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物 争论的焦点

时间:2022-09-15 04:43:35

转基因食物 争论的焦点

争论的焦点

2006年全球已有22个国家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与转基因有关的物质究竟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主要有2种形式:

1.转基因DNA。也就是导入的外源基因载体中各种基因元件,包括广为使用的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靶(功能)基因、终止基因、抗性选择标识基因、细菌质粒复制子等。

2.转基因蛋白产物。也就是转基因所表达的具有某种功能的蛋白产物,如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所表达的蛋白是分解除草剂的一些酶蛋白:Bt抗虫转基因作物表达的是苏云金杆菌一内毒素肽段。还有标识基因的产物,例如使抗菌素灭活的一些选择标识基因所表达的有关酶蛋白。

就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人们担心和争论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遗传工程育种与传统育种是否有区别?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基因是否对人体有害?插入的外源转基因是否长期稳定从而发生“非预期效应”?长期食用转基因食物对人体健康是否安全?作为主食和作为添加剂的转基因食物在安全性方面一样吗?转基因食物是否会引起过敏反应?抗菌素抗性标识基因是否会转移到人肠道菌上?吃进食物中的转基因DNA有危险吗?

遗传工程育种与传统育种是否有区别?

正方:传统育种方法通过杂交和自发突变所产生的作物新品种,基因也是发生了改造,所以遗传工程育种方法产生的基因改造生物(GMO)本质上与传统育种方法没有什么两样,是传统育种方法的延续。在外观上,西红柿还是西红柿,马铃薯还是马铃薯。转移了鱼基因的西红柿并没有长出鱼的鳞片或尾巴。若按照传统的食品检定标准进行检验,例如在营养成分、卫生标准等方面,转基因作物与一般作物也没有明显不同。要说基因发生变化,那传统育种造成基因变化的数量要远多于遗传工程育种方法。

反方: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作物与传统育种方法所产生的作物有本质上的区别,是用全新的、富有创造性的技术。所有转基因作物发明人在申请专利时必须向专利局证明他们的转基因生物是新颖的,也正是这点,他们获得了专利发明权。你怎么解释一方面这个生物是新发明的,在另一方面又与已存在的生物没有区别。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转基因技术培育的作物与传统育种方法所产生的作物并不是“实质等同性”的。联合国专家组:“实质等同性”系由联合国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其概念是:“如果某种新食品或食品成分与已经存在的某一食品或成分在实质上相同,则在安全性方面它们也应是相同的。”在评估遗传工程食物和食物成分时,“实质等同性”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概念在科学上是合理的和实用的,也就是说该原则是唯一具有可操作性的。运用“实质等同性”概念确可建立有效的安全评估框架。人们对“实质等同性”概念的批评部分是由于他们误解“实质等同性”是安全评估的终点而不是起点。但要强调一点,就是仅仅考虑成分的变化还不能作为决定食物安全性的唯一根据。

花椰菜花叶病35S启动基因是否有害?

正方:花椰菜花叶病毒是很常见的一种植物病毒,能感染许多食用的十字花科作物。人们在吞食这些生的蔬菜叶片时,常常吃进花叶病毒颗粒,但从未见有致病的报道,也从未发现这种病毒与其他病毒发生重组产生新的病毒。至于认为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区是重组“热点”也只是推测,没有实验证明。

反方: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基因对人体有害,其原因是完整的病毒颗粒存在外壳蛋白,这使病毒感染具有宿主特异性,所以人类不被感染。但在转基因作物中的35S启动区DNA已不存在外壳蛋白,是“裸”DNA,容易进入细胞。而且,花椰菜花叶病毒属于一种副逆转录病毒,与逆转座子相似,因此是重组“热点”,有危险性。

联合国专家组:采用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可以降低“非预期效应”出现的频率和程度(笔者注:目前在转基因作物上广泛使用的35S启动子不是属于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它所控制的转基因在作物的任何组织和任何时间都出现表达,所以专家组认为这种“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发生“非预期效应”的频率可能会高些)。

插入的外源转基因是否长期稳定而发生“非预期效应”?

