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早读课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初探

时间:2022-09-15 03:05:13

有效利用早读课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初探

(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三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新课程强调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课外阅读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的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语文老师要利用早读课前10分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诵读内容,授之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有效;早读课;课外阅读;能力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因为,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广泛而深远。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作为农牧区的孩子,尤其是九年级的农牧区的孩子来说,课外阅读是奢侈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个:一是家庭不重视。农村孩子的家长普遍认为,读书就是读学校老师教的书,其他的书都是杂书,是旁门左道,读课外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是家庭贫困者居多,拿不出钱买课外书;三是九年级的孩子课业负担较重,没有时间看课外书。这三个原因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拦路虎。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充分利用早读课的课前10分钟,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化整为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的确,如果我们把每天的早读课的10分钟抽取出来用于课外阅读指导、阅读、展示、赏析,那么,何愁学生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呢?因此,有效利用早读课来提高农牧区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1. 课外阅读有实效,方法指导要前行 经过问卷调查,我们也发现有的学生也有阅读的爱好,但苦于不得法,收获甚微,因此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是语文教师帮学生打开阅读之门应做的第一件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语文课中渗透,另一方面,就可以利用早读课的前10分钟给学生更全面、更系统的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有了科学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效仿。大致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①浏览法。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文章,采用此法。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等。

②筛选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让学生学会抉择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③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以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特点,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④读思结合法。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因此,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⑤读记结合法:古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或新问题、新知识,新感受,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⑥读写结合法。这是一种深化阅读,是让读直接为写服务,让写提高阅读的效果。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的一种阅读方法。可以采用此法。可以在运用上述二种方法之后来进行,也可以通过阅读专门研讨写作方法之后,指导学生写出读书笔记。

2. 课外阅读不盲目,推荐书目是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可见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好书呢?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1)以课本精读带动课外阅读。推荐与课本有密切关系的“亲缘作品”带动阅读,如学习《杨修之死》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香菱学诗》推荐阅读《红楼梦》。推荐与课文有一定关联的“边缘作品”带动阅读,如学习《荷叶 母亲》带动学生阅读一些冰心的作品,凭借课本中“名著导读”栏目带动学生阅读相关名著。这样,学生的阅读之舟就从小课堂驶向了书库的大海洋。

(2)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现代流行、时尚的作品虽然让人感染到时代的气息,跟上潮流的步伐,但是经典名著,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能让我们摆脱平庸,有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学生通过不朽的经典名著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老师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而走近经典。

①以兴趣引经典。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因此,在推荐学生阅读时,我就从比较浅显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经典名著入手。首先让他们阅读的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基度山伯爵》《金银岛》等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我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导读材料,材料主要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在读之前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从而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此后,我们经常性地交流阅读心得,我在早读课前10分钟让两三位学生谈自己的阅读进程和心得体会,通常一个月左右会抽出一节早读课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这一阶段来的阅读体会。这项活动开展至今,我发现学生不仅在说话的胆量和兴趣上得到了提高,而且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因为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点评为他提供了参考,同时他的劳动也得到了认可。

②以媒体(电影、电视)引经典。 我们都知道,大众传媒削平了经典作品的意义深度,破坏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严格区分,使得学生对经典有一种疏离感。更可恶的是一系列“戏说”、“重拍”使原作的精神面目全非。但我们要面对现实:对抱着电视长大的一代来说,没有什么比电视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很多学生表示:他们往往是先从电影或电视上知道了名著,然后再去阅读名著的。也就是说电影和电视成了学生和名著之间名副其实的“媒介”和“桥梁”。既然如此,我就让它扮好这个角色,为我所用。我利用早读课的前10分钟安排观看经典著作改编的影片的经典片段,引起学生的阅读原著欲望。

③“包装”经典,再现历史语境。 我们这里的“包装”并不是把经典拍成电影、电视,而是为经典解读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包括一些历史图片、历史文物、历史场境的纪录等,努力减少跨语境所造成的接受困难。如: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5课是古诗。在上这课的早读课前十分钟,我播放了《唐之韵》,其中出现的许多图片、画面,对学生解读唐诗帮助较大。学生普遍反映看《唐之韵》时,自己宛如置身唐朝,聆听李白对山河雪日的歌咏,傲视王侯的长啸;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悲天悯人的胸怀。

