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

时间:2022-09-22 10:50:40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的新意义已经真正在实施“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教”的内涵包括: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教会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和生活;启发学生创造性的领悟文本和人生。这不仅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懂得学,成为会读书的人,而不是所谓的扛书人。“教,是为了不教”是让学生在语文这门永远也读不完的学科里学会自主,找到自我。

关键词:教 不教 独立 自主 启发 形神兼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日渐明显,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也必须向多样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转变。目前已有许多教学前辈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涌现出了一批有主见,有特色的教育专家。但大多教师仍停留在改革的表面,并未深入实质。。

作为容量大,范围广的语文,课堂形式还是一种“形”;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好的形式,内容就难以阐明,也就不可能深入语文的实质,难以取其“神”。语文课堂就像一篇优美经典的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形,就是教;神,就是不教。教,是为了不教。而达到“不教”的境界,就已经超出课堂教学的范围了。能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这不就可以不教了吗?把课堂的教和生活中的不教结合,就构成了完整的“教,是为了不教”。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适应素质教育的大潮流,更有义务去探索语文教学的实质。实现语文教学的形神兼备,让学生真正自主起来。对于这个课题,我多次进行课堂实验和课后检测,经过整理和总结,我认为,要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必须阐明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新课改背景下,怎样理解“教”与“不教”?

问题二:“教,是为了不教”的内涵是什么?

问题三:“教,是为了不教”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问题四:如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首先,我们得从新的角度理解“教”与“不教”。

教,教育,指导。

传统的教育,是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理解的方式教给学生,学生学习之后肯定有些作用,因为毕竟占有了些原本没有的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只适合初学者,因为他们一片空白。而到了高中,再继续这种方式不思改进,不用现代教育方式去教育学生,他们很快就失去学习的能力。坐在语文课堂上,只有接受。这就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讲得“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充其量只是个占有的过程。只会占有,而没有辨别、挑选的能力,是不能成为会读书的人的。所以现代教育告诉我们,教育除了让学生学会占有知识,还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辨别与挑选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教”。

不教,不是无为,不是在课堂上什么都不做。而是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兴趣和人格的培养。教,是形,是在学生什么都不会,什么知识储备都没有的时候教他占有的过程;也是在他已经有所占有之后一边让他继续占有,一边懂得辨别和挑选的过程。不教,是神,是形已固后,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懂得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的熏陶过程,是比教更长的过程,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过程。

其次,我们得掌握“教,是为了不教”的内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秉承现代教育理念,“教,是为了不教”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新的教学理念下,解读文本不再局限于把教师的解在课堂教学上展现出来,而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去解读文本。要还给学生错的权利,不要因为怕他们解读错就不敢让他们解读。

第二,教会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和生活。这是学习自主的表现,也是学习伸向生活的表现。一个学生光有记忆力和理解力是不够的,学到一定的境界,学生应该有很强的归纳能力。有了归纳概括能力,我们可以把内容相似、方向一致的书本挑出来,集中读一两本;把思想理论分条归类,整体把握;把方法智慧整理,选择性地实践。有了这种能力,学生不仅能独立解读文本,也能很好的解读生活。

第三,启发学生创造性的领悟文本和人生。要真正让学生成为一个会读书、有人格魅力的人,就要启发学生创造性的领悟文本和人生。这就必须把课堂和课外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我们展现教师如何创造性思维,对文本和人生有怎样独特的解读。

再次,没有作用和意义的事是没有人愿意去做的,所以我们要了解“教,是为了不教”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其实作用和意义在前面已经有所涉及。 “教,是为了不教”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有兴趣,这就把学习的目的转到实质上。现在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高考,为了维持生计,而“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变成爱学习才去学习,变成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才去学习。

最后,如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实现 “教,是为了不教”的根本途径就是锲而不舍。这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是教学。学生不自主,不会自己学习也不是一两的事,要改变他们的坏习惯,变成好习惯,一定得坚持自己的教学立场。不能因为一两个月看不到起色,看到一些学生不不自觉,看到一些学生沉沦,就怀疑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方式,甚至放弃。因为我们的世界是由全人类谛造的,而不是一个人,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让更多的学生从“教”变成“不教”。

总之,为了学生,为了教育,为了改革,为了全人类,我们必须尝试各种现代教育方式,应用各种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教,是为了不教”也只是让新课改下的高中学生能自主学习语文的一种理论,只是让我们坚持让学生真正独立自主学习的一个契点。其真正的目的是让教育走向更成熟的路,更理想的路。

[参考文献]

[1] 创新 教育改革的灵魂——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陈夙 文献来自: 创造 2005年 第10期

[2] 中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谢福成 文献来自: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 第02期

[3] 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对谈

孙绍振 文献来自: 书屋 2005年 第09期

[4]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刘秀美 文献来自: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 2005年 第03期

[5] 鲁迅 《拿来主义》

[6] 坚持正确方向 不断深化改革——谈中学语文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

钟雨 文献来自: 课程.教材.教法 2005年 第02期

[7] 语文教师的创新素质与创新教育

丁青敏 文献来自: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 第02期

上一篇:景语皆情语写景抓特征 下一篇:文本解读,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