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

时间:2022-09-15 02:06:07

“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

【摘 要】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对语文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正确运用这一理论有助于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又存在有不少问题值得反思。

【关键词】叶圣陶 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教育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根据自身丰富的教育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其中“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核心,贯穿于叶老语文教育观的始终。“教是为了不教”道破了语文教育的真谛,长期以来引导着语文教学工作的方向,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再次体味叶老“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的深刻内涵,对指导教育实践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观点的提出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育观念并非一日形成的,它是叶圣陶先生长期思索并不断完善的思想结晶。早在1922年,叶老在谈到对学生的培养时就提出了:“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此后他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解放后,叶老又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1962年他说:“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可见,从提出“不待教师授与”到“不需要教”经过了四十年的历程,是叶老在丰富的语文教育实践基础上,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做出沉静思考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叶老还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论扩大到其他学科领域,使之成为适用于多种学科教学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他指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语文教育书简》较之早期的认识更为深入、全面;1977年底他将这一理论更完整、更严密地写进了《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至此,叶老的这一教育思想已较完善,它已成为不仅适用于语文教学,而且适用于各种学科的教育原则,同时这也标志着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已经由最初零散的思想火花发展成为完整、严密、稳定的理论体系,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指导原则。

二、正确理解“教是为了不教”的深刻内涵

“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育原则,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纲领性的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真正贯彻好这一思想,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教是为了不教”的深刻内涵。 “教是为了不教”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师相机诱导作用的发挥。

首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是为了不教”的重要内容。自主学习能力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在运用这些知识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和能力,它包括自主选择获取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学习内容的能力、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学习由外在强加变为内在的需要。现代社会是知识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人类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演进,教育只能取其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作为例子教给学生。学校教育传授的知识只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它不可能囊括所有的信息和文明,它传授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的东西必须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自己去学习,自己去研究、去掌握、去扩充,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教育就是离开学校后,忘记所有所学的知识后,所留下的东西。”当我们面临新出现的事物时,我们要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种发现、改革、创新,是别人不能替代的,必须在自主学习中逐步到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是学生能够放手成长的途径,是学生在没有教师指点的情况下也能独自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最终成果即为“不需要教”。

其次,教师的相机诱导是“教是为了不教”的关键。“教”是为了“不教”,还是以教师的教育作为前提的,“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叶老在提出这个理论的同时也要求了教师必须在“导”之上下工夫。叶老并不排斥“教”,因为“教”是“不教”的前提,但叶老提倡“教”的是学习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一个引导的过程,而并非一股脑地将既有知识全部倾泻给学生,“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教师的“教”更重要的在于相机诱导,以“不教”为目的的教育实际上是对教师的“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叶老看来,教与学的关系“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他还提醒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叶老是这样对语文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他也是这样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的,叶老一直反对“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师“少讲”点,“少讲”却又要达到目标。从以上叶老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始终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从旁辅助,引导着学习的进程和方向,对于课文的理解方面,叶老也是以提问、评点的方法加以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自我纠正,课后的练习强调运用能力的培养,使知识得到迁移。整个过程是以学论教的过程,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充分发挥了相机诱导的作用,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三、“教是为了不教”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困境与思考

“教是为了不教”既体现学校教育的本质,又切中语文教学的积弊,同时反映了对现代人才素质的要求,长期以来一直指导着我国教育的方向。“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否认,现在学生的素质普遍提高,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教是为了不教”在一定情况下还只是语文教师的理想与奋斗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它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一时还难以完全贯彻于我们教学活动的始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目前在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有:

(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自主学习举步维艰

虽然明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地区差别、学生个体差异,自主学习在教育实践中举步维艰。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想法是好的,对于自觉的学生,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为他们减轻负担,获得更多、更自由的时间,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现实中还有一些连看电影、春游等活动都需要老师监督的学生,怎样保证他的自主学习过程呢?对于沉迷网络彻夜不归的学生,又能怎样发挥他的主动性呢?对于缺乏自觉性的学生而言,自主学习并非有利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较大,由此带来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有些甚至在校与校之间的差距也是比较大的,对于那些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与学校,根本无法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物资条件,自主学习难以有效实施。

(二)应试教育高压制人,语文教师难施拳脚

语文教师大多都是赞成“教是为了不教”,他们深知“授人以鱼,一餐了之;授人以渔,终身享之”的道理。为了培养社会合格的人才,教师都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仍然在教师与学生的头顶挥舞着,迫于考试的压力,让某些教师选择将知识倾倒出来,回到“填鸭”式教学的老路,把语文学习由“理解”变成了“识记”,即使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意识到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循善诱,也只是流于形式。曾经在互联网上看到几位语文老师的讨论,甲说:一学徒学木匠活,看了几天后,师傅就让他自己琢磨做凳子,师傅并没教他任何诀窍,却给了他充分的实践机会,最终他成了好木匠。乙说:如果是十个木匠带几个徒弟,一段时间后评比,徒弟学不好的师傅要下岗,那么师傅还敢让徒弟自主学习吗?是的,在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压力下,教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大家都明白,但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教师被束缚了手脚,不得不简缩启发诱导的教学过程,挑选捷径。

虽然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某些与“教是为了不教”相矛盾的音符,但它不能影响我们教育理念的总体方向,这些不利因素也正是“教是为了不教”所要解决的教育积弊问题。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为“教是为了不教”创设条件扫除障碍。我们应在正确理解“教是为了不教”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叶老的语文教育观指导实践,促进语文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

【参考资料】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上一篇: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语音教学探讨 下一篇: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比较研究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