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隐性饥饿”

时间:2022-10-11 02:49:33

今天你吃饱了没有?乍一听,这似乎应该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今物质生活这么丰富,除非是为了减肥,否则,谁又舍得让自己饿肚子呢?

可你不知道,很多时候,虽然我们自己感觉已经吃得很饱了,但实际摄入的某些营养成分并不充足,此时,机体处于一种“隐性饥饿”的状态。这种饥饿,人无法直接感受到,但长期的营养不均衡,必将导致身体拉响警报。其后果可以严重到把人“饿”死,所以叫做隐性饥饿。

更准确地讲,隐性饥饿是指人体所必须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量不足或严重缺乏,进而导致人口智力低下、体力发育不全的现象。

“隐性饥饿”主要是由于经济落后,购买力低下,长期饮食结构单一引起的。我国处于隐性饥饿的人口大约有6400万,是全球隐性饥饿人数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微量营养元素摄入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隐性饥饿”的危害

“隐性饥饿”对社会经济和人类自身发展具有显著的破坏作用。中国人群中普遍存在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由此造成的成年人生产力下降已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发展中国家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劳动力损失约占该国GDP的3%~5%。我国2005年GDP总额为18.23万亿元,据此推算,因营养不良造成的劳动力损失就达5500亿~9000亿元。

营养不良引起的残疾和疾病,不但直接造成国家和家庭的经济损失,而且还由于劳动能力的丧失或下降,减少了劳动收入。根据《中国营养状况十年跟踪(1990~2000)》的调查研究结果,在我国,由于缺铁性贫血(IDA)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6%(成人占0.7%,儿童占2.9%);如果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降低30%,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将达到1070亿元,净产值相当于我国2001年GDP的0.73%;今后10年如果对儿童的缺铁性贫血不进行改善,所造成的损失累计将达21787亿元。

“隐性饥饿”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对人类自身健康带来危害。它对人体的危害表现在人体健康水平降低,智力体力不足,劳动能力下降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研究显示,2岁以前生长发育迟缓的儿童,成年后劳动生产率将平均下降9%,生长发育也因此受到直接影响;“隐性饥饿”还会使人智力受损,受教育能力低下,创新能力不足。比如,患有缺铁性贫血的儿童,智力发育明显不足,即使以后补充铁营养剂治愈了贫血,学习潜能仍不能完全复原。营养缺乏与急性、传染性疾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营养缺乏还是许多慢性疾病的潜在诱因。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统计,1999年,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1700万名,其中49%与营养不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胎儿期和婴儿期如果受到营养损害,成年后易忠诸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症、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疾病。

“隐性饥饿”不但对我国国民素质和健康是一个巨大威胁,而且也是对医疗体系和医疗保险事业的严峻挑战。那么,如何缓解这种看不见的饥饿所带来的危害呢?

生物强化是改善的有效途径

国际上的试验研究证实,生物强化(Biofortification)是解决“隐性饥饿”经济而有效的一条途径。

所谓生物强化,就是通过农业遗传育种手段提高现有农作物中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微量营养元素(铁、锌、维生素A等)的含量,减少和预防全球性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普遍存在的人体营养不良和微量营养缺乏问题。

生物强化直接从作物育种角度解决微量营养缺乏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是解决问题较为根本的途径,具有独特的优点:

首先,生产简单,易于推广,食用方便安全。富含微量营养元素的生物强化作物一旦育成,只需直接替代原有种植品种,便可迅速大面积地推广。隐性饥饿患者在正常饮食过程中就可以完成营养的改善。在崇尚自然的今天,人们从天然食物中就获取了所需要的营养,既方便又安全。

其次,受益人群广泛。人们只要种植经过生物强化的作物,随后食用这些食物,其营养状况就会得到改善,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如果全国都种植富含微量营养元素的强化作物,那么受益的将是全国人民。

第三,生物强化手段经济有效,效果显著。生物强化只需要一次性投入,育成的强化品种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们食用,不再需要额外的支出。以维生素A(VA)为例,比较全球食品强化和生物强化两者的投入产出比,前者每年要分发5亿个VA药丸,需要2.5亿美元,而生物强化对一种作物只需一次性投入1500万美元~2500万美元就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国外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例如,科研人员在对美国明尼苏达州9个月~23个月大的婴儿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生物强化对防止缺铁性贫血是有效的。

生物强化研究

国际上对生物强化的相关研究始于1994年,2004年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国际生物强化(HarvestPlus)项目。它是国际“挑战计划”的一部分,依托单位是两个非赢利机构: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CIAT)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经过多年发展,至今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培育成的铁强化小麦品种PBW343中锌含量为60毫克/千克(mg/kg),是培育前的2.4倍。该品种已进行多点试验,可在2006年之后推广。国际小麦玉米中心(CIMMYT)培育的优良小麦品系铁含量为47 mg/kg,锌为55 mg/kg,比目前大面积种植的品种高出近一倍。国际马铃薯中心(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CIP)已经成功培育出100多个富含类胡萝卜素的橘红肉型甘薯新品种,在南非和肯尼亚完成了人体试验,在莫桑比克和乌干达进行了推广试验。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已经意识到生物强化的巨大意义,积极参与和发展本国的生物强化计划。如印度(印度缺铁性贫血人群为2.43亿)拨款150万美元,用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生物强化研究。巴西也已经广泛开展木薯、玉米和豆类等作物的生物强化活动。

我目的生物强化

我国生物强化项目(Harve―stPlus―China)始于2004年,项目主任是中国农科院分子遗传学家范云六院士,共有八个试点课题,包含四种作物,它们分别是水稻(4个课题)、玉米(2个课题)、小麦(1个课题)和甘薯(1个课题)。这些课题汇聚了30多所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大约100位专家。目前,已经获得了富含微量营养元素(铁、锌、类胡萝卜素)的水稻、小麦、玉米和甘薯等作物新品种或品系。项目组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等贫困地区初步完成了目标人群的营养状况分析,其中,经过强化的富含类胡萝卜素甘薯已取得明显效果,可显著改善人群中维生素A的缺乏状况。我国生物强化取得的结果与进展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这一研究项目将列入国际生物强化第二期(2008年~2011年)的资助范围。

我国生物强化项目的近期目标是3年~5年后,能够解决中国一定地区、一定人群中(低收入)特定的营养(铁、锌、维生素A)缺乏问题,获得科学的数据,为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

生物强化与转基因

众所周知,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是目前重要的育种方式之一,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转基因技术主要应用于传统育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对传统育种技术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有些人误以为生物强化就是转基因技术,事实并非如此。从国际生物强化项目在中国、非洲、巴西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实施情况看,目前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的育种方法和手段,但也有少量转基因技术项目。

在我国研究进展较快的甘薯、小麦、玉米课题研究也是如此。专家们首先调查了国内外的种质资源库,从中发现多个富含铁、锌和类胡萝卜素的种质资源,经过传统杂交育种后直接为项目所用。

从自然界中挖掘和发现相应的种质资源,并加以利用是一种自然的方式,看来也是最佳的方式。

上一篇:牙齿与容貌之美 下一篇:男女讲话方式为何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