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思,师生互动快乐求知

时间:2022-09-15 01:57:48

以问促思,师生互动快乐求知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高质量的问题既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交互作用中,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提问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引导要适时、适度,评价要及时、中肯,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提问;思考;师生互动;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19-04

[作者简介]李怡姗(1985―)女,广西柳州人,本科,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教师,中学二级。

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新课改要求革除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改变师讲生听的教条式讲解的死板局面。

一、提问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多注重创造问题情境,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就能够轻松而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提问为师生交流提供渠道

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的双向活动,师生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大量的知识和情感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课堂提问。好的问题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犹如一条纽带将师生的思维、情感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以保证师生交流的畅通。

(二)提问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实践证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而在单向听讲时,学生的精神容易散漫。因此,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不够的。教师应利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师生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可以保证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

(三)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最大的成功是学生乐学。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有效性提问能使人处于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精心设计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有助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吸引住,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课堂提问实质上是以下三个过程:教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提出问题――学生分析、理解题意,投入思考寻找答案――学生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整个问答过程就是学生理解书面用语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同时,在听取其他同学的回答时也能及时取长补短,使自身思维更全面,用语更准确。因此,课堂提问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无疑是一种有效途径。

(五)提问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反馈方式

从教师授课的角度看,无论是导入新课,讲解新课,还是结束讲授,以问助讲都是很有效的手段。学生若对所学知识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在回答中会得到暴露,此时教师及时地用苏格拉底式的“产婆术”继续进行追问引导,就能帮助学生把思维拉回正确的轨道上来,并且使学生记忆深刻。同时,教师在学生问答问题中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案,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二、提问的误区

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够重视,或设计问题的功夫没有做到位,往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提问随意性大

在一堂课中,有的教师只提一两个问题,甚至没有,并认为提问花时间,不如自己一口气讲完,即“满堂灌”;有的教师提问多达三十几个,这又滑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往往信口设问,问题间缺乏关联性,容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二)提问深度把握不准

有些问题提得过于浅显,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有些问题则过于深奥,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不但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提问缺乏艺术性

提问形式过于呆板、机械,或一味就课本原话提问,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很多时候只能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或“不是”,无法进行深入思考,也提不起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的兴趣。

(四)提问缺乏等待的耐心

很多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后,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解决该问题的思考时间,教师不断重复问题或直接自问自答等现象普遍存在。结果往往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起不到课堂师生、生生互动应有的作用。

三、解决策略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高质量课堂提问的设计有哪些策略?总的来说,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关键,精心准备材料,巧妙设计问题,适时启发诱导,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的认识能力、智力潜能、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要想获得满意的效果,课前是需要花工夫精心设计问题的,而高质量的问题一定是建立在教师对知识精准把握的基础上的。

1.提问要紧扣课堂主题,富有层次性、逻辑性

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提问必须紧紧围绕与这个主题相关的情境展开。如果问题脱离了教学中心主线,即使再新颖、有趣,也不能完成教学目标。故教师应紧扣三维目标,设计一系列递进式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前后衔接、首尾呼应的问题,利用教材的内在逻辑性,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诱导下,有节奏、有起伏地一步步深入思考。

2.提问要突出重、难点,精炼、明确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地展开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知识点上。教师在最需要问、最值得问的教学内容上提问,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教师对问题的拓展不能机械地平均用力,应着力抓住知识的重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提问要能引发思维碰撞,加深印象

针对学生认知模糊、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制造观点矛盾,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对比讨论,学生将片面、孤立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辨证的认知结构,并借助已知的知识或生活体验去理解和记忆新知识,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4.提问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激发兴趣

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何使设计的问题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是问题设计环节的重要课题。首先,问题情境的设置应尽量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学生对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容易产生共鸣,探讨的积极性也自然高涨。其次,提问用语在坚持学科专业规范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加入当下流行的热词,这能使课堂显得更生动活泼,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一堂课的提问方式若一成不变,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困倦感,降低教学效果,而且也无法囊括所有类型的知识点,无法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课本知识考察的类型,按认知水平可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和评价等不同层次,每一种类型、层次的问题都担负着发展学生不同心理方向的功能。

1.识记性问题

对于识记性知识点,适宜以“是什么”作提问,要求学生根据事实,通过回忆和再认识回答问题,主要用于巩固学生的记忆力。它属于最窄的问题,答案往往能够在教材上找到,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

2.理解性问题

对于理解性知识点,适宜以“为什么”提问,学生需要通过对所学内容结合生活经历进行一定的转换、解释和推测方可得到答案,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

3.应用性问题

对于应用性知识点,适宜以“怎么办”提问,要求学生超越对知识的简单回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对原有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社会生活情境,解决新问题,重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4.评价性问题

考查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评价能力,常用“怎么看”“认为如何”提问,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它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属于较开放的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总之,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提问时,教师应该兼顾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不宜偏重某类问题,尽可能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题都能得到发展。

(三)引导要适时、适度,评价要及时、中肯,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二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关系及课堂氛围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发言权,遇事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达的欲望。教师在提问、引导和解答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材施问

如果有简单的问题,可以尽量让那些平时不喜欢发言或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来回答,这样能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复杂问题的提问,教师要学会等待,这段沉默的时间是必要的,不会影响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设计复杂问题时,教师应事先准备好学生回答不成功的进一步启发方案。

2.对学生的回答要做出及时、中肯的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效果律”指出,既要重视成功的强化作用,也要重视失败的强化作用。一个人对自己活动的结果知道与否,行动所产生的积极性和效果是极不相同的。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地评价“对”“错”,或者一味叫好,只表扬不批评,是起不到激励作用的。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的要求,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要一针见血地把学生答案的优缺点指出来,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补答;要注重引导,通过追问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教师的解答要适时且适度

教师不应代替学生思考,也不应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要留给学生思考和表达想法的机会。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

教师的解疑要重在启发和引导,抓住学生思维障碍的症结,给予提示或点拨。在释疑时机的选择上,教师要善于猜测和判断学生的思维动向,把握时机以求启而能发。

教学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就像课堂这个舞台上的导演。提问是教学艺术中极其重要的思维线索,问题的质量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运用好“提问的艺术”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加强自身学科修养,苦练教学基本功,如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否则,再好的艺术也散发不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张旭东.浅谈课堂教学中提问设计技巧[J].课程・教材・教法,1996(2).

[2]刘.教学中提问有艺术[J].中国教育报,2012(7).

[3]陈颖.浅谈教师如何改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J].天津教育,2002(11).

[4]高文.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改进语文课堂教学 下一篇:《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