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肿瘤范文

时间:2023-03-14 05:35:33

脊髓肿瘤

脊髓肿瘤范文第1篇

【关键词】瘫痪;麻木;延误;困难

The spinal cord tumor misdiagnoses an example

HUANG Xiao-ping

【Abstract】the patient host sues the double lower limb numbly,for met examines doctor's diagnosis mentality to bring the difficulty,to this kind of patient,doctor first considered the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and the common disease,only could use 排除法 11 to remove,but had to join the patient economical situation,should in detail inquire the medical history,was anxious when accurate made the diagnosis.

【Key word】paralysis;Numb;Delays;Difficult

患者,男,50岁,因腰痛、双下肢麻木半年就诊,康复科医师接诊后考虑腰椎间盘突出致双下肢麻木,动员病人做腰部CT检查,但病人诉说经济困难,不同意做检查,医师只好给病人治疗,通过针灸、理疗效果不理想,改用液体软组织松解术治疗,这种方法是将5%葡萄糖15-20ml注射在疼痛部位,松解组织,减轻疼痛,每周注射一次,通过二次软组织松解术治疗后,病人感到腰痛减轻,活动量增大,遂进行第三次软组织松解术,第三次部位选在腰椎L 4-5旁进针,回抽无脑脊液无出血后,开始推药,推药8ml时病人诉局部剧痛、双下肢麻木,前二次治疗无类似现象发生,立即拔出针头,随后病人出现双下肢瘫痪;第二天CT扫描、穿刺部位无血肿,也未发现其他异常情况,第三天全院医师会诊,检查病人,神志清醒、心肺无异常,双上肢自由活动,双下肢瘫痪,病理反射未引出、腹壁反射消失,腹部T8-9平面痛觉消失,查血钾正常。分析病情如下:

1、 注射部位在L 4-5之间,进针如果损伤神经,也是马尾神经,不会造成双下肢瘫痪;

2、 药物引起中毒和局部压迫,注射针管是一次性的,不存在混入其他药品,注射药品是葡萄糖,目前没有文献报道葡萄糖引起中毒的病例,注射剂量只有8ml也不会造成局部压迫引起瘫痪;

3、 病人除双下肢瘫痪外,T8-9平面以下痛觉消失,腹壁反射消失,要考虑脊髓病变引起病人发病,建议做磁共振检查。

经磁共振证实,T8-9有一个1×6cm的肿瘤压迫,转院到省医院手术,证实为脊髓纤维肿瘤。

讨论:病人主诉腰痛双下肢麻木,给接诊医师的诊断思路带来了困难,医师局限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就疹病人的经济困难也束缚了医生的手足,不敢做更多的检查,也延误了病情。这种病情在临床上不多见,医生缺乏经验,导致误诊,最大的疑问就是病人在没有外界的刺激下,瘫痪可能会延迟发生,穿刺诱发了病人节瘫,但穿刺既没有碰到肿瘤,又没有损伤脊髓,而且穿刺部位距肿瘤又远,为什么会引起病人瘫痪,这个机理不太清楚。

脊髓肿瘤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转移性肿瘤;脊髓压迫;急诊放疗;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8(c)-0074-03

Metastatic Tumors to the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Emergency Radiation Therapy Clinical Observation

LI Jun

Hubei Xiaogan Central Hospital Tumor Second Division, Xiaogan , Hubei Province,43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tastatic tumors to the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emergency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radiotherapy. Methods Convenient secelting 50 cases of metastatic tumors to the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patients from March 2013 to Decem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emergency radiation therapy on the patients, observe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the degree of pain, movement disorders, sphincter function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Results 50 cases of metastatic tumors to levy a prompt after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the level of pain, movement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hincter functio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pai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0%, the movement function obstacl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2%, the sphincter func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6%,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 Conclusion Metastatic tumors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caused by emergency radiation effect is good,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symptoms significantly reduce, to improve blood supply,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neurological symptoms and sign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 Metastatic tumors;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Emergency radiation; Clinical observation

脊髓压迫征多见于肿瘤细胞血行转移到椎体骨髓后生长累及硬膜外,部分是肿瘤细胞血行转移至脊髓或硬膜外或肿瘤从后纵隔后腹膜直接累及椎间孔、压迫脊髓和压迫神经根及根血管[1]。为了进一步提升对转移性肿瘤致脊髓压迫患者的急诊治疗效果,该文方便选取自2013年3月― 2015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50例转移性肿瘤致脊髓压迫征患者,对患者进行急诊放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就诊的50例转移性肿瘤致脊髓压迫征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45.4±2.7)岁,其中,原发性肿瘤肺癌32例,乳腺癌14例,淋巴癌4例。在就诊前,瘫痪23例,下肢活动困难19例,能下地行走9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以及躯干疼痛,肢体无力,躯干、四肢痛觉减退,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2]。对患者临床资料的研究全部经患者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急诊放疗,选用6MVX线进行照射,照射范围为整个病变椎体,上下缘各包括1个正常椎体,野宽5~7 cm[3]。颈段病灶可用两侧对穿照射,位于胸、腰、骶椎病灶可作前后对穿照射。在确定放射方法和范围后,使用400 cGy/次×5次/周,总量20 Gy。在放疗过程中,给予患者脱水、抗炎、抗水肿以及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4],辅以20%甘露醇(国药准字H20003300) 250 mL/d以及加地塞米松(国药准字H42020019)10 mg/d,快速静脉滴注,2次/d[5],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调整用药剂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放疗结束后的临床治疗情况。患者放疗结束后1个月后,疼痛基本消失(疼痛I级),运动功能基本恢复,能独立行走(运动功能障碍I级),且无需导尿管(括约肌功能I级)为治愈;患者需要服用小剂量的止痛药物(疼痛II级),运动功能有所改善,能在搀扶下行走(运动功能障碍II级),且需要非持续的导尿(括约肌功能II级)为有效;患者疼痛加重,需服用阿片类药品[4](疼痛III级),运动能力恢复较差,不能行走甚至瘫痪(运动功能障碍III级),需要持续导尿(括约肌功能III级)为无效[6]。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50例转移性肿瘤致脊髓压迫征患者在进行急诊放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运动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明显改善。

3 讨论

脊髓压迫症是由脊髓本身或其周围组织的病变压迫脊髓或供应脊髓的血管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7],一般为晚期恶性肿瘤发生转移引起脊髓压迫,病发后病情较紧急,必须及时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转移性肿瘤所致脊髓压迫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出现剧烈疼痛,更甚者会由于脊髓受压导致出现截瘫[8],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脊髓治疗和对原发肿瘤综合治疗的进步有效提升了转移性肿瘤致脊髓压迫患者的治疗效果,放疗作为急诊治疗的一种,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控制病情,控制病灶的转移,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9-10]。

在该次对转移性肿瘤致脊髓压迫征急诊放疗的临床疗效中,50例患者中,50例转移性肿瘤致脊髓压迫征患者在进行急诊放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运动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明显改善,疼痛改善有效率为90%(45/50),运动功能障碍改善有效率为92%(46/50),括约肌功能改善有效率为96%(48/50),治疗总有效率为治疗总有效率为92%(46/50),与张铁权等[11]的《18例转移性肿瘤致脊髓压迫征急诊放疗观察》研究结果相符,该研究中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患者结果表明,对转移性肿瘤致脊髓压迫征进行急诊放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情况,控制病灶的进一步蔓延,改善患者活动能力以及括约肌功能,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12-13]。

综上所述,转移性肿瘤致脊髓压迫征急诊放疗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患者脊髓的压迫症状明显减轻,供血改善,神经症状、体征可有效缓解,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婧,于昊,王显龙,等.脊髓脑室外神经细胞瘤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42(12):1890-1892.

