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反馈,形成教学谐振

时间:2022-07-31 09:23:13

关注课堂反馈,形成教学谐振

[摘要]当教师不断地把自己已有的信息传达给学生时,学生也会选择性地接受与内化,逐渐完善自身已有的知识建构。具体可从提问与练习、讨论与评价等方面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教学谐振”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及时反馈;调整课堂;巩固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26-03

[作者简介]刘付华(1980―),男,江苏海安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南莫镇邓庄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如告诉、启发、情境与品悟等,不遗余力地将知识信息与能力方法传达给学生。而学生则会受个人喜好、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选择性接受教师输送过来的信息,在存储与内化中完善自己原有的知识建构。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反馈中感知自己教学的成与败,从而及时调整课堂节奏,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方式,达到师生教与学和谐共振的状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教学应当通过频繁的反馈和按照学生的需要因人而异地给予学生帮助,以达到最佳效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提问和练习、讨论与评价是最直接与最有效的反馈途径。

一、在提问中构建双边信息传递与反馈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指导下的现代教学,既要继承传授知识、技能的传统教学任务,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把学习内容与方式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则通过感知、过滤与吸收形成认知,从而获得知识。

在初读《大禹治水》一课后,我出示填空:禹在外治水[CD#4]年,曾经[CD#4]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CD#4]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CD#4]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陆续报出上面要填的数字。见他们已基本了解课文内容,我就继续进行以下谈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给大家大声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愿意!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师:你读得真好!大家知道一年是多少天吗?

生:365天。

师:那13年是多少天呢?老师算过了,13年,就是4745天哪!这期间,他三次路过家门,但他怕耽误治水,都――

生:没有回家。

师:如果是你,当你一年、两年见不到你的爸爸妈妈时,你会怎么想?

生:我想要他们回来。

生:我会想,他们在干什么呢?会不会很辛苦?

生:我会想,爸爸妈妈大概也在想我吧?

师:禹的儿子十多岁了,可是还不知道爸爸什么样,他也想爸爸啊!有一天,他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妈妈。他会问些什么呢?

生:妈妈,爸爸去哪里了?

师:妈妈会怎么回答儿子呢?

生:你爸爸在黄河一带,我也不清楚到底在哪个地方呢!

生:爸爸是干什么的呀?

师:妈妈会告诉他――

生:你爸爸正带领人治理洪水呢!

师: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为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舍小家而顾大家,真让人敬佩。

思维从问题开始。我通过数字填空,让学生感知时间之长,然后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表达内心想法的过程中感受大禹的精神。课堂提问,是我们课堂教学最常用的反馈手段之一。教师通过提问可构建双边信息传递与反馈的师生关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迅速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接受教师和同学的信息。

二、在练习中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进行当堂练习并及时矫正其学习方式后,学生的学习进步最快。所以,除了精心设计提问,及时获取学生学习反馈信息外,还需注重课堂练习的设计,准确把握学生知识、能力的进展状况。

如教学《梅兰芳学艺》一课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因为梅兰芳[CD#5],所以师傅说[CD#5]。2.师傅说梅兰芳不是[CD#5],是因为[CD#5]。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然后交流汇报。学生很快明白了梅兰芳确实不具备学戏的条件。由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练习:梅兰芳拜师不成,难过地走在回家的小道上,这时他会想什么呢?假如你在场,又会怎样劝慰他呢?学生在写话练习中纷纷鼓励梅兰芳不要灰心,但没有意识到在困难面前不要轻易低头。

这样的认识显然还停留在思维的表层。我接着启发他们:梅兰芳学成了吗?靠的是什么?然后总结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不顺心的事情,甚至是面临失败,但我们千万不能灰心,更不能放弃自己。我们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由上述认知结果可知,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他们肯定囫囵吞枣,不甚了了。而通过练习反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补充,学生的认识就深刻多了。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别与兴趣各异,对老师输入的信息,他们有的会原型输出,有的只能部分输出,有的可能还会发出新的信息。根据学生信息输出反馈,我们不能为赶进度而无视这个存在,而要积极创造条件,根据获取的各种反馈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与灵活执教,使教学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在讨论中反馈学生的思维状况,有的放矢地启发和引导

反馈是具有交往性的。课堂上,教师、学生、课本与编者之间互相对话,各种信息在师生之间循环往复,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记忆。我们应随时望、闻、问、切,在不断反馈中制定下一步策略。某些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式的讲解,却忽视了这种反馈的交往性。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自由辩论,从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辅导。

在教《小鹰学飞》时,我采用了讨论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伙伴对话:

师:小鹰又跟着老鹰继续往上飞,请大家赶紧读读课文第5、6自然段,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生:“鼓起劲、拼命与急促地喘着气”,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师:你跟着小鹰飞一飞,就会明白了。来,使劲儿!

生:我明白了,“拼命飞”就是树立信心,使出全身力气飞。

生:“鼓起劲”是再次努力吧?

师:你们说得都对,我们前面失败了,后面要――

生:有信心,继续努力。

师:小鹰越飞越高,越飞越高,飞呀飞呀,它会怎么样?(师故意“喘着气”)你们什么时候也会急促地喘着气?

生:体育课跑步的时候。

生:上楼梯的时候。

师:越累,我们的喘气声儿就――

生:越急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就是从学会提问开始的。“读书贵有疑,疑能得教益。”把课堂交给学生,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展开辩论,准确抓住他们的反馈信息,适度引导,以激活学生的个性,触发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及同学的对话过程中积极情感的反应,使之爱阅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态是开放而宽松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和谐的。

四、在评价中注意多指标多角度真诚鼓励,巩固已得的成果

教师给予学生及时肯定和鼓励,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已有知识,渴望学习新知识。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反馈,我们要慎重对待:

1.学生的反馈正是我们的期待。在课堂上,这样的正确反馈频率会很高,如果正确反馈全都来自好学生,我们不要轻易满足,还需关注其他学生,注意面向全体。如果反馈来自成绩中等的学生甚至学困生,教师则要及时鼓励,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2.学生的反馈如果出现错误,教师需耐心听取他们的解释,从反馈里分析错误的原因,在肯定正确的因素之后,指出出错原因,使他们依然保持积极的学习劲头。

3.学生的反馈超出预料。这在鼓励多向思维、个性化解读的课堂较常见。教师应保持谦逊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时,要及时矫正不正确的思想认识,不让社会不正之风在课堂蔓延。当然,这一切必须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

总之,我们的课堂,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尤其需要“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错误积累,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刘显国.反馈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林永柏.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学生观评介[J].外国教育研究,1993(2).

[4]蔡廷林.由学生对魏书生的评价想到的[J].语文教学之友,2003(5).

上一篇:在动态生成中培养学生自主评价的能力 下一篇:基于分层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