,对恢复自主排尿起重要作用。(2)功能性电刺激:直接刺激膀胱区,增加逼尿肌反射,刺激骶神经区低位中枢神经反射,帮助排尿功能恢复。本组20例患者通过1个月的排尿功能训练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排尿次数减少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谬鸿石 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23.

上一篇: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观察护理 下一篇:舒适护理在腹部外科术患者的应用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