经过较长时间的引导和实践,学生们开始走近经典,也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尝到了争论的甜头,在班级内逐步了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风气。

(3)引导学生了解时事政治。 学校为每个班级征订3份《乌鲁木齐晚报》,让学生随时了解国内国外即时新闻。每周五早读前10分钟是我班的实时播报时间,由我班新闻播报员向同学们播报本周重要新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时事紧密结合,不与时代脱钩。

3. 课外阅读能开展,课下功夫是必然 为了充分利用早读课前10分钟时间,使课外阅读有效开展,就必须保证课下有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书籍来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

(1)利用学校图书室。学校的图书室是开展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是学生看的书的主要来源地。为了能够保证学生不缺时间、不缺书籍,我们取得了图书管理员的支持,每天中午和下午为九年级的学生开放一小时。由任课教师提供学生阅读书籍清单,图书管理员把这些书籍摆放在学生阅览室内,供学生随时阅读。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也解决了学生没书可读的困境。对那些阅读需求强的孩子,图书管理员老师也为他们开通了“绿色通道”,允许他们随时都可去图书馆借书。并有目的地去寻找书籍。

(2)利用学生藏书。成立班级“图书角”,在班级中开展合作性阅读。每位学生每月向班级图书角提供一本图书,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每隔二个月或三个月更换,这样就又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的可供阅读的图书。

4. 课外阅读出成果,氛围营造不可少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首先要保持学生的热情,保护学生的兴趣;其次是我们给学生的书是否具有足够的魅力;最后才是方法和技巧。那么能让学生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的,应该就是氛围了, 对于阅读氛围的营造我们尝试了一些做法。

(1)读写结合的形式。采用一周一主题。刚开始课题研究时,我利用三周时间,分阶段进行课外阅读成果汇报。第一周我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摘抄人物外貌描写片段,在早读课前10分钟做汇报,并作出点评。其他学生就这位同学的表现做一点评,一周后由教师做小结。选出本周明星人物。第二周摘抄环境描写片段,第三周摘抄细节描写片段。三周下来后,全班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亮一次相,因此,每次他们都能精心准备,以期得到其他学生和老师的喝彩。

(2)班级读书会。 主要的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学生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学生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3)挑战性阅读。 为生活和命运而阅读,是一个很诱人的阅读理念。如果我们的学生能面临这样的阅读情境,那么课外阅读会变得很光明。“挑战性阅读”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的一种课外阅读指导方式。首先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自觉地发现“挑战”,这种挑战的任务是需要学生去补充知识的或经验的空白的,那么,阅读就形成了。例如社会的重大事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学生也是一样的。如雅典奥运会刚刚结束,我们不是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奥运会的起源、发展等方面的书籍吗?这不是绝好的机会吗?

(4)影视主题活动。 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现在已经有很多名著被搬上银幕或荧屏了,比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飘》《简.爱》等,学生都会特别喜爱看。早读课上选取经典片段进行播放,引发学生拿影视剧和原著比较的兴趣,效果会更好。

(5)组织学生排练话剧或经典诵读,是展现学生阅读成果,引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在我校教科研月活动期间,经过教师指导,九年级(3)(4)两个班的学生排演了话剧《威尼斯商人》,在我校教科研月活动中大放异彩,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让学生捧着“成果”回家,得到长辈的赞扬和笑声,学生的阅读愿望更加欲罢不能了。

总之,充分利用早读课前10分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有任务、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指导,并持之以恒,长期有效的课外阅读必将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更利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与书为伴,阅读经典,充实精神,丰富人生。学生一旦把阅读经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必将为其学习、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其人生涂上一层厚重的底色!

参考文献

[1] 《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2] 《语文教学优课论》,宁波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周一贯著

[3] 《山西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

[4] 《中学语文基本教学技能》,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上一篇:信息技术课堂的五种教学模式分析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