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皮肤霉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时间:2022-09-15 02:28:52

兔皮肤霉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摘要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对淮北市某兔场家兔感染兔皮肤霉菌病进行了诊断,并进行了多种方案的药物治疗。用灰黄霉素饮水+克霉唑软膏外涂,或灰黄霉素饮水+制菌霉素软膏外涂等措施治疗兔皮肤霉菌病,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家兔;皮肤霉菌病;灰黄霉素;诊断;治疗

兔皮肤霉菌病是由须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以皮肤角化、炎性坏死、脱毛、脱屑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又称作秃毛癣或毛癣病,系真菌感染。各种品种的家兔均能感染皮肤霉菌病,以损害幼兔为主。发病后直接影响皮毛的生长和质量,危害兔的健康,因而严重影响养兔生产的经济效益。人也可以感染本病,因此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

1病原

须毛癣菌分类上属毛癣菌属,石膏样小孢子菌分类上属小孢子菌属,都属引起动物真菌病的病原微生物。制菌霉素和灰黄霉素对本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2流行病学及危害

2.1流行病学

霉菌可依附于动植物体上,生存于土壤之中或存在于各种体外环境。人、各种畜禽、野生动物及兔等均易感染。营养缺乏、皮肤或被毛营养不良、拥挤、潮湿、环境污秽、气温高、湿度大等均有利于本病发生。

2.2危害

各种品种家兔均能感染,以损害幼兔为主。部分病兔并发结膜炎,脓性分泌物使上下眼睑粘连,少数因继发腹泻或消化道感染死亡,严重影响养兔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感染人。

3发病情况

淮北市某新建兔场,种兔分别从浙江宁波和山东引进。兔场先后有290只家兔发病,其中毛兔92只,皮兔187只,肉兔11只。发病多为20日龄以后的幼兔,有273只。该场先用伊维菌素针剂和碘酒外涂治疗,治疗效果不明显。后改用灰黄霉素饮水+克霉唑软膏外涂,或灰黄霉素饮水+制菌霉素软膏外涂等措施治疗,病情基本控制。

4临床症状

发病常起始于头部或头部周围,局部瘙痒,随后蔓延至四肢或躯干其他部位。兔被毛折断、脱落,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脱毛区,表面覆盖灰白色鳞屑,并发生炎性变化,初为红斑、丘疹、水疱,最后形成痂皮。部分兔并发结膜炎,脓性分泌物使上下眼睑粘连。少数因继发腹泻或消化道感染死亡。

5病料采集及检查

5.1病料采集

受检动物为该场感染发病家兔。参考皮肤霉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随机刮取皮肤鳞屑、剪取癣痂作为检查病料。

5.2检查方法

采取直接镜检:病料置载玻片上,滴加10%~15%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数滴,5min后以盖玻片覆盖。镜检观察,可见分枝的菌丝和各种孢子。

6药物治疗及试验

6.1供试动物

该兔场染病的毛兔38只、皮兔44只、肉兔10只,共计92只。

6.2供试药物

碘酒、克霉唑软膏、制菌霉素软膏、灰黄霉素粉剂。

6.3治疗试验

根据家兔品种、年龄等共分7组,分别用不同方案治疗(见表1)。

6.4试验结果

病兔治疗试验结果见表2。

7防治措施

7.1预防

7.1.1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常年灭鼠,搞好兔舍及兔体皮肤卫生,定期用2%~5%的氢氧化钠、0.5%的过氧乙酸或2%的福尔马林消毒环境、兔舍和用具。

7.1.2经常检查兔体被毛及皮肤状态,发现病兔应全群检查,并将病兔立即隔离、治疗或淘汰,病兔停止哺乳或配种,严防健康兔与病兔接触。

7.1.3病兔接触过的环境、兔笼及用具等用福尔马林熏蒸或用2%~5%的氢氧化钠、0.5%的过氧乙酸严格消毒。污物及粪尿用生石灰消毒后深埋或烧毁。

7.1.4饲养管理人员应注意卫生,严防感染。

7.2治疗

7.2.1全身治疗。用灰黄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5mg制成水悬剂内服,每日胃管投服1次,连用14d,有良好的效果。

7.2.2局部治疗。首先于患处剪毛,用软肥皂、0.1%的新洁尔灭或硫化物洗试,以软化痂皮;然后涂擦3%的克霉唑软膏、10%的制菌霉素软膏或10%的水杨酸钠软膏等,1~2次/d,连涂数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夏季猪热应激的发生与防治 下一篇:池塘高密度暂养河蟹技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