[2] 袁振超,黄保华.长节段胸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一例报告[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11(2):114-118.

[3] 张嘉,王振宇,林国中,等.椎管内血液系统肿瘤的诊治分析(附7例报道)[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19(1):435-438.

[4] 王进,杨彤涛,钱济先,等.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效果[J].现代肿瘤医学,2016,56(6):118-119.

[5] 张亚芳,薛晓英.原发性硬脊膜外淋巴瘤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6,45(1):334-338.

[6] 王庆贺,杨大志,李子艺,等.特殊临床表现的椎管内外巨大哑铃型神经鞘瘤诊断学特征[J].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4,16(1):45-47.

[7] 史航,王杨,朱裕成,等.手术治疗68例椎管内肿瘤的疗效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5(1):116-118.

[8] 周航,王晖,王全,等.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15(2):139-143.

[9] 鲍刚,陈琛,廉海平,等.经Quadrant通道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6(2):236-239.

[10] 陈琛,鲍刚,何百祥.经Quadrant通道椎管内肿瘤切除与传统半椎板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的对比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57(2):1345-1348.

[11] 张铁权,李贞.18例转移性肿瘤致脊髓压迫征急诊放疗观察[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3,23(5):359-360.

[12] 代荣钦,时杰.不同剂量甲氨蝶呤联合放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4(23):1654-1657.

[13] 王丽,房倩,刘玲,等.不同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受性的研究[J].河北医药,2007,29(6):569-570.

脊髓肿瘤范文第3篇

【关键词】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R7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38-02

脊髓髓内肿瘤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据统计国外髓内胶质瘤在脊髓肿瘤中占25%,而在国内仅占13~15%。脊髓髓内肿瘤多发于青少年人群,且大部分为恶性。在该病的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因此通常发现较晚,一经确诊往往已处于晚期,可累及到脊髓的数个节段,严重时可对整个脊髓产生恶性影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近些年,随着MRI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已实现对脊髓髓内肿瘤的早期诊断,并且在诱发电位监测、超声吸引手术刀、显微神经外科等技术的协助下可直接对肿瘤进行手术切除,临床疗效良好[2]。我院自2011年~2012年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45例,同时以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技术为指导,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012年收治的椎管内肿瘤患者246例中的髓内肿瘤患者共计45例(18.3%),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8岁,平均43.5岁;室管膜瘤22例(48.9%),星形细胞瘤14例(31.1%),脂肪瘤8例(17.8%),血管母细胞瘤1例(2.2%);肿瘤位置情况中,19例位于颈段,占42.2%,12例位于颈胸段,占26.7%,8例位于胸段,占17.8%,6例位于胸腰段,占13.3%。

1.2临床表现

早期临床表现[3]:感觉异常、行走不稳、四肢无力、疼痛感衰退,或伴感觉分离及括约肌功能逐渐衰退;晚期临床表现:丧失深浅感、截瘫,可伴局部肌肉萎缩、瘫痪等。本组患者45例,其中40例首发症为不同程度丧失深浅感,主要表现为节段性感觉障碍,如感觉不适、肢体麻木等,36例同时伴有运动功能(其中包括:括约肌功能逐渐衰退9例,双下肢全瘫2例),如肌力衰退、四肢无力等,少数患者伴有局部肌肉萎缩。

1.3 影像学检查

对本组所有患者进行MRI平面扫描及增强扫描,诊断结果显示病变部位:25例为胸段,12例为腰段,8例为颈段;行增强扫描后,强化33例,12例无强化,其中16例伴有脊髓空洞。MRI检查提示:25例为室管膜瘤,病变部位为脊髓中心,脊髓增粗,边界清晰,T1加权像为等信号或长信号,T2加权像为较长信号;16例为星形细胞瘤,病灶边界模糊,可见病灶呈弥漫性生长,其中8例不均匀强化,8例未强化;4例为血管网状细胞瘤,T1、T2加权像不均匀,为等信号,且可见流空现象,均具有强化征象。

1.4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镜下手术,患者取俯卧位,肿瘤位于腰部及胸部的患者垫高相应部位,从而使病变部位充分暴露于术野的最高位;肿瘤位于颈部的患者应尽量屈伸头部。术前采用MRI对所有患者肿瘤进行准确定位,胸腰段肿瘤37例,并在手术过程中进行X线椎体定位,从而明确肿瘤的上、下极。患者均给予显微镜下取正中入路进行手术,手术切口避开血管区,逐层切入,根据提示找出肿瘤与脊髓周围组织的交界带,通常呈水肿胶样,将肿瘤分块或一次性完整切除。采用止血纱布及明胶海绵对术中小出血进行压迫止血,不宜采用电凝;若术中出现大量出血,要首先明确血管来向,找出肿瘤供血血管,并采用弱电流电凝止血,同时在靠近肿瘤端剪断血管。术后给予相应的脱水及激素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感觉平面变化等。

2 结果

通过手术中的判断及术后MRI复查显示,本组患者45例中,29例肿瘤全部切除,16例肿瘤大部分切除。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得以证实:25例为室管膜瘤,16例为星形细胞瘤,4例为血管网状细胞瘤。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33例,无明显改善8例,另有4例病情加重,其中手术死亡0例。对根据McCormick分级标准对所有患者的脊髓功能状态进行分级,其中Ⅰ级33例,Ⅱ级、Ⅲ级、Ⅴ级分别各4例。术后进行5~25个月的随访28例,无复发20例,包括室管膜瘤16例,血管网状细胞瘤4例,复发8例,均为星形细胞瘤,复发后均放弃治疗。

3 讨论

在我国,约有15~20%的椎管内肿瘤患者为脊髓髓内肿瘤,该肿瘤多位于胸及颈部脊髓。随着MRI及PET等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得该肿瘤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同时影像学数据还为手术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再加上激光、超声吸引、显微外科、双极电凝等技术在手术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质量,并可方便地实施脊髓内肿瘤的全切除手术[4]。即便如此脊髓内肿瘤的治疗仍是目前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特别是上颈段脊髓内肿瘤,术后因神经损伤和脊髓缺血、水肿,可发生呼吸障碍、中枢高热、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致命并发症,因此,以往认为脊髓内肿瘤手术切除是十分危险的。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认为争取手术全切肿瘤是治疗髓内肿瘤的最好方法。

综上所述,MRI对于髓内肿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为该病的最佳诊断手段,同时MRI还可进行肿瘤的准确定位及定性分析,为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手术切口提供可靠依据。本组髓内肿瘤患者45例,诊断均采用MRI,其结果与后期的术后病理学检查完全一致,说明髓内肿瘤采用MRI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正确率,为该病的首选诊断方法,同时在MRI的指导下进行肿瘤的切除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来君,庞长河,杨波,孙红卫,刘献志. 脊髓髓内肿瘤43例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5(01):55-56

[2] 鲁质成,张显峰,荀雨龙,刘明. 显微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02):307-308

[3] 陈坚,杨正明,张爱民. 脊髓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2(01):227-228

脊髓肿瘤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脊柱稳定性重建

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其早期征象不明显,而且肿瘤部位解剖关系复杂,常常会导致难以彻底切除和脊柱的不稳,严重影响临床手术疗效。据相关文献报道称,无论是整块切除还是分块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所依据的原则和采用的方法都是大体相同的[1]。本文通过对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研究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中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6例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8例(69.2%),女性8例(占30.8%)。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0±2)岁。病程5个月-6年不等,平均24个月。肿瘤所发生的位置:胸段10例(占38.5%),腰段9例(占34.6%),腰骶段7例(占26.9%)。肿瘤类型:脊膜瘤9例(占34.6%),神经纤维瘤7例(占26.9%),脂肪瘤5例(占19.3%),神经鞘膜瘤5例(占19.2%)。

