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案学案一体化”的编写

时间:2022-09-15 02:59:27

摘要:科学的、实效的“教案学案一体化”,既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也能实现素质教育,教案学案一体化的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进行了“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概念界定,并依据相关的理论对“教案学案一体化”的编写进行了探讨。

关健词:教案学案一体化;层次性;生成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92-02

近几年,“教案学案一体化”逐步浮出水面,并成为调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手段。因此教案学案一体化的编写尤其重要。然而原有教学案的编写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内容习题化,缺少主动生成。还有生成意识比较薄弱。这种形式的教学案看似减少了教师的教,增加了学生的学,但太多的编写好的教学案内容会影响生成的空间,编写的教学案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给学生留下相当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一、“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教案学案一体化”的简称是“教学案”,“教案学案一体化”将教案和学案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的蓝本和总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的学习辅助文本[1],能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地实现教学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以及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生生间的合作交流。

二、“教案学案一体化”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意义,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基础上,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地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讨论、相互帮助等多方面形式,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案一体化”在编写中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成新知识经验,能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有目的地引导他们的学习方向。教学中主要由学生自己来构建知识体系,注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让他们相互学习而得到启发,老师适时指点。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罗杰斯说“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能够愉快地创造性的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精神”[2],重视实现人的价值、精神的健康、满足情感体验以及激发创造力。人本主义重视个性间、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而教学案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和各方面提高。

3.主导—主体教学理论[3]。20世纪末,教学设计理论引入我国,众多教育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深究和学习。根据理论基础和应用方法,教学设计分为三大类: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以及前两者的结合“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其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在教学中应用“教案学案一体化”,体现了“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思想。

三、“教案学案一体化”编写的原则

首先,重视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人,作为发展中的主体,有他们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编写时教学案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实际需要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把自己想像成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接受、发现和掌握新知识;又会遇到什么问题,该怎样解决等,方能使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得到发挥。

其次,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能力的生成,培养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并设计各式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创造。信息技术课中教学案的编写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和更多机会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侧重知识点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营造轻松氛围,配合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启发方式、竞赛方式、辩论方式、探究方式、讨论方式等,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想象、质疑、释疑、激思,解疑,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

再次,要注重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层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础和水平会参差不齐,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学案编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根据不同学生技能和知识经验的差异和认知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编写出有层次性的教学案,使其具有相当的弹性、梯度性和适应性,继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最终达到总体教学要求和目标,实现教学有效性。因为学习知识是有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案中编制的问题,不应设计深奥复杂问题,让学生不所适从,或设计无需思考就可回答的问题,学生易养成不动脑的习惯。教学案编制时应该源于教科书,同时又有所深化和拓展。根据学生的好动、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由浅显到深入、由易到难,并创设合理的、有效的、真实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顺利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知识与生活紧密关联。

四、“教案学案一体化”编写的流程

1.“尽量做到一人主备,集体研讨”,根据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编写出符合该节课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目标。

2.创设情境,设计的层次性的问题或提供信息资源,设计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内容。

3.设计巩固提高练习。

4.初步完成教学案的编写。

5.评价及不断修正。课后回收批改教学案,从学生的各方面如认真、细心等进行评价,从中发现教学案的不足,进而不断修正。

五、“教案学案一体化”编写的基本模块

1.题头。包括课题、主备人。

2.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使学生明白该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应该达到的学习要求。学习重点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资料的时候知道所要学习的重点.而学习难点提醒学习该节内容时的需要突破的地方。

3.复习回顾。帮助学生复习与该节课有关联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4.学习过程。包括:课前预习和自学内容、学习内容、课堂互动。课前预习和自学时编写有层次性的问题或提供相关信息资源;而学习内容更要进行情境的创设,一则小故事或一段生活新闻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其中。

5.学习方法的指点。提供学生学习活动及遇到疑难问题时的指示。

6.基础练习。确保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7.探究与思维拓展,这体现分层教学和知识及能力的生成。

8.课后巩固。小结一下课堂学习的内容,并编写巩固题,同时也成为测验的资料。

9.学生学习随记:可以设计些疑问,了解学生学习这堂课时能掌握多少知识点。学生也可将自己的疑问写下来,便于课后解决与交流讨论,又可用简单总结所学内容和感受。

10.教师教学随记.教师可随时记录在批阅学生作业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又或者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观点,以便课后不断完善教学案的设编写。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案学案一体化”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进一步探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峰.“教学案”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赵佳琛,张成菊.学案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李燕.主题探究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廖细芳(1982.3-),女,广州从化人,渤海大学2011级在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尹作友(1965-),男,辽宁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动化教学和计算机。

上一篇:秦九韶算法习题辨析 下一篇:浅谈怎样指导小学生做好语文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