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

时间:2022-09-15 02:53:25

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

文章摘自:《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

作者:吴甘霖 邓小兰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本书简介:这是一本教人如何以最短的时间成为最优秀员工的超级畅销书,是著名经管励志畅销书作家吴甘霖和邓小兰关于员工培训的巅峰之作。该书紧紧围绕成为一流员工最重要的“4大突破”做文章——从“学校人”到“社会人”、从“知识人”到“能力人”、从“个体人”到“单位人”及从“自然人”到“职业人”,让所有员工尽快地适应单位和工作,不仅观点新颖透彻,案例生动活泼,更主要的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极强……

投身职场要想站稳脚跟并好好发展,就要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学会融入单位,即完成从“个体人”到“单位人”的转换。

也就是说,再不能像以往那样凡事以“我”为中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是时刻提醒:自己是单位的一分子,凡事都要围绕“我们”来思考。因为,首先以“我们”来进行思考的人,必然会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单位,而首先以“我”为中心思考的人,往往会受到单位的排斥与摒弃。

走自己的路也听听别人怎么说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这句话十分豪迈,但要一分为二地去理解:如果自己是对的,这样做当然没错。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因为懂的本来就不多,认识和经验也很有限,所以更好的做法是“走自己的路,也听听别人怎么说”。

我们先来看一个净雅餐厅员工的故事。

毕业后不久,李家鹏进入净雅工作并担任主管职位。很快,他就参加了单位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考研直通车”活动。

刚参加培训不久,李家鹏身上就表现出了很多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浮躁、思考问题比较偏激、做事没有标准以及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不认可等。最后,在定岗测评中,他被降级为服务员,同时考研资格也被取消了。

当时,李家鹏的心情可想而知:委屈、失望、低落、觉得不被理解及不公平等情绪一直在他心里翻腾。和他一起被降级的还有5人,其中两个在降级后第四天就决定离职不做了。

李家鹏也有过犹豫,也想过自己是否适合在这里继续做下去。但他想:走到今天这一步,难道自己就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吗?细想一下,自己以前思考和做事方式的确存在问题。

于是,他很快调整了心态,在接下来的培训中,他表现得很积极,并且积极学习服务技能。当李家鹏服务员测评合格后,单位为了再次测评他的表现,以便让他重新获得考研直通车的资格,于是故意在没有告诉他原因的情况下,通知他暂时不上岗,看他会如何表现。

但对于这样的安排,他并没有抱怨,反而主动做事,包括将教学部所有老师的教案都整改了一遍,还帮助老师编写教材,并且利用假期,为大家组织精彩的篮球赛。

因为表现出色,他最终获得了自己最喜欢的职位——企管中心主管,并且重新获得了考研资格。并且在6个被降级的人当中,李家鹏是惟一留下来的一个。

我们可以想想,假如李家鹏在降级后依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是对的,是单位在压制自己,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不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是啊,何必把自己的那一点东西看得那么重呢?

对的未必好,好的未必对

著名媒体大王凯西在其自传《凯西来了》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段亲身经历:在一次董事会上,她精心准备了一个报告,从内容到发挥,她都觉得很不错。可没想到,会后她却被上司狠狠批评了一通,说她的报告语言太夸张、强调太过火。凯西一听很生气,自己为了这个报告没少下工夫,明明很好的东西,怎么在他眼里就那么多毛病呢?

但等上司走后,她问自己,是不是还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上司的话是不是对?“他是出于真心为我好,才给我指出错误,而且他的经验比我多,我应该听他的话。”她这样告诉自己。的确,就算是做报告,也要分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对象,话应该说到什么份上,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都要把握分寸,毕竟这不是私人聚会和谈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董事会是很严肃高效解决问题的地方,慷慨激昂的做报告很不适合。明白了这一点,在以后的会议上,凯西就改变了做报告的方式。

其实在职场中,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并不那么重要,和团队及整体保持一致才是最重要的根本。

