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仍迷路

时间:2022-10-24 02:12:27

2011年夏,我一个人,带着一张录取通知书,

只身前往一座陌生的城――武汉,一个陌生的校园――华中农业大学。

校车进入校门的那一刻,所有关于大学的猜想都停止。

我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草坪上坐着的男男女女,

对神秘的大学萌生出更多的好感。

早就听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校车足足走了十分钟还没有停后,我惊讶地感叹:真大啊,这比想象中的还要大!

初到大学经历的种种,无疑都在印证,大学之大,还在于大学校园本身之大,大概这才体现大学的包容与进取。

到了新生接送点,学长们早已在那里准备好,填了表,领了钥匙,由学长带着去宿舍。

9月的武汉,太阳热情得想要烤化我们。走了貌似很久,我问学长还要走多久?学长笑说,快到了,就在前面。又热又累,我们两个默默地走着。我觉得又过了好久,于是问,快到了吧。学长笑说,快了快了,就是前面那栋。

在进宿舍的那一刻,我差点儿泪目啊,耳边回响着:“泪奔,泪流,万里滔滔汗水永不休。”

我问学长,走了多久?学长笑,大概20分钟。20分钟?在阳光下暴走了20分钟?我忍泪含笑,送走了学长。回到宿舍,我一边收拾床铺,一边跟室友寒暄。

室友G前几天就过来了,他说先来主要是想熟悉一下校园,结果走了几天,路还是那条陌生的路,不过带我去食堂吃饭应该是没问题的。坐了很长时间的车,我饿得不行,看看到饭点儿了,我决定先跟G去吃饭,东西回来再收拾。

一出宿舍楼,我就觉得不对,这宿舍楼造型基本一样,我小声地问G,你知道怎么回来吗?他笑,应该没问题,走了几次了。

兜兜转转,我们在偌大的校园里行走,有一种迷失感。终于,跟着G到了食堂。我们是从正门进的,可G说后门对面有个体育场,想去看看。出去一看,果然有个体育场。于是,我们多走了几步,远离了食堂。之后我俩转了半个钟头,找不到回去的路。G尴尬地笑,明明记得是从这儿走的啊?怎么不像呢?

我也只能笑,建议问下别人,到荟九怎么走。

就在我们四处张望时,两个女孩手拿着校园地图走过来,笑着问:“学长,你们知道荟三怎么走吗?”

我笑:“不知道啊,我们看上去像学长吗?”

G笑说:“我们也刚来,要不我们一起去找吧。”

女生说了“谢谢”,赶紧离开,估计是被吓着了。“我们没有恶意啊……”G有些不快地说。

我们东问西问,东转西转,走得脚疼、晒得直流汗,还有一种刚来就被抛弃的感觉。不知道转悠了多久,找回宿舍的那一刻,我们都很激动,有一种找到回家之路的感觉。室友感慨,不愧是国内单校区面积最大的大学。

后来的一段日子,这种迷路问路的戏码经常上演。即使在学校待了两三个月,当校外的人进来,问哪个实验室在哪,我还是一脸茫然,只差说,我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通常我会说不知道,偶尔会指错路。事后回到宿舍才反省,哎呀,完了,好像又指错路了,心里有些小小的自责,不过于事无补了。

直到学期快要结束时,我们才把整个校园摸清。不过,这时我们的活动范围已经很小,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整个校园成了四点一线。我是外语专业,平时不需要去农田或食堂做实验,更不用去实验室拿试管做采集。大概是一旦熟悉,我们就习惯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很少再去到校园的其他地方。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一到开学初,看到学弟学妹们一边拿着校园地图,一边寻找着荟十四;或者对面就是他们的宿舍,然后他们过来问宿舍在哪儿;或者上课的时候,几个同学一起谈论着教室地点,我们就会想起刚来大学时的无所适从,满校园游荡只想摸清这里的方向。

对于大学,有越来越多的人争议,说大学空有大楼,空有大学之大。我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在校园生活了几年之后,越来越感觉到,大学之大在于校园之大,有何不可呢?

大学本来就在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肯定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很多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挑灯夜战。如今的大学,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多都有大楼之大。在里面求学,开始会觉得迷失在校园里,不知道往里走才是归宿,后来等适应了这种大,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包容,是对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包容,是对围墙内外知识的包容,而正是这种校园之大,才造就了包容的气息。

毕业前,我跟好友一起重走校园,基本是把角角落落都走了一遍,在狮山上踏落叶,在南湖旁看湖水,混进试验田体验一下实验的生活,走进一个陌生的教室旁听一堂不相关的课程,装作新生向学弟学妹问路,戴着学士帽在狮山广场留下合影……

直到要离开时,我们才依依不舍,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可做,才感受到当初寻找方向的急迫无奈。很想穿越回去,告诉迷路时的自己:找不到方向,就一边行走摸索,一边请教别人,即使校园再大,也会柳暗花明,也会看到来路。

上一篇:基于VMware和eNSP的网络实验环境搭建 下一篇:浅谈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