1.2辅助检查26例患者中,脑脊液动力学及生化检查13例(占50%),均提示完全梗阻,26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3例有相应椎管扩大,18例有不同程度的椎体骨质增生,5例未见异常。26例患者均行MRI检查,均能发现肿瘤部位,范围及其与脊髓周围组织的关系。

1.3治疗方法根据26例患者肿瘤所在的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均采用一次性切除,对于肿瘤偏向后侧或外侧者,采用后正中入路,行全椎板切除,显露椎管内肿瘤。对于肿瘤位于脊髓的前侧,则侧方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显露椎管内、外的瘤体。对于病变界限清楚的,而且尚未完整包膜的肿瘤,给予完整切除。病变界限不清楚的,与硬膜蛛网膜粘连,则连同少许硬膜一并切除。手术中应尽量避开脊髓较粗的滋养血管,防止损伤。对于后柱结构破坏较多的患者,有16例患者在其肿瘤切除同时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胸椎9例,胸腰椎4例,腰椎3例。

2结果

26例患者中,行肿瘤全切术22例,部分切除术4例。全椎板切除15例。手术过程中,患者无死亡发生。术后对患者跟踪随访1-2年。术后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7例患者感觉无疼痛、肌力逐步恢复正常,病理反射消失,大小便功能恢复正常水平。16例行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未发生脊柱失稳现象。

3讨论

研究发现,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各种切除方法均各有利弊。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对于髓外膜内肿瘤切除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某种手术方法,而应根据患者肿瘤所在椎管的位置及瘤体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手术方式,均需以不加重脊髓损伤同时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为基本出发点,与此同时必须对椎管结构破坏后的脊柱进行重建术。

据有关文献研究表明,早期在进行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切除手术后而未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在复查时,发现多数患者出现椎间不稳[2-3]。脊柱稳定性重建绝大多数是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固定,并在横突间作植骨融合[4]。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暴露方便和固定确切等优点,而且固定的节段较少,这样确保了脊柱的活动度可以很好的保留,患者术后可以早下床活动,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但是脊柱内固定器械的应用不能代替植骨,所以只有良好的植骨融合才能取得脊柱的最终的稳定[5]。本组26例治疗患者中,行内固定的均进行植骨,在随后跟踪访问中发现植骨均达到了早期融合,对于保持胸腰椎的髓外膜内肿瘤患者的术后的脊柱稳定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初同伟,张莹,刘玉刚,等.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在胸腰椎肿瘤中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5):442-444.

[2]杨强,李建民,杨志平,等.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及稳定性重建结果[J].中华肿瘤杂志,2013,35(3):225-230.

[3]何晓斌.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方法探讨[J].临床骨科杂志,2012,15(5):487-489.

[4]徐华梓,池永龙,水小龙,等.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4):268-272.

脊髓肿瘤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亚低温;脊髓损伤;肿瘤坏死因子-α;神经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 R6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a)-0047-03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创伤性脊髓损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整个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整个社会迫切希望能彻底治愈急性脊髓损伤(SCI)。目前,临床尚无某种特效药物能有效地预防和逆转继发性SCI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近年,亚低温治疗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已被诸多基础研究和临床病例所证明[1-2]。本文笔者根据我院2006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入院的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成年患者60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亚低温治疗,旨在探索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根据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06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入院的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成年患者60例,60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均在外伤后24 h内入院,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并经CT或MRI证实。经患者知情同意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亚低温治疗组(亚低温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32.34±9.78)岁;亚低温组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平均年龄(36.46±7.65)岁。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亚低温组采用HGT-200型亚低温治疗仪,体温控制设定为30~35℃,同时视患者具体病情及医嘱应用冬眠松弛剂。

1.2.1 冬眠松弛剂成分 500 mL生理盐水+氯丙嗪100 mg+异丙嗪100 mg+度冷丁200 mg。经4~12 h患者体温降至30~35℃,维持2~10 d,松弛剂可用微量泵控制滴速。

1.2.2 具体操作 仔细检查各机件是否牢固,各接口是否脱落,各导线是否松脱,检查完备后,从水箱加水口先倒入1瓶500 mL装的化学醇(95%)乙醇,然后再加入纯净水至液晶显示板上的水位显示线(3~4条显示线),也可以从排水管处观察水位情况。将体温传感器按相应的颜色插好,将毯、帽快接口按标记方向接好(出入水接口有方向标志),在冰毯上铺一层薄垫。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前先用体温表测温一次,然后将体温传感器置于腋下(或外耳道)用胶布固定,开机使用。体温设置为33~34°C,水温设置为4~10°C。主机即可显示体温,与先前所测体温表体温进行对比。

1.2.3 复温 采用自然复温,先撤去物理降温管路,然后逐渐减少冬眠合剂的使用量直至停药,可采用加盖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每4~6 h使体温升高1°C,12~20 h使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1.3 血清TNF-α的测定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2、24、72 h外周血血清TNF-α水平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TNF-α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邦定生物工程公司,酶标仪为DG3022A(华东电子管厂产品)。在ELISA检测仪上,于450 nm(若以ABTS显色,则410 nm)处,以空白对照孔调零后测各孔OD值,若大于规定的阴性对照OD值的2.1倍,即为阳性。全过程严格按说明操作进行,并由同一检验科技师完成,全程严格质控。

1.4 运动功能评分标准[3]

采用改良Tarlow评分标准,分为7级,0级:后肢无活动,完全瘫痪;1级:无自主运动,但对后肢物理刺激有反应;2级:有自主运动,但不能站立;3级:能够持重,但不能行走;4级:能够行走(有或者无痉挛);5级:能够行走,且能够保持平衡;6级:能够在木架上行走。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NF-α表达水平

脊髓损伤后患者血清TNF-α水平呈早期水冲样动态变化,在伤后12 h快速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伤后72 h恢复正常。对照组治疗后6、12、24、72 h、1周、4周时血清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 0.05);亚低温组治疗后6、12、24、72 h、1周、4周时血清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 0.05)。治疗后6、12、24、72 h时亚低温组脊髓损伤患者血清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2.2 Tarlow评分情况

亚低温组运动功能评分每个时间点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脊柱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肌肉开始萎缩(或不萎缩),二便功能障碍,损伤部位明显压痛不能转侧,动侧加重。现在大部分脊髓受到损伤患者都能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将损伤脊髓的部份骨质或有害物质切除并取出,但是,绝大部分患者的功能障碍在数年之后还是没有恢复。近年,亚低温应用于脑及脊髓保护取得了一些满意结果,但作用机制未完全明确[4-6]。病理研究证实SCI后继发性溃变及慢性脱髓鞘性变,均与神经细胞凋亡有关[7]。对于亚低温能否在脊髓继发损伤中有效地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产生尚需研究。本文笔者对60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成年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亚低温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后6、12、24、72 h、1周、4周时血清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 0.05);亚低温组治疗后6、12、24、72 h、1周、4周时血清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 0.05)。治疗后6、12、24、72 h时亚低温组脊髓损伤患者血清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亚低温组运动功能评分每个时间点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果表明亚低温对脊髓损伤后炎症细胞因子TNF-α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具有良好的恢复运动功能作用。

脊髓损伤后多种细胞参与并调节损伤诱导的炎症反应。TNF-α是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脊髓损伤后TNF-α大量表达并参与脊髓炎症反应的发生。TNF-α能激活中性粒细胞,放大炎症效应,而形成恶性循环。亚低温可通过减少TNF-α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脊髓组织的损害[8]。亚低温可以降低脊髓组织氧耗量,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能积极地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迅速降低患者体温,降低脊髓组织细胞耗氧量,减少脊髓组织乳酸蓄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降低急性脊髓损伤的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Pan JZ,Ni L,Sodhi A,et al. Cytokine activity contribution to induct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 mRNAs in spinal cord following contusion [J]. J Neurosci Res,2002,68(3):315.

