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中的“中国时尚”

时间:2022-09-15 01:13:32

西方绘画中的“中国时尚”

【摘 要】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的局面一直存在,东亚美术西渐的历史是与整个东学西渐史相依相随。“中国时尚”以自己独特的美学精神和艺术魅力感染着世界。独特的个性和画风无疑是世界各国绘画艺术得以借鉴、丰富和发展的重要元素。各国画家根据本国风土、生活习尚所养成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对这些具有神秘色彩和“中国时尚”的规范加以自由取舍,创造出了更加崭新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东方主义;中国时尚;丢勒;华托

东亚美术西渐的历史是与整个东学西渐史相依相随的,但就像美术较之于其所从出的其他物质文明成果一般是后发的引起关注的那样,东亚美术西渐要比东学西渐本身晚的多。如果说东学西渐最早可远溯到古罗马时代,那么,欧洲人对东亚美术工艺品的最早了解有迹可循的应该在16世纪初。虽然15世纪文艺复兴某些欧洲画家的作品中曾出现过一些与中国山水画画法相似的风景,但这只是画法上的相似,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艺术家的创造在心理上都有某种相似,在人的心理过程相似时便有可能画出类似的山水风景。

而到了16世纪初,当时与传教士、外交使节一起来到中国的欧洲商人则开始将视线投向工艺美术品,主要是瓷器。葡萄牙人于1516年到达中国广东的澳门后便向欧洲运回大量的中国瓷器,如今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就收藏着最早被运到欧洲的两件白色瓷器。德国画家丢勒(Albrecht Duerer,1471-1528)在其1515年所画的素描中置于两根奇特柱子之间的便有这种具有中国陶瓷征兆的花瓶:一件是宋元时期的青花瓷器,另一件细长的瓷壶应该是明朝景德镇产的白瓷。丢勒的素描可能是欧洲著名画家对中国艺术产生兴趣的最早体现。后来,荷兰在1596-1598年间的人物画中也曾出现过中国人的形象。不过,在东亚美术最初期的西渐旅程中唱主角的主要是工艺美术品,尤其在17世纪的五六十年内,东亚,主要是中国的瓷器在当时欧洲对东亚贸易居于领先地位的荷兰得到了广泛传播,因此,“在17世纪30年代,中国瓷器,尤其是青花瓷,开始大量出现在荷兰的静物画中。不管怎样,17世纪上半叶是东亚美术西渐的重要时期,正是在这一时间段,以中国瓷器为主的东亚工艺美术品开始较多的出现在欧洲绘画中。

在欧洲最早的,即16、17世纪对东亚美术的关注中,中国是关注的焦点,当时言说的东亚瓷器或绘画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中国美术对当时欧洲的主流艺术家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因此迈克尔・苏利文就当时意大利的情形写到:“虽然意大利的博物馆里最早出现了中国绘画,而且意大利的学者对之加以关注,可是意大利的艺术家却对之漠不关心,甚至还显示出蔑视的态度。”到了17世纪晚期,这种情形开始有所改善,主要在工艺美术领域出现了大量效仿中国的尝试,一直到整个18世纪出现了欧洲艺术史上著名的“中国时尚”(Chinoiserien),从而使中国美术在历史上第一次进入了欧洲艺术创作领域。

欧洲艺术史上的“中国时尚”是继巴洛克艺术(1720-1780年)后与洛可可艺术一起出现的。当时,主要在诸如艺术挂毯、装贴画、制陶、室内装饰、家具制作等工艺美术领域出现了一股影响广泛的运用中国美术品中构图要素的风潮。当然,这种运用主要的并非艺术上的跟风,而是将当时在运到欧洲的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看到的看到的中国美术要素,如人物、花鸟、建筑造型等点缀或装饰性的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构图中。一般西方艺术史研究者大多将艺术史上出现的这股“中国时尚”归为对异国文化的好奇,而很少将之视为从事创新的艺术性尝试。

17、18世纪欧洲艺术中的“中国时尚”虽然还没有囊括诸如绘画、雕塑等这些主导性艺术领域,但这绝不意味着他并没有波及到这些领域,当时著名的洛可可时期画家华托(Watteau)就创作了大量吸收中国人物构图要素的作品。也许由于这些作品只是外在的将东方和西方的构图要素粘在一起,还没有触及欧洲绘画艺术发展的主脉,因此无法进入当时绘画艺术发展的主潮。一般西方艺术史研究都将艺术史上的“中国时尚”归为洛可可艺术中的一个特有现象,而不是将之视为一个独立艺术潮流。

18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艺术史上的“中国时尚”渐渐退潮,退潮并不意味着西方从此不再对中国工艺美术感兴趣。自艺术史上的“中国时尚”降温之后,欧洲社会上的中国工艺美术品贸易从未间断过,再像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等这样的城市里,一直有专门商店在经营东亚工艺美术品。“中国时尚”的退潮只是标志着欧洲美术创造开始不再关注中国,不再关注东亚。虽然社会上依然可以买到来自远东的美术作品,但是主流社会的美术创造已经远离了东致。到19世纪上半叶,这种情形开始出现了变化,当时法国画坛出现东方主义现象,安格尔(Aueuste Dominque Ingres,1780―1867)、德拉克罗瓦(Eugene Delacroix,1798―1863)等一批画家在作品中画上了近东和北非的一些异国情调,这个东方主义显现虽然还没有带来画法上的突破,但再次宣示了对非西方艺术的关注。到了19世纪中叶,当西方主流社会美术创造者再次将目光看向东亚美术时,就很快出现了西方艺术史上的第二次东亚热,不过,这次居于核心的已不再是中国美术,而是日本的着色版画――浮世绘。

“中国时尚”以自己独特的美学精神和艺术魅力感染着世界。独特的个性和画风无疑是世界各国绘画艺术得以借鉴、丰富和发展的重要元素。各国画家根据本国风土、生活习尚所养成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对这些具有神秘色彩和“中国时尚”的规范加以自由取舍,创造出了更加崭新的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沈福伟.西方文化与中国[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贺毅.中西文化比较[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3]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陶渊明田园诗歌赏析 下一篇:我国石榴产业链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