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时间:2022-09-15 03:27:59

浅谈《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摘 要]2006年12月的《企业财务通则》,在财务管理体制、内容等方面有诸多创新,对于完善法人结构、构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意义重大。本文就《企业财务通则》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做些分析。

[关键词]企业财务通则;财务管理模式;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0143-02

1 《企业财务通则》充实创新了财务管理的内容

第一,不再将其宗旨定位于企业经济核算,而是要推进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并保护企业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第二,改变了原来要求各类企业财务活动必须遵循的规定,将适用范围调整为具备法人资格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同时规定“金融企业除外”。对于其他企业,规定为“参照执行”,同时把实现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纳入“比照执行”的范围。这种变化,也体现了现阶段财政管理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和基本内容作了全新的规定。不再延续原来关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核算财务收支的规定,提出了财务风险、财务战略、营运资产、财务控制等新的理念,体现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区别。

第四,规定了财政职责,将财政机关“三定方案”的规定化为财务规章,便于各级财政机关依法行政。明确了财政部门的财务管理职责。

第五,规定了投资者、经营者的财务管理主体地位,有利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明确了投资者财务管理职责、经营者财务管理职责。

第六,规定了企业的财务关系。与投资者的产权关系不同,各级财政机关主要依据企业财务关系对企业实施政府宏观财务管理,从而与投资者凭借产权关系的财务管理、经营者凭借委托关系的财务管理,共同构成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2 《企业财务通则》构建了多元化财务主体的财务管理体系

第一,政府部门对企业财务的职责。《企业财务通则》规范了政府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作用,解决过去代替企业制定“大而统”的财务制度、过多直接管理企业财务事项的“越位”以及在新形势下对企业财务制度指导和服务的“缺位”问题。《企业财务通则》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应当监督执行企业财务规章制度,按照财务关系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制度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财政、财务政策,建立健全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审计制度,检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质量;实施企业财务评价,监测企业财务运行状况;研究、拟订企业国有资源共享资本收益分配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参与审核属于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重要改革、改制方案;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服务。

第二,投资者的财务管理职责。企业的出资者可分为个人出资者、法人出资者和国家出资者,三者所享有的资本所有权是完全相同的。一方面,出资者可以通过资本所有权来控制和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另一方面,出资者面临众多的企业和各种各样的金融商品,可以经常不断地进行投资选择,变换其资本的运行方向和运用形式,以获取最大的资本收益。但由于持股比例的不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具体行使资本所有权时存在一定的差别。鉴于《企业财务通则》执行对象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就国家出资者而言,国家以生产资料者身份通过国有资本金的投入,获取收益,显然也是一种财务活动,为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家出资者应该行使其财务管理职责。包括审议批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财务战略、财务规划和财务预算;决定企业的筹资、投资重组、经营者报酬、利润分配等重大财务事项;决定企业聘请或者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事项;对经营者实施财务监督和财务考核;按照规定向全资或者控股企业委派或者推荐财务总监。投资者应当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内部机构履行财务管理职责,可以通过企业章程、内部制度、合同约定等方式将部分财务职责授予经营者。

第三,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经营者财务是企业财务的精髓,企业财务的主要着眼点是财务决策和财务协调。从财务决策上,企业财务方面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政策的安排都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这些决策尤其是长期财务决策一般与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最高经营者紧密相连,因此,只能由企业最高管理层次来考虑。可以说,财务决策是典型涉及企业最高层次的决策或者说企业所有重要决策都具有重要的财务意义。因此,经营者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企业财务通则》加强了经营者的职责规范,包括拟订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战略、财务规划,编制财务预算;组织实施企业筹资、投资、担保、捐赠、重组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方案,诚信履行企业偿债义务;执行国家有关职工劳动报酬和劳动保护的规定,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组织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实施财务控制;编制并提供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如实反映财务信息和有关情况,配合有关机构依法进行审计、评估、财务监督等工作。

3 《企业财务通则》对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做出了全面的要求

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源共享和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控制财务风险,建立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的新型财务管理制度框架体系,《企业财务通则》对国有企业在制度建设方面做出细致而具体的规定,主要有:建立财务决策制度、企业应当建立财务决策回避制度、建立存货管理制度,建立固定资产购建、使用、处置制度、建立交易报告制度、建立各项资产损失或者减值准备管理制度、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制度、建立销售价格管理制度、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等十四项制度的规定。这些规定涉及财务管理各个方面,从而使企业财务制度更加健全。推进企业财务制度创新,主要有三大改革目标:

第一,建立具有开放性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该体系以《企业财务通则》为主体,以企业财务行为规范、财政资金监督办法、企业财务管理指导意见为配套,以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办法为补充,以此建立新型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由于企业财务行为是不断变化的,各时期财务管理的重点也有所不同,相应地,企业财务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改革,从而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二,建立权责分明的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财务通则》围绕企业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这些财务管理要素,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规范。也就是说,着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上解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改变过去“重会计、轻财务”、“重核算、轻管理”的倾向。

第三,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运行机制。按照“激励规范、约束有效”的原则,《企业财务通则》从企业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激励和财务监督四个方面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运行机制,以促进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科学管理。

4 《企业财务通则》要求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有一句名言:企业首先是做得好,然后是做好事。作为社会公民的一员,企业与其他公民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是企业最主要的活动。显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应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是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只有健康长寿具有永续生命力的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增加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多税收,才是对国家、对社会所负有的主要社会责任。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要求企业承担其他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的风险机制、内部控制机制等入手,提升企业管理素质,才能最小化企业的经营风险,确保企业基本社会责任的完成。

第一,以人为本、和谐劳资关系。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是企业应当牢固树立的经营理念。《企业财务通则》专门就“职工福利”、“安全健康”、“社会保障”、“劳动合同”、“参与分配”等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方面,作出了细致的规范。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重视和关注职工的切身利益,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职工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些企业还建立了具有本企业特点的职工权益保障制度,职工也是企业的生产力,尊重他们的权益,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是焕发企业生命的源泉之一。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企业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树立企业诚信形象,稳定社会经济秩序。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考虑的是如何扩大市场份额、如何保持现金流、如何加快发展等,而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重视不够,甚至出现损害社会利益的情况。因此,应当引导企业有意识增强社会责任,特别是对投资者、债权人、客户、顾客四者的责任。《企业财务通则》就企业“偿债义务”、“客户资金”、“转嫁经营风险”、“产品质量”、“财务会计报告”等材料的诚信等方面作了规范。强调遵守商业道德和企业诚信,既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无形资产。

第三,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耗费,促进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责任。《企业财务通则》在这方面也规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围绕安全生产、节约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在引导资本流向高科技、无污染项目上作了财务制度规范支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我国企业历史责任。当然,这其中也不能忽视政府的作用。政府各级财政主管部门将发挥并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估体系,以《企业财务通则》作为规范依据,督促企业的社会责任面加强。

参考文献:

雷淑琴.新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五大影响[J].会计之友,2008(1).

上一篇:完善我国公共部门的绩效考核途径与方法探讨 下一篇:政府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