[2] Guo HL,Wang LF.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hypothermia therapy on early brain ischemia [J]. Zhongguo Linchuang Kangfu,2003,7(7):1136 -1137.

[3] 袁元杏,刘尚礼,黄彦清,等.脊髓损伤后不同免疫条件下血清IL-6、IL-8、TNF-α含量的变化与意义[J].临床骨科杂志,2008,11(3):195-198.

[4] Baptiste DC,FeMings MG. Update o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cord injury [J]. Prog Brain Res,2007,161:217-233.

[5] 刘晓霞,朱蓉蓉,吕惠泉,等.亚低温治疗颅脑外伤的并发症及其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3):103-105.

[6] 鞠林芹,刘帆,郑禾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91-92.

[7] 胡文涛,李少敏,谢继萍,等.高压氧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和感觉功能的疗效[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9):828-829.

[8] Bensea RM,Minter LM,Osborne BA,et a1. Hyperbaric oxygen inhibits stimulus-induced pminflammatory eytukine synthesis by human blood derived monocyte-macmphages [J]. Clin Explmmunol,2003,134(1):57-62.

脊髓肿瘤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髓内星形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53-02

髓内星形细胞瘤可发生在脊髓的任何部位,以脊髓上段常见,多见于儿童。星形细胞瘤生长极其缓慢,早期缺乏神经方面的症状和体征,晚期表现为神经功能障碍。笔者收集20例髓内星形细胞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7月——2012年9月间20例髓内星形细胞瘤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3-56岁,平均年龄31.35岁,其中20岁以下者6例。术前病程3个月到2年。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和感觉异常,双下肢无力伴持续加重。

1.2 MRI检查方法 MRI检查采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平扫常规行T1WI、T2WI矢状位及T2WI轴位扫描,采用TSE T1WI(TR/TE:640ms/11ms),TSE T2WI(TR/TE:3000ms/110ms)Matrix240×320,Fov280×280,NEX2次。扫描层厚4mm,层间隔0.4mm。增强扫描经肘静脉快速注射钆噴替酸葡甲胺(Gd-DTPA),对比剂总量为0.1mmol/kg体重,行T1WI抑脂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

1.3 图像分析 在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图像上观察肿瘤部位、范围、形态、大小、信号、周围水肿、强化方式,以及有无脊髓空洞、坏死、囊变、出血。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结果 肿瘤行全切者5例,次全切者11例,减压者4例。其中16例为I-II级星形细胞瘤,4例为III-IV级星形细胞瘤。20例患者中病变单纯累及颈髓者7例,占35%;单纯累及胸髓者5例,占25%;同时累及颈胸段脊髓者8例,占40%。

2.2 影像结果 ①平扫受累脊髓弥漫增粗,病灶边界欠清,大部分肿瘤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部分呈高低混杂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并可清楚显示肿瘤边界者13例,其中2例肿瘤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提示有瘤内出血,其中7例在病灶头端或尾端可见脊髓空洞形成,其中2例增强检查时可见不强化坏死囊变区。②平扫受累脊髓外形变化不大和轻度膨大,病灶较小,边界较清,在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早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明显强化者5例,其中1例尾端伴脊髓空洞形成,肿瘤无坏死囊变区。3平扫受累脊髓增粗,肿瘤局限,在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检查,肿瘤不强化者2例,不伴脊髓空洞形成,肿瘤无坏死囊变区。

3 讨论

星形细胞瘤约占髓内肿瘤的40%,多数为低度恶性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发病部位以颈、胸段最多见,较少累及马尾和终丝。肿瘤恶性程度的高低与病变范围的大小不成正比。颈胸段髓内肿瘤出现症状早、症状重,患者就诊时肿瘤常较小,脊髓在外形上变化不大和轻度膨大[1]。本组病例病理结果16例为I-II级星形细胞瘤,与文献报道一致。多数肿瘤沿脊髓纵轴发展,往往累及多个脊髓节段,脊髓明显增粗,表面可有粗大迂曲的血管,肿瘤与正常脊髓的分界不清,上下两端常呈梭形,常见偏心性、小而不规则的瘤内囊变,部分肿瘤的头端或尾端可合并脊髓空洞。少数肿瘤伴瘤内出血。临床上多见于儿童,无明显性别差异。

本组病例中,肿瘤的实行部分在行增强检查时,明显强化者13例,比较典型,有一定的特征性。早期不强化,延迟期明显强化者5例,均为I-II级星形细胞瘤,分析可能是由于低度恶性肿瘤其血脑屏障较完整的缘故。不强化者2例,考虑为肿瘤分化甚好或肿瘤全部坏死所致。

鉴别诊断:髓内星形细胞瘤应与室管膜瘤、脊髓多发性硬化,相鉴别。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甚难鉴别,平扫时两者缺乏各自的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有一定的鉴别价值。限于脊髓中央管周围或位于圆锥、终丝的肿瘤,以室管膜瘤为多。不发生异常对比增强的髓内肿瘤以星形细胞瘤为多。多个小灶性增强的肿瘤,室管膜瘤往往呈跳跃性,星形细胞瘤常常表现为连续性。若同时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室管膜瘤可能性大。[2]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儿童,较少累及马尾和终丝,累及范围较大,伴发囊肿的机会较少。室管膜瘤较小,呈边界清楚的结节状,并伴发广泛的囊肿。星形细胞瘤与脊髓多发性硬化鉴别困难,脊髓多发性硬化在急性期亦可表现为脊髓增粗,信号减低,但其信号均匀一致,周围常有正常脊髓组织环绕,占位效应不明显,晚期常出现脊髓萎缩。[3]

磁共振成像对髓内星形细胞瘤的定位和定性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结合文献学习探讨髓内星形细胞瘤在MRI中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彭靖.脊髓室管膜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影像学表现.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1,24(6):331-334

脊髓肿瘤范文第7篇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MRI诊断

椎管内肿瘤以往借助CT及脊髓造影进行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困难。MRI的问世及MRI造影剂的应用,对椎管内肿瘤的发生部位及继发改变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为手术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解剖细节,已被公认为椎管内肿瘤的最为可靠的成像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38例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皆在提高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的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10~74岁,平均38.6岁。临床上肿瘤生长缓慢,症状较轻,就诊时常长得较大,患者均有病变部位以下肢体疼痛及感觉异常,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极少数可合并瘫痪。病程2月~5年。

1.2方法 使用 西门子 0.35T永磁MRI。常规行矢状位T2WI、T1WI、横断位T2WI、冠状FS。增强用静脉注射15 ml 钆喷酸葡胺行矢状位、横断位、冠状位T1WI扫描,层厚4~6 mm。

2结果

2.1部位 颈段11例、胸段19例及腰段8例。髓内肿瘤10例,室管膜瘤3例,星形细胞瘤7例。髓外硬膜内肿瘤22例,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16例,脊膜瘤4例,蛛网膜囊肿2例。硬膜外肿瘤6例,转移瘤3例,脂肪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2.2 MRI表现 在T1WI像上,10例呈略低信号,20例呈均匀低信号,6例呈等信号,2例呈高信号(其中1例高信号中见不规则低信号)。T2WI像上20例呈不均匀高信号,15例呈均质高信号,3例呈等信号。38例均行增强扫描,静脉团射15ml钆喷酸葡胺后立即扫描,其中8例均匀强化,27例不均匀强化,3例无明显强化。所有病灶行钆喷酸葡胺增强扫描后轮廓均较平扫更清晰,