把自己看得越重的人,越不能接纳别人的东西,在职场中走得也越累。如果能够打开心扉,多听听别人怎么说,心中没有芥蒂地去改进,那么,反倒会很轻松,也就能够飞得更高。

要有自己的“节拍”,更要与单位“合拍”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做事风格和做事节奏。但在职场中,光有自己的“节拍”并不够,更需要和单位“合拍”。这就好比合唱,只有大家的节拍一致,才能有优美和谐的合唱,如果各唱各的调,那结果可想而知。

不够职业化的人很容易强调自己的“节拍”:“单位理念归理念,我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在家我一直是这样做的,干嘛到了单位就得改?”、“单位的标准太高了,我又不想一辈子在这待着,干嘛要按照那些要求做?”但只强调自己“节拍”的结局是跟团队格格不入,那你还怎么待下去,怎么在职场中有所发展?

那么,与单位的“合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和单位的利益合拍

在给一家企业做培训的时候,单位的负责人谈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中午大家出外吃饭了,他从办公室出来一看,所有的灯、电脑、空调、电暖风以及饮水机都开着。也就是说,中午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里,这些完全可以省下来的电全都浪费了。

于是,等员工们都回来后,他强调以后一定要养成随手关电源的习惯,但效果并不明显,开始两天好一点,但过几天又恢复了老样子。这让他很生气,于是把大家批评了一顿:“如果是在家里,你们出门难道也不关灯,不关电器吗?”

谁知其中一个员工振振有词地说:“是啊,我在家就经常忘记关,有时候周末出门灯会一直开上两三天。”

这让那位负责人真有些哭笑不得。

其实,类似的现象在许多新员工身上体现得很普遍,以前在家里、学校里怎么做的,在单位还怎么做。但单位不是家里,单位是核算成本、追求效益的地方,家里和学校不给你发工资所以对你没有要求,但单位要给你发工资,自然就有要求,要为单位的利益着想。如果谁都不顾公司的利益,什么都不当回事,公司怎么正常运转?要你来做什么?

(二)与单位的核心理念合拍

这点对于身处职场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连单位的核心理念都不认同,总是按自己的那一套来,那可以说,在哪个单位都不可能长久发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公司强调阳光文化而你却整天牢骚满腹,阴沉着脸;如果公司强调个人的成长,而你却拖沓懒散;如果公司强调团结和谐,而你却偏偏独来独往,那你还能在这个公司待下去吗?毕竟,你只能去适应单位的理念,而不可能让单位的理念来适应你。

最聪明的人,都会在进入单位的第一时间了解单位的核心理念,并按照理念的要求去做事,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融入才有发展。

叱咤中国IT界的风云人物以及为英特尔在中国市场立下赫赫战功的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在这一点上就有很深的体会。

80年代中期,杨叙到美国留学。还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他就在一次校园招聘中,被英特尔的主考官看上,很快,他就到英特尔底特律的办事处实习。走进办公室的那一瞬间,他就被墙上牌子上的字吸引住了:“客户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

在那个年代,国内的服务意识还比较淡漠,对于刚到美国的杨叙来说,他对“客户”的概念几乎为零。但既然公司把这句话放在墙上那么重要的位置,肯定是公司理念的核心。于是,趁着办手续的空当,他盯着这句话整整思考了10分钟。

正式进入公司之后,他就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做事,工作的时候充满热情,处处想方设法为客户提供更细心周到的服务,并且不断要求分派新任务。杨叙的表现,引起了上司的注意。四年以后,杨叙完成学业,也结束了在英特尔的实习,成为英特尔位于俄勒冈州系统部的正式职员。

一个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即使对“客户”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但却能第一时间接受企业的核心理念,并努力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最终以最快速度赢得了上司和同事的认同,为自己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的确是一种智慧,也值得所有渴望发展的人借鉴。

(三)与单位的要求和标准合拍

每个单位都有对工作的要求和标准。开始时新员工要做到这些可能有些费劲,但这并不能成为自己不去努力的借口。

正因为能力不够,才更要提升自己。因为没有一个单位会允许一个员工永远都在打折扣,永远达不到标准和要求。只有先把要求的事情做到,才可能有更高的发展平台。

上一篇:办公室舒缓瑜伽 七招击退疲劳感 下一篇:《战马》——它不仅仅是一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