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后勤社会化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影响

时间:2022-09-15 03:44:43

浅析高校后勤社会化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从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入手,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构建合理的后勤社会化体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设想。

关键词:高校后勤 资产管理 保值增值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得高校后勤脱离学校走向社会,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与学校分离,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后勤经济实体(或企业),在面向社会服务的同时,为高校提供有偿的服务,以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为目标。为此如何管好高校的国有资产,不仅对于高校的发展,而且对于高校后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

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高校的资产包括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投入教学科研以培养精神产品和人才产品为目的的资产;经营性资产是指以赢利或取得收益为主要目的,以投资、入股、出租、出借等形式从事产品生产、商品流通和经营服务等活动。长期以来,高校对非经营性资产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益缺乏考核制度,造成部分资产的利用率较低,有的甚至闲置浪费。高校通过后勤社会化的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资产实行对外出租、出借、参股或联营、合资,从中收取租金或分享利益,从而盘活高校的一部分资产存量,达到更好地创造效益的目的,进而优化高校的资产配置。此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以吸引社会投资,有效缓解高校后勤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同时,这些投资活动势必使资源的配置更加趋向合理化与最优化,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有利于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力度。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得原先以非经营性资产为主要成分的高校资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不断改变资产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加大资产管理的力度,保护国有资产。同时,资产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也有助于高校后勤部门逐步步入正规,早日成为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经济实体。

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中,高校与后勤公司形成甲乙方的关系,对国有资产拥有所有权的是学校,后勤只有使用权,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规范分离。后勤成为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后,会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来获取利润,并通过固定资产折旧费、上缴费用等形式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而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前,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动力,并且对资产的保护程度不够,也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计提折旧,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国有资产的保值,而后勤社会化则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关系不清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多数高校通过与后勤签订合同形成甲乙方的关系,并采取资产托管的方式将资产交给后勤使用,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后勤则采用各种融资形式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到学校后勤服务中来。在这种形式下,后勤拥有经营权,但是,资产的所有权、处置权却在高校手中,后勤无权对其处理,也没有法人资格,在与社会上其他法人签订服务合同时受到限制,更无法从银行获取贷款。同时,学校通过后勤在将非经营性资产转入经营过程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模糊,短期行为频繁发生,赢利时后勤赚钱,亏损时则要高校承担责任。

(二)管理体系不完善

由于高校后勤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实体,不能以独立法人的身份从事经营活动,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高校是后勤资产的所有者,对其具有处置权,在资产管理上属于高校资产管理的范围,形成了多头管理的现象。在经营方面,由于后勤的财务监督和管理滞后,决策失误和运营水平低下等原因,各高校后勤普遍存在运营能力差,经济效益低的现象。在财务处理上,后勤仍然采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式,沿用事业单位的财务处理方式, 不提或少提折旧,资产耗损得不到补偿,造成投入多、产出少,国有资产难以保值增值。同时,由于相关政策法规出台滞后,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的资产转移缺乏制度约束,造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难以实现。

(三)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其本身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而我国高校后勤至今尚未实现。高校在将非经营性资产转化成经营性资产过程中,应对其资产进行评估作价,注册登记,但是高校后勤大都没有进行科学的评估,或者有意低估,加之很多高校后勤管理不严, 使得高校要承担后勤实体许多损失的责任,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四)人员素质滞后

由于后勤是事务性、服务性的部门,工作累而辛苦,休息日也没有保障,更没有专心理论学习和集中精力搞科研的环境,再加上工作上是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不仅辛苦而且还要受气,一些有能力的变着法跳出龙门。同时后勤需要承担学校的分流人员和教职工家属甚至土地征用工,一些岗位请的是临时工,更降低了这支队伍的稳定性。

构建合理的高校后勤社会化体系

(一)正确界定产权关系

资产是高校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后勤正常提供服务的基本条件。要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最为关键的就是明晰产权关系,界定学校的资产所有权和后勤的法人财产权,后勤企业才能取得自主经营的财产权力,才能按市场的要求,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才能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才能更好地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要做到产权清晰,首先要知道究竟有多少资产,还要查清高校后勤所占用的资产数目以及高校投入到后勤实体中的资产数目,对高校自身和后勤实体的资产进行严格界定,明晰各自的范围,便于资产的管理。在对国有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对于明晰产权就显得尤为必要,在缺乏权威性管理机构的情况下,只有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全面、科学、合理的进行国有资产的清查和界定,才会对不同的资产类别进行界定,达到明晰产权的目的。

(二)建立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资产管理新模式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只有对资产实行价值管理,才能实现保值和增值的目标。建立这种模式,应把资产资源变成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利益的原则,在不违背国家财经政策和学校总体改革目标的前提下,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尽力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学校、后勤实体各为一方,以资产为纽带,形成制衡关系,以资本的优化配置和货币收益为中心,要求资产价值形态上的保值增值,追求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学校作为资产的所有者,不再过问实物资产的具体处置等细节,而以签署托管协议的方式将后勤资产无偿或以优惠价租赁给后勤实体使用,并针对不同资产的使用价值提出保值增值的合理要求。后勤实体作为资产的经营使用者,是将资产资源转换为经济利益的最终实践者,可引进企业成本核算的经营机制,强化后勤内部资产的价值管理,通过对设备维修或固定资产折旧费、上缴费用等形式,明确对固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后勤实体内部要分清经济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将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业绩和价值消耗联系起来,分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范围和责任目标,并建立各种考核指标并使之制度化、量化,以量化管理促进科学管理。

(三)加强监督和约束机制

无论是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还是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都需要建立监督和约束机制。高校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监管,形成一套有效的国有资产控制机制。高校作为后勤的出资者和主要投资人,可以通过组建监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等方式,加强对后勤的日常经营以及资产运用,以便进行有效地、动态地监督、分析与评价, 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并且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后勤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资产的合理利用。高校后勤资产仅仅是高校国有资产的一部分,高校日常教学中的许多非经营性资产在高校所有资产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监督机制来对这些资产进行管理,对于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也显得非常重要。

(四)提高人员素质

对高校资产合理、科学的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不仅能够真正在既有的管理机制下进行高效工作,还有助于高校在新的环境下根据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合理的资产改革方式,在对资产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转变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因此,我们必须对后勤人员加强全面培训和业务考核,切实提高后勤队伍整体素质,形成精简高效、适应课改、服务师生、促进发展的后勤管理新体系。在培训中,我们建议实行“以老带新”方法。在岗位和人员确定之后,为了使各类人员尽快进入角色,有效地开展工作,实行传、帮、带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让有经验的老同志带新同志,在实践工作中进行手把手地教;另一方面是有专业知识的带未“入门”的新手,实行“师徒”制,让新人尽快成为“专业” 人士,成为工作中的骨干。

参考文献:

1.田士文.关于高校社会化改革问题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5(4)

2.王东风.浅议高校后勤改革[J].经济论坛,2005(4)

3.王伟,姚科峰.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及其改革路径选择[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

上一篇:刍议武士道对日本企业管理的影响 下一篇:我国校舍建设的质量安全监控机制与财政投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