3讨论

3.1椎管内肿瘤的定位诊断:椎管内肿瘤首先确定其为髓内或髓外占位性病变。①髓内肿瘤常表现为病变区脊髓呈梭形肿胀,两侧蛛网膜下腔均匀变窄,脊髓本身无移位为为髓内肿瘤的特征性定位征像。②髓外硬膜内肿瘤常与脊髓夹角为锐角,见"肩胛征",压迫脊髓移位,病侧蛛网膜下腔上下端扩大,健侧蛛网膜下腔变窄。③髓外硬膜外肿瘤与脊髓之间可见裂隙样低信号影,硬膜外脂肪线形态破坏及连续性中断("硬膜外征"),病侧蛛网膜下腔狭窄。"硬膜外征"在鉴别诊断中有特殊价值。

3.2椎管内肿瘤的定性诊断 根据肿瘤的信号特点及增强方式特征,MR对部分病变可作出术前定性诊断。①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是最常见的髓内肿瘤,约占髓内肿瘤的60%,其次是星形细胞瘤,约占40%。前者起源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的室管膜残留物,可发生于脊髓各段,好发部位是腰骶段、脊髓圆锥及终丝。室管膜瘤边界比较清楚,肿瘤组织血供较丰富,约46%可并发囊变,其囊腔大小不一,可与蛛网膜下腔相通,部分可有出血。MRI表现为脊髓局限性增粗,T1WI呈均匀信号减低区,与邻近脑脊液信号相似,信号亦可不均匀(发生出血、囊变、邻近脊髓中央管扩张时),T2WI肿瘤信号增高,由于水肿亦呈高信号,难以将肿瘤组织与水肿区分开,故常常需要行增强扫描。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强化,水肿区及囊变无强化。后者约占髓内肿瘤的40%,总体而言,I级至II级约占76%,III级至IV级仅占24%,较脑内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低,好发于胸、颈段约75%,脊髓远端和终丝约占25%。病变一般较局限,但可呈浸润性生长,尤其儿童往往累及多个节段,甚至脊髓全长。脊髓明显增粗,表面可有粗大迂曲的血管,可发生囊变或合并脊髓空洞,肿瘤恶性程度与病变范围往往不成正比。临床上多见于儿童,无性别差异。T1WI序列上肿瘤信号低于脊髓,T2WI序列上信号增高,病变显示范围较T1WI序列上所见大(由于水肿的原因)。可合并出血、坏死、囊变,故信号可不均匀,出血在T1WI序列上呈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小部分肿瘤早期可不强化,但延迟后仍可见明显强化(恶性呈度低);坏死、囊变、水肿区无强化。总之,不管是室管膜瘤还是星形细胞瘤增强扫描都是必要的,Gd-DTPA增强扫描能确定肿瘤术后是否有残留或复发,并能发现小肿瘤。②髓外硬膜下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和蛛网膜囊肿多见。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神经纤维瘤起源于神经纤维母细胞,两者在病理上常混合存在,组织结构大致相仿,区分较困难,但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纤维瘤仅占1%,故现在神经源性肿瘤一般指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生长缓慢,有完整的包膜,与1~2支脊神经根相连,与脊髓多无明显粘连。可发生囊变,较大肿瘤内可有小片状出血,极少发生钙化。肿瘤向椎间孔方向生长,使相应椎间孔扩大,延及硬膜内、外常呈"哑铃状"改变。T1WI序列上肿瘤略高于或等于脊髓信号,边缘光滑,肿瘤常位于脊髓背侧,T2WI序列呈高信号。脊髓受肿瘤压迫变扁、移位,患侧蛛网膜下腔扩大。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均一或不均一强化,肿瘤边界更加锐利清楚。脊膜瘤占椎管内肿瘤的25%,起源于蛛网膜细胞或其与硬脊膜的间质成分。常单发,胸段多发,颈段次之,腰骶段极少见,大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宽基底较宽,与硬脊膜紧密相连,大部分可见钙化(约1/3),年龄越大,钙化率越高。T1WI序列上呈等信号,少数低于脊髓信号,T2WI序列上肿瘤信号多有轻度增高,发生囊变时呈明显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囊变区不强化,与脊髓界限清楚,可有硬膜尾征。③髓外硬膜外肿瘤:绝大部分为恶性肿瘤,对其正确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转移瘤3例,主要表现为受累及椎体出现异常信号,在T1WI上为界限清楚的低信号,T2WI上呈高或等信号,常见多个椎体,有时椎体可出现塌陷,但椎间盘未有改变,同时在病变椎体的后方有软组织信号,椎体转移常见为胸椎,其次为腰椎,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脂肪瘤1例,T1WI、T2WI均呈高信号,FS序列上表现为信号明显减低,增强后无强化。海绵状血管瘤2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硬膜外脂肪的变化在鉴别诊断中有特殊价值,硬膜外脂肪线形态破坏及连续性中断,也被称为"硬膜外征"。

综上所述,MRI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定位准确,并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MRI是椎管内肿瘤的首先检查方法,是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332.

[2]朱文珍,王承缘,周义成.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1:708.

[3]谢证明.椎管内硬膜外肿瘤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2007,16(4):189-190.

脊髓肿瘤范文第8篇

【关键词】肿瘤;椎管内;手术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outcomeofsurgicaltreatmentofintraspinaltumor.MethodsThesurgicalresultsof40casesofintraspinaltumorandspaceoccupyinglesionsduringtheperiodsfrom1999to2005wereanalyzed.Gender:male20cases,female20cases.Age:14~64yearsold,average38.8yearsold.Surgery:laminectomyandtumorresectionin20cases,lumbarsemi-laminectomyandtumorresectionin5cases.Lumbarlaminotomyandreplantationandtumorresection2cases,tumorresectionandinternalfixationwithpediclescrewin5cases,tumorresectionwithinternalfixationatcervicallateralmassin7cases,circumferentialdecompressionofspinalcordandinternalfixationwithpedicalscrewsin1case.ResultsAllcaseswerefollowed-upfrom4monthsto4years(average14months).1casedied,2casesrelapsed.Frankelscoredecreasedin1case,nochangein13cases,improvedin27cases.ConclusionFortheintraspinaltumor,laminectomyandtumorresectionwastheeffectivetreatment,thepoorerthepreoperativespinalcordfunction,thefewertheimprovements.Ifthetumoristoolargeorlocatesatonesideofthecord,resectionsofoneorbothsidesofarticularprocessesandinternalfixationsmaybenecessary.