正方:许多实验都证明,插入的外源转基因在经过选择培育的转基因作物中长期传代是稳定的,未发现与宿主其他基因发生重组形成新的病毒或出现非预期的作用。

反方:转基因是人工拼接的,没有经过长期进化的选择,也未达到平衡,所以可能是不稳定的。研究已经发现,缺陷的花叶病毒进入宿主植物后,只经过十几天就可与邻近的基因重组,证明转基因会出现不稳定的状态,具有发生“非预期效应”的危险。

联合国专家组:任何生物导入转基因都不是一种可以精确控制的过程。对遗传工程食物的安全评估应包括检测“非预期效应”的方法。未来的遗传工程植物可能更为复杂,也许将涉及几个物种的基因转移。这就可能使“非预期效应”更为变化多端。然而有关食物潜在长期效应,至今人们所知甚少。又由于人群遗传变异多样,使该问题更显复杂,如有些人的体质就很易因食物得病。据此,要想特别对遗传工程食物作长期效应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传统食物也可能发生“非预期效应”,在此背景下任何长期效应问题都是难以鉴定的。

长期食用转基因食物对人体健康是否安全?

正方:1.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食物,也就是说没有“零风险”的食物。传统食物在处理不当时也有毒性,如豆角、马铃薯等;2.目前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物均已经作过严格的测试,证明对人体是安全的;3.不能证明是不安全的,就是安全的。

反方:1.目前所有上市的转基因食物都未做过长期毒性测试;2.在美国已经发生过饲料转基因玉米污染食用玉米和马铃薯的事件,今后还会有生物塑料、生物制药、生物燃料的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漂流进入人类的食物链;3.不能证明是安全的,就是不安全的,至少是“不知是否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以不同方式插入不同的转基因形成不同的转基因生物,这意味着应个案评估每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且不可能就所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作出笼统的结论。但目前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

作为主食和作为添加剂的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方面一样吗?

正方:美国上亿人吃转基因食品已有好多年,没有一个人出现问题。

反方:美国用作食物的主要转基因作物是大豆和玉米,但这

两类转基因食物在美国人的食谱中所占比例很少,基本上都是作为添加剂和零食,一天的进食量不过几克。根据这么低的摄取量来推断安全性是不可靠的。联合国国专家组:应特别注意作为主食的转基因食物的过敏原性。

转基因食物是否会引起过敏反应?

正方:对转基因食物已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包括对人体过敏性分析。已经发现过两种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可能存在过敏原性,前者是巴西核桃蛋白转基因大豆,但从未进入市场,尽管巴西核桃蛋白富含大豆所缺少的甲硫氨酸:后者如转Cry9C抗虫蛋白基因的玉米(商品名为“星联”玉米),一直只批准作牛饲料。过敏反应并非是转基因食物特有的,有些传统食物对一部分人群也具过敏性,如某些海鲜产品和花生。但从未为此原因对它们封杀过。

反方:这正说明并非所有转基因食物都是安全的。笼统说转基因食物是安全的,是对公众不负责任的误导。而且,有些作工业原料用的转基因作物。即使未批准人类食用也有可能污染人类的食物链,这就造成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方面更大的不确定性。

联合国专家组:所有的遗传工程食物均必须对其可能产生的过敏原性进行评估。建议评估方法采用“树型判定法”,并应随最新的研究进展加以修订。

抗菌素抗性标识基因是否会转移到人肠道菌上?

正方:目前种植和销售的转基因作物都是使用抗菌素抗性基因作选择标识,这些转基因食物至今已有上亿人吃了近10年,并未发现有抗性基因水平转移到人体肠道菌而使抗菌素治疗发生失效的病例。

反方:由于转基因作物都含有易发生DNA重组或重排的植物病毒“热点”序列,抗性标识基因转移到人肠道菌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已有科学家发现抗菌素抗性基因已转移到蜜蜂的肠道菌,提示这类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联合国专家组:至今发现的绝大部分微生物都不是天然可转化的,很难对抗菌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作出评估。但要指出的是,这个问题不能完全忽视。在这方面,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虑就是:基因转移到转化的细胞并在那里表达所产生的后果。为此,鼓励使用其他可行并且安全的标志技术代替抗菌素抗性标识基因,这样就不会造成在遗传工程食物中存在这类基因。2003年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在生物技术食品安全品评估指南中明确不主张在今后转基因作物上使用抗菌素标识基因。

食物中的转基因DNA有危险吗?

正方:吃进的食物DNA(包括转基因DNA)在胃肠道被消化成没有任何遗传信息的核苷酸或寡核苷酸,所以不必担心吃进DNA会有危险。

反方:转基因DNA,含植物病毒序列,是活泼的,可与其他DNA序列发生重组,如果与体内或肠道菌的病毒DNA重组,就有可能形成新的病毒。

联合国专家组:所有的食物都含有DNA,并大量被吞食。但可以作出结论:现有的资料都不能证明植物性食物DNA能够转移并稳定地存在哺乳动物个体的细胞内,也不可能通过生殖系传递到后代。尽管如此,仍有必要检验这种转移的可能性及其后果。

上一篇:令人大开眼界的Google地球 下一篇:当技术代替了人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