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历史背景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15 01:37:50

再谈历史背景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背景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也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学生课程资源。无论任何事件、历史人物还是思想意识的出现或者产生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因此,历史背景教学法适用于人文学科的教学。

2010年笔者曾写过一篇关于“历史背景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文章。在后来的交流和学习中,笔者发现历史背景教学法不仅可以运用于历史教学中,在其他人文学科(如语文、政治、音乐、美术)中也可以运用。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总结反思中,笔者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一、历史背景教学法可以在人文学科教学中运用

课堂教学是相通的,各学科不能割裂开来。人类文明是人类从生活中获得的智慧结晶。在了解和学习人类文明中,可以将历史背景教学作为其他学科教与学的基础,在教与学中加以运用。例如,作品是作者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有的作品记载的就是作者经历的一些事情,抒发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有的作品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感悟。在赏析作品时,介绍作者生活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感受作者,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更能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二、历史背景教学法的运用有利于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得不到发挥,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因对学习内容感到困难而难以有效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这时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到一个打开困难的切入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历史背景教学可以作为我们的切入口。以《声声慢》为例,这首词满篇弥漫着愁绪,对于一群不识愁滋味的中学生,怎么让他们感受到词人的“愁”呢?有位教师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让学生了解词人的经历,再诵读数遍该词。学生在了解了词人的经历后再诵读时,其情绪有了变化:从不识愁到感受到愁,似乎与词人有了共鸣,于是课堂气氛弥漫着愁绪。学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愁”解:

悲秋,即触景生情;愁情、愁家恨、愁国破。更有学生从词中感悟到词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在一次次感愁和品愁中,学生的朗诵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从不敢朗诵、朗诵没情绪到情绪饱满地朗诵。在整堂课中,教师的话语不多,而学生却妙语连珠,教师成了一条绳子,而学生成了绳子上光彩夺目的珍珠。这样的教与学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几乎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三、历史背景教学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很大差距或者因年代久远学生难以理解,有人会死记硬背或是照抄照搬,但往往是事倍功半。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来解决:了解历史背景适时“穿越”,回到过去,由因推果,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思考罗斯福为什么要实行新政,从美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危机入手。结合这些历史背景分析知道此时的美国需要解决经济危机,需要转变经济政策。怎么转变?结合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比如:股市崩溃、银行倒闭需要整顿银行与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企业破产,需要复兴工业,防止企业盲目竞争;农产品价格猛跌,需要调整农业政策,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工人失业,需要增加就业机会。总之,需要政府出手干预,转变经济政策,使经济有序发展。这样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就自然而然呈现出来,从而解决了课程标准的第一个问题。美国需要新政,更需要一个干预型的政府。结合背景可知道,前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剧危机,现政府在经济生活中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同时在分析罗斯福新政时也可以得出此特征,两者相呼应,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课标中的第三个要求,再次回忆美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结合新政的内容,自然得出罗斯福新政的影响。通过这种历史背景教学,不仅让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知识有了详细的了解和认识,也让学生掌握了学习这一类知识的方法。

四、历史背景教学法的运用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学生课程资源

学生课程资源蕴含着丰富而可靠的教学信息,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课程资源,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并结合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历史背景教学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学生课程资源。有位美术教师曾经说:“学生掌握了一定时期的历史背景知识后,对那段时期的美术作品的赏析水平就是不一样。”通过对历史背景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理解美术作品,提高赏析水平,更可以让教师把握学生课程资源并加以利用。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赏析这一时期作品之前先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知识:随着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求摆脱教会对人的生活和思想的束缚,他们不是以神而是以人为中心来考察一切。他们相信并且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肯定现实,肯定人生,认为人应该积极地奋斗。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知识后,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尊重和歌颂人和人性,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彰显人和人性。当赏析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时,教师提示学生将历史背景知识与画中人物的外貌特征、精神气质相结合。有学生认为从她的脸上,以及她那嘴唇、眼角和双目,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自然、纯真、朴素。也有学生认为从她那柔润而丰满的肌肤、精湛而准确的结构、自然而生动的姿态,感到一种富有青春生命力的血液在流动,这是鲜活而富有灵性的生命体,体现出人本身的价值和自然美感,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这样的教与学让师生有着良好的交流。

教学的过程是有趣的,是灵动的思想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开展历史背景教学将会使我们的教与学更加精彩,更能彰显我们的智慧。

上一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构建高效政治课堂 下一篇:让师生和谐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