【Keywords】tumor;intraspinal;surgery

椎管内肿瘤及占位是骨科及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椎板切除椎管内肿瘤摘除术是基本的手术方法,现将1999~2005年在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40例椎管内肿瘤及占位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1999年8月~2005年3月期间,对40例椎管内肿瘤及占位的病人行手术治疗,摘除肿瘤,清除占位。其中男女各20例,年龄14~64岁,平均38.8岁。发病部位:颈椎管8例,颈胸椎管4例,胸椎管6例,胸腰椎管5例,腰椎管7例,腰骶部椎管4例,骶管6例。术后病理类型包括神经鞘瘤15例,囊肿10例,脊膜瘤4例,脂肪瘤3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神经纤维肉瘤1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星形细胞瘤1例,节细胞神经瘤1例,畸胎瘤1例。椎管内硬膜外5例,硬膜内髓外32例,硬膜内髓内3例。采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期间的脊髓功能进行分级,Frankel脊髓评分标准如下:(1)A: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肌肉运动功能完全消失;(2)B: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完全消失,仅存某些感觉;(3)C:损伤平面以下仅有某些肌肉运动功能,无有用功能存在;(4)D:损伤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可扶拐行走;(5)E:深浅感觉肌肉运动及大小便功能良好,可有病理反射。

1.2方法根据术前X线、CT、MRI等影像学手段确定病变节段、部位、大小及与硬膜囊和脊髓的关系,分别采取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20例),腰椎半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5例),腰椎全椎板截骨肿瘤摘除椎板再植术(2例),椎板扩大切除肿瘤摘除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5例),颈椎椎板扩大切除肿瘤摘除侧块钢板内固定术(7例),后路环脊髓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1例)。术后常规给予脱水剂、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类药物,对于术中可能对脊髓造成损伤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病理显示为恶性者配合术后放疗。

2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在院期间及出院后定期随访,检查有无肿瘤复发、脊柱稳定性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1例胸椎管髓内肿瘤患者截瘫较术前加重,术后Frankel评分由术前的D降至B;6例患者出现短暂的神经刺激症状,如感觉异常加重,但Frankel评分无改变;其余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无明显损伤,部分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即有恢复,术后出院前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分,见表1。出院后随访3个月~4年,随访期间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死亡,2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神经纤维肉瘤)复发,但尚未发现神经功能再损伤;随访终结时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分较术前下降1例,无改变13例,好转27例,神经功能情况见Frankel脊髓损伤评分标准。术后发生刀口处脑脊液渗漏3例,与硬膜内肿瘤切除后硬脊膜缝合不良或肿瘤过大而致硬脊膜缺损过大有关。经抬高床尾、刀口二次加针缝合、加压包扎等治疗,脑脊液渗漏量逐渐减少、消失,刀口正常愈合。长期卧床的患者发生褥疮2例,肺炎1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在所有随访患者中未发现脊柱失稳现象。

表1术前、术后在院期间、术后随访期间Frankel评分例数(例)

3讨论

椎管内肿瘤可发生在椎管的任何部位,以胸椎管多见[1]。王忠诚院士报道椎管内肿瘤的病理分类为:神经鞘瘤34.7%,胶质瘤14.5%,脊膜瘤11.4%,先天性肿瘤(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畸胎瘤)14.8%,其他19.7%[2]。本组40例神经鞘瘤37.5%,囊肿25%,脊膜瘤10%,其他32.5%。神经鞘瘤、脊膜瘤分布基本符合。本组胶质瘤仅1例,考虑胶质瘤大多位于髓内,常以运动障碍去神经外科就诊有关。

椎管内肿瘤依据病程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早期刺激期,神经根痛;脊髓部分受压期,脊髓半横断综合征;脊髓完全受压期,脊髓横贯性损害。椎管内肿瘤无论是髓内、髓外、硬脊膜内还是硬脊膜外的肿瘤,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髓内肿瘤首发症状多为肢体麻木无力,感觉障碍多从上向下发展,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分离,存在节段性感觉;髓外肿瘤如神经鞘瘤、脊膜瘤等,首发症状多为根性痛,浅感觉障碍多自下而上发展,逐渐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进而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硬膜外肿瘤多为转移癌,表现突然起病,以疼痛为主,病情恶化较快。掌握其规律,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检查神经系统,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3]。椎管内肿瘤需要和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结核、脊髓炎(急性脊髓炎、脊髓蛛网膜炎、椎管内脓肿)、脊髓变性疾病(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病)等鉴别[4]。CT、MRI的普及应用有助于疾病的诊断,特别是MRI的广泛应用使椎管内肿瘤早期诊断成为可能[5]。

椎管内肿瘤手术切除是唯一比较积极的治疗方法,亦是恶性肿瘤术后放疗化疗的基础。因椎管内良性肿瘤占大多数,故手术全切除或部分切除可获得治愈或好转。

资料显示椎管内肿瘤术前症状越轻手术效果越好,甚至可以达正常状态。手术的效果与神经组织受压时间、范围、程度、肿瘤性质、部位和切除程度有关[1]。在脊髓完全受压期以前手术效果好,而脊髓完全受压期时间越长手术效果越差。本组资料已证实此点,本组术前已完全瘫痪的6例,术后仅1例好转,而其他术前仅部分瘫痪或无瘫痪的仅有1例恶化,且与手术难度大有关。随着CT、MRI的普及应用使椎管内肿瘤可以做到早期诊断[5]。椎管内肿瘤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解除压迫,使神经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

本组中位于硬脊膜外的肿瘤可做到完全切除,髓外硬脊膜下及髓内但肿瘤边界清楚者也可做到完全切除,其他仅可做到部分切除,以脊髓减压为主,为术后放化疗做基础[6]。神经鞘瘤有时包裹或穿越神经根,争取在显微镜下将神经根游离出,但必要时也可切断,位于胸段的肿瘤切除肋间神经不致有明显的功能障碍,但切断颈膨大、腰膨大或马尾神经可影响上下肢的部分功能。脊膜瘤和硬脊膜粘连紧密,和脊髓粘连不紧密,可一并切除与肿瘤粘连的硬脊膜,防止复发,硬脊膜缺损处另做修补。髓内肿瘤大多数是良性的,生长相对缓慢,需要积极的首次全切[7],若首次不能全切,由于术后胶质增生和纤维粘连,再次手术难以寻找肿瘤与脊髓的界面,更加难以全切甚至加重脊髓损伤[8]。

手术注意事项:(1)术前精确定位,可采用铅字X线定位。(2)术中操作轻柔,切勿损伤脊髓,尤其在颈胸段及髓内肿瘤时,要合理应用器械,减少误伤[9]。(3)对于髓外肿瘤要尽量切除彻底[8],髓内肿瘤要力争全切,不能全切或者切除困难者以脊髓减压为主,脊髓减压要充分。(4)尽量减少椎板的切除,特别是两侧的关节突,要尽量保护。对于肿瘤较大或者肿瘤偏于脊髓一侧者[5],需两侧或者单侧关节突切除或颈部多节段切除者给予钉棒系统或侧块钢板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8]。(5)对于术中可能对脊髓造成损伤者立即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总之,对于椎管内肿瘤及占位病例要早诊断、早治疗,便于切除肿瘤,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对于肿瘤切除过程中破坏关节突过多影响脊柱稳定性时,给予内固定并植骨恢复脊柱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林智敏,兰周华,林锦波,等.53例椎管内肿瘤临床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12):1369.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00-819.

3薛庆澄.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26-644.

4彭双初,袁友红.椎管内占位病变的高场强MRI诊断与鉴别.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1):24.

5杨明,陈正形,端木群力,等.32例低位椎管内肿瘤的诊治分析.中国骨伤,2003,16(6):323-325.

6吴秀桂,黎辉,陈家禄,等.椎管内肿瘤150例分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6,6:41-42.

7杨树源,洪国良.椎管内肿瘤402例报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6(3):162-164.

8于佶,徐启武,闻金坤.椎管内肿瘤术后复发的原因及治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1):26-28.

脊髓肿瘤范文第9篇

颈椎肿瘤影响大

颈部虽细,但上连颅脑,下接躯干四肢,位置十分重要,此处发生肿瘤影响甚大。颈椎肿瘤分两类:一类是椎管内肿瘤,如神经鞘瘤、血管性肿瘤等;一类是椎骨本身的肿瘤,如脊索瘤、软骨肉瘤等。显然,前者比较复杂,后者比较简单。

椎管内肿瘤从部位上说,可发生在脊髓内、髓外硬脊膜内和硬脊膜外,即髓内肿瘤、髓外硬脊膜下肿瘤和硬脊膜外肿瘤,以后者为多见。肿瘤性质有良性,也有恶性,以良性为多。按照肿瘤的病理性质,椎管内肿瘤有神经鞘瘤、脊膜瘤、胶质细胞瘤、转移瘤、先天性肿瘤、肉瘤、血管性肿瘤、脂肪瘤等。成年人前三类较为常见。通过观察病情发展快慢,可帮助推断肿瘤性质。恶性肿瘤生长速度较快,且恶性程度愈高,生长速度愈快。良性肿瘤的生长速度较慢,症状发展也相应较慢。据就诊资料统计,良性肿瘤病程平均在2年左右,恶性肿瘤仅为3个月。

颈椎肿瘤引起的疼痛变化较大,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钝痛、锐痛等,没有特异性,因此,无法根据疼痛性质区别病变性质。

在脊髓肿瘤中,大约1/3的患者开始症状是感觉或运动障碍,或两者兼有。有的患者自觉颈以下身体某一区域麻木,还有的人只是主观感觉麻木,检查正常;多数患者则是身体某一平面、某一肢体或某一区域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开始表现为肢体无力、行走不稳、举止笨拙、活动不灵、跛行等,以后逐渐加重,出现瘫痪。少数患者可以有排便、排尿费力,此时多有会阴区感觉障碍,有的出现障碍。

有些颈椎肿瘤会造成颈椎脊髓受损,引起四肢瘫痪,这一点与脊髓型颈椎病症状相似,需要仔细区分。另外,当肿瘤压迫牵拉颈神经根时,可以引起颈神经根疼痛,表现为颈肩痛,手臂发麻、无力,这些症状又容易与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混淆。所以,临床上并不乏见这样的病例:通过简单症状将颈椎肿瘤误认为颈椎病,并且认为颈椎病属于慢性疾病,不急于治疗,导致患者接受错误的治疗或者不治疗,拖延治疗。

影像检查可区分颈椎肿瘤和颈椎病

颈椎病多有症状缓解期,而肿瘤多无间歇表现,症状一直存在。此外,颈椎病运动障碍中如行走缓慢、步态不稳、表情呆滞等明显,感觉障碍较轻;颈椎肿瘤运动、感觉障碍大体一致。

两者在早期X片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但病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有不同的表现:颈椎病X线照片可见颈椎退行性改变明显,椎管前后径狭窄;而椎骨本身的肿瘤,颈椎X线摄片可见骨质破坏,或椎旁软组织阴影等。如果做脊髓造影,可见椎管狭窄、脊髓受压。通过造影剂的梗阻特征,还可区分肿瘤是在硬膜内、硬膜外,还是在脊髓内、脊髓外(髓内肿瘤较为少见)。同位素骨扫描、CT或MRI检查有助于诊断。对脊髓肿瘤来说,MRI检查更为合适,因为在MRI照片上,正常脊髓组织与肿瘤组织区别比较清楚。此外,颈椎肿瘤如为其他部位肿瘤的转移瘤,常有原发病变症状。恶性肿瘤患者体质较差,颈椎病患者无明显改变。

手术治疗是首选

椎管内肿瘤的治疗,首选手术。保守治疗的局限性在于其可以在一段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但不会从根本上解除客观存在的机械性压迫。以脊髓型颈椎病为例,如果病情发展到出现走路不稳、手握不住东西、甚至肌肉萎缩等症状的程度,保守治疗的效果往往不理想,有些方法甚至可能加重病情。最好通过手术,尽快解除神经压迫。因为压迫会造成脊髓损伤,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损害。压迫持续时间越长,损害的程度就越重,手术的疗效也会大打折扣。这就好像地震发生后,人被埋在废墟下面,是两天拿掉废墟物好,还是两个月拿掉好?当然是越早越好。

神经是很脆弱的组织,持续的压迫不解除,最终会导致神经本身的损害。脊髓受压时间过长或程度过重,可能出现脊髓的变性或囊性变,在脊髓内部形成一包液体,损害甚至丧失原有的感觉运动传导功能。这种程度的神经损伤一般是无法修复的,手术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良性椎骨肿瘤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切除。切除后留下的空区,可从其他部位功能相对不太重要的骨骸(通常是髂骨)取骨来填补(即植骨),有时也可应用经过处理的异体骨来代替。不能手术的,可在局部照射放射线(即放疗),杀死肿瘤细胞。

脊髓肿瘤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室管膜瘤 脊髓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prognositic analysis of intramedullary cervical spinal cord ependymomas: analysis of 40 cases

han bo, wang guihuai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operative prognosis of intramedullary cervical spinal cord ependymomas. methods forty patients harboring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ependymomas located in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were treated surgically.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status was taken by telephone follow-up and scored by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ing system. results the functions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especially somatic sensation and bladder function were markedly improved by microsurgical manage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ge, gender and length of tumor but spinal cord function. conclusion microsurgery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treating intramedullary cervical spinal cord ependymomas. the early detec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s the key for good prognosis. complete removal of the lesion,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and electrophysiologic monitoring, and reconstructing after laminectomy can improve the therapeutical efficacy.

key words: ependymomas; spinal cord nerolasms; microsurgery; treatment outcome

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是常见的髓内良性肿瘤,起源于脊髓中央管周围的室管膜细胞,以脊髓中央管为中心向外膨胀性生长。室管膜瘤可发生于脊髓髓内任何部位,以颈段最常见,约占60%[1]。2005年4月~2007年4月我科收治室管膜瘤40例,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22例,女18例;年龄19~69岁。依据术前mri,肿瘤长度用脊椎节段表示:最短1节,最长7节。33例全切,7例次全切除。无复发。

1.2 手术方法 均气管插管,采用全身麻醉,经后正中入路,行显微镜下髓内肿瘤切除术,还纳椎板、钛片固定。术中均采用电生理监测[2],在沿脊髓后正中线切开时,应监测持续性体感诱发电位 (sep);在分离肿瘤和正常脊髓时,更应注意运动诱发电位 (mep) 的变化,通常以mep的第1个波 (d波) 为观察指标,若d波的潜伏期延长10%,波幅下降50%,则应修改手术策略,必要时停止肿瘤切除[3]。

1.3 评分和统计方法 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标准[4] (表1),通过电话随访对病人手术前后的各项临床症状 (包括病人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躯体的感觉水平及膀胱功能) 分别进行评分。将每项指标进行配对 (如:术前上肢感觉-术后上肢感觉) 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包分析,采用配对比较的t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样本量的估算和正态性检验 按照检验水准α = 0.025 (双侧),把握度β = 0.01和两样本均数x和标准差s (术前12.88 ± 1.80,术后13.93 ± 2.44) 用查表法求得所需最小样本数为21例次 (<40例次),样本例数满足条件。

2.2 预后判断指标本组无复发。将术后恢复到正常功能作为最好的预期 (即100%改善)。术后改善率 =(术后评分- 前评分) / (满分17分-术前评分) × 100%。计算手术前后的平均分值,病人术后平均改善率约25%。

2.3 非参数检验通过对本组病例随访资料的正态性检验可知:年龄、肿瘤长度、手术前后的joa脊髓功能总评分均为近似正态分布,可使用t检验、多元直线回归分析;而其他指标服从非正态性分布,可使用秩和检验。

对术前总体评分-术后总体评分行配对t检验,p = 0.006,术前的脊髓功能和术后的脊髓功能有显著性差异,结合术后、术前的均数 (13.93>12.88),得出术后脊髓功能明显好于术后。

根据病人术前-术后的评分,对非正态性分布的配对 (如:术前上肢感觉-术后上肢感觉、术前上肢运动-术后上肢运动等) 使用秩和检验,躯体感觉 (p = 0.001) 和膀胱功能 (p = 0.013) 手术前后差异显著,结合各自均数可得出:术后躯体感觉和膀胱功能显著好于术前。上肢感觉 (p = 0.072)、上肢运动 (p = 0.078) 及下肢感觉 (p = 0.076) 尽管非常接近p ≤0.05这一水准,增加病例数也许会改变目前的结论,但仅凭目前的样本数量现在尚不能认为手术对上肢感觉、上肢运动和下肢感觉有显著性意义。

2.4 预后分析

假设病人术后的脊髓功能状况 (即预后) 与术前的脊髓功能、年龄、肿瘤参数 (如长度)、是否全切、性别等因素有关,我们根据这些因素是计量资料或计数资料分别采取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的分析方法进行假设检验。

在多元线性回归中,病人预后与年龄 (p = 0.512)、肿瘤长度 (p = 0.685) 均无显著性相关,而与术前的脊髓功能呈显著相关 (p = 0.015),并且相关系数r = 0.453,双侧person检验p = 0.003,即两者为正相关。而对于病人性别、肿瘤是否全切这些二值化的数据,我们根据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改善与否进行logistic回归的单因素分析,未发现病人性别与肿瘤是否全切显著相关。

3 讨论

3.1 关于joa脊髓功能评分

一个理想的功能评分应该具备4个特点:衡量的精确性、判断的一致性、操作的易用性、统计的可能性。神经外科目前采用的量表,包括mccormick临床神经功能分级表和frankel 神经功能分级表,在电话随访的条件下 (不能面对面为病人打分),均不甚理想,特别是不便于使用现行的统计学方法对手术疗效进行描述和分析。joa脊髓功能评分可评价颈椎病变对脊髓功能的影响,将其运用于神经外科颈椎管内肿瘤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评价也很合适。

3.2 病例的选择

c5~8神经和t1神经共同组成臂丛神经,支配上肢肌肉的运动和收集上肢的感觉。本组曾想统计节段累至t1的室管膜瘤,但考虑到此处脊髓的血液供应属于两个不同的血供来源的移行带 (即危险区),此处肿瘤切除后血供或许会相对不足,会影响该区脊髓功能的恢复及joa评分里各项的权重分布,进而显著影响统计结果。因此,病人的选择应考虑到脊髓血管分布的影响。

通常,在渡过术后8周的急性炎症期后,脊髓水肿消退,血管改建完成,病人术后脊髓功能短期减退的症状会明显改善。本组选择对术后6个月以上的病人进行随访,意在使病人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下进行评分,使评分更经得起推敲。

3.3 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

3.3.1 手术因素:

本组配对t检验的结果表明:手术因素是影响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显著改善的主因,其中以躯体感觉改善和膀胱功能改善最为显著。术中操作手法不当、单纯追求全切除肿瘤及肿瘤定位不准确而导致无谓的脊髓损伤,必然会影响病人预后。因此,术中运用超声波界定脊髓室管膜瘤的范围[5],运用电生理监测以避免不可逆的脊髓损伤[2],均是十分必要的。

3.3.2 肿瘤参数:

部分病人的术后joa评分低于术前,甚至大幅度低于术前,排除手术、年龄、性别和肿瘤长度等相关因素,是否还有其他因素?文献报道:肿瘤和脊髓的直径比值>0.80则意味着预后不良,肿瘤长度仅影响术后的感觉恢复,肿瘤的水肿和囊变与术后恢复无显著关系[6]。

3.3.3 手术时机:

文献报告:79%的脊髓室管膜瘤全切除病人神经功能得以保持或改善[7];66%的病人术后症状保持稳定,25%的病人术后症状较术前好转,9%的病人症状加重[8]。可见,手术结果更多的可能是稳定神经功能。本组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说明:手术预后和术前的脊髓功能呈正相关,即术前的症状越轻,脊髓功能受损越少,术后恢复也相应较好。这便体现了手术时机的选择问题。

3.3.4 肿瘤切除范围: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年内,肿瘤次全切除的病人与肿瘤全切病人有着同样的神经功能改善。但从长远看,肿瘤的切除程度与预后息息相关,全切除和次全切除的结果截然不同[9]。肿瘤全切后复发较少见,而肿瘤次全切除后复发的平均时间为28个月[10]。我们建议肿瘤次全切除的病人通过术后放疗来控制肿瘤的生长,延长无症状生存期[11]。对于复发的肿瘤,再次手术切除仍是最好选择。鉴于再次手术时全切肿瘤的概率较低,术后应辅以放疗。放疗后予以高压氧治疗,或可减轻脊髓损伤、促进康复[12]。

3.3.5 椎板切除术后的脊柱变形:

本组病人不论手术节段的长短均行椎板复位术。传统的颈段髓内室管膜瘤行椎板切除术后,黄韧带、棘上和棘间韧带及棘突等脊柱附件一并切除。这样将面临潜在的风险:相应节段的脊柱稳定性下降,脊柱变形;儿童和年龄<25岁的青少年因发育不成熟而更易发生脊柱变形。颈椎变形以矢状面为主,驼背、鹅颈畸形为主要表现,兼有轴性痛和神经功能受损。畸形程度与椎板切开的个数、切开椎板所处的位置及术后放疗相关[13]。利用钛片复位椎板,不仅可以恢复解剖学上的完整,而且也不会产生如脑脊液循环受阻,伤口愈合延迟,硬膜、神经根及脊髓的损伤;经放射学证实,86.1%的椎板复位后骨质达到愈合[14]。

【参考文献】

[1] 王贵怀, 杨俊, 刘藏, 等. 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73例临床总结 [j].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7, 5(1): 9-12.

[2] sala f, bricolo a, faccioli f, et al. surgery for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s: the role of 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j]. eur spine j, 2007, 16 (suppl 2): s130-139.

[3] sala f, palandri g, basso e, et 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 monitoring improves outcome after surgery for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s: a historical control study [j]. neurosurgery, 2006, 58(6): 1129-1143.

[4] hukuda s, mochizuki t, ogata m, et al. operations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rocedures [j]. j bone joint surg br, 1985, 67(4): 609-615.

[5] regelsberger j, fritzsche e, langer n, et al. intraoperative sonography of intra- and extramedullary tumors [j]. ultrasound med biol, 2005, 31(5): 593-598.

[6] peker s, ozgen s, ozek m m,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ependymomas: can outcome be predicted by tumor parameters [j]? j spinal disord tech, 2004, 17(6): 516-521.

[7] gavin quigley d, farooqi n, pigott t j, et al. outcome predictors in the management of spinal cord epen- dymoma [j]. eur spine, 2007, 16(3): 399-404.

[8] raco a, esposito v, lenzi j, et al. long-term follow- up of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s: a series of 202 cases [j]. neurosurgery, 2005, 56(5): 972-981.

[9] chang u k, choe w j, chung s k, et al. surgical out- com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spinal intramedullary epen- dymomas in adults [j]. j neurooncol, 2002, 57(2): 133-139.

[10] hanbali f, fourney d r, marmor e, et al. spinal cord ependymoma: radical surgical resection and outcome [j]. neurosurgery, 2002, 51(5): 1162-1174.

上一篇:肝脏肿瘤范文 下一篇:妇科肿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