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木材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时间:2022-09-15 12:10:32

国家精品课程-木材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摘要】广西大学林学院《木材学》,于2007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精品课程的建设,既要有相当好的物质基础,又要不断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研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为精品课程建设服务;课程教学网站建设是表现精品课程特色的最重要手段;鼓励与指导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精品课程建设重要内容;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有一支力量雄厚、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木材学 精品课程 建设体会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48-02

广西大学林学院《木材学》于2006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精品课程后,2007年又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木材学》能成为广西本科院校目前仅有的7门国家精品课程之一,也是2007年林业工程类唯一的国家精品课程。这对于《木材学》课程组全体教师来说无疑是很光荣的。但我们深深体会到能够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决不是靠凭空编造材料可以得到的,它既要有相当好的物质基础,又要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本文就木材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谈一些体会。

1 建立国内一流的木材标本馆,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1.1 木材标本馆建立的必要性

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并且毗邻越南,森林资源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据统计,广西境内分布的双子叶植物便有200多科1200多属50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近3000种。这为广西的木材研究、尤其是木材识别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对广西的木材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采集木材标本、建立木材标本馆成为首要的任务。

1.2 木材标本馆建立的历程

广西大学林学院木材标本馆,原为广西大学森林系木材标本室,由我国著名的木材学专家、广西木材科学创始人―谢福惠教授创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木材标本馆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初始建立阶段:原广西大学森林系木材标本室自1943年创建至全国解放初期,跟随广西大学森林系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多次搬迁。期间虽然采集了不少木材标本,但广西大学农学院于1952年定居桂林雁山时,前面所采集的木材标本已经残缺不全、所剩无几了。

恢复壮大阶段:此阶段自1952年至1976年,林学系几经更名。1952年原广西大学一分为三,其中之一为广西农学院,原广西大学森林系更名为广西农学院林学系,定居广西桂林雁山。1958年广西农学院林学系搬迁至柳州沙塘独立成立广西林学院,但命运不长。1962年广西林学院下马,林学系又从柳州沙塘搬回南宁现地址合并到广西农学院,又更名为广西农学院林学系。这一阶段虽经三次搬迁,但木材标本的采集工作从未间断过,搬到那里,该地点及周边地区就成了木材标本的采集地,结合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木材材性试验进行木材标本采集。因此,木材标本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发展完善阶段:自1977年起,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林学院木材标本馆也得到更大的发展与完善。尤其是1978年成立广西农学院林学分院木材研究室后,大大加快了木材标本馆建设的步伐。经过几代木材学人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广西大学林学院木材标本馆于1993年通过由自治区林业厅主持的建馆成果验收,使之成为广西唯一的、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木材标本馆。

1.3 木材标本的采集与收集

林学院木材标本馆的标本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结合学生野外实习、考察采集标本;二是申请专项课题采集标本;三是与国内外单位交换或购买标本。

最大规模的标本采集为上世纪七十年代。1973年起,广西林业厅共拨出科研经费20多万元,由广西农学院林学系主持,组织广西8个林业单位,开展对广西主要树种木材标本采集与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经过近五年的努力,踏遍广西主要市县的天然林区以及海南尖峰岭林区,采到乔灌木树种的木材标本5000多份,经鉴定为1100多个树种。

与国内兄弟高校及科研院所交换木材标本,尤其是东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地区的农林院校进行标本交换,使标本的树种覆盖面扩大到全国,树种的数量也不断地增加。

购买木材标本扩大进口材种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装修普及,对木材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国产木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木材市场开始大量购进国外木材。林学院木材标本馆不失时机地收集国外进口木材标本。近十年来,通过购买或交换,收集到东南亚热带木材、非洲热带木材、拉丁美洲热带木材,以及大洋洲和欧洲木材共1000多件500多种,使木材标本的树种覆盖面扩大到全球各大洲。

目前,拥有国产及进口木材标本20000多份(块),2000多个树种,隶属于200多科,650多属。有世界上最昂贵的檀香木(Suntalum album)、檀香紫檀(Pterocarpus santalinus)、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有国家一级珍贵木材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木材30多种。馆藏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茶族皇后之称的金花茶(Camella spp.)。《广西木材标本采集与标本馆建立技术研究》课题于1993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于1995年荣获广西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2005年广西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木材标本馆被列为教育部评估专家重点考评的场馆之一。2005年12月,出席在南宁召开的“生物质材料科学研究与高效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190多位国内外专家、代表参观考察了木材标本馆后,对林学院木材标本馆的建设,利用馆藏木材标本,在开展科学研究、编著教材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 利用馆藏标本研发教学成果,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技术基础

木材学课程组教师十分注重利用馆藏的木材标本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成果为教学服务。

2.1 研制木材计算机辅助识别查询系统与网络识别系统

1996年由自治区教育厅下达的 “中国及东南亚商用木材1000种构造图象查询系统研究”项目,于1998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第一批印制的光盘很快被抢购一空,光盘主要销往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和美国;国内有500多个木材科研院所、林业院校、质检机构、木材加工企业与经贸单位应用本成果。中国木材标准化委员会于1999年专门举办一期全国性的计算机辅助识别木材研讨班推广这一成果。

2006年,木材学课程组教师又将该成果研制成“木材网络识别系统”,作为木材学精品课程网站一个很重要的栏目内容,现已在互联网上运行了两年多时间,供国内外同行分享这一成果。

2.2 编著出版木材识别专著、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利用馆藏标本,先后编著出版的专著有:《广西木材初步识别》,1959年森林工业出版社。《木材树种识别、材性与用途》,1991年(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中国及东南亚商用木材1000种构造图象查询系统》,1998年金海湾音像出版社。《金花茶》,1993年中国林业出版社。《木材材积表(第一、二版)》,1998~2000年广西科技出版社。《木材鉴定图谱》,2008年化学工业出版社。

利用馆藏木材标本出版的教材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木材学》,2006年中国林业出版社。《木材检验技术》,1998年中国标准出版社。《木材竹材识别与检验》,2000年中国林业出版社。《世界木材》,2004年广西大学。《WoodScience(双语教材)》,2005年广西大学。《木质材料学实验》,2004年广西大学。《木材检验理论与技术》,2007年广西大学。《木材树种简易识别》,1977年广西林业厅。《广西木材识别与利用》1975年广西林业厅。《广西木材手册》1975年广西农学院林学系。《广西珍贵树木》1978年广西农学院林学系。这些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在10多届本科生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了收到很好的效果。

2.3 制定木材产品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

利用馆藏木材标本参与制定了两项国家新标准。其中:国家标准GB/T20446-2006《木线条》,于2006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施。国家标准GSB 16-2141-2007《进口木材国家标准样照》,于2007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施。制定并了7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造船材》、《火柴材》、《铅笔材》、《秤杆材》、《木材干缩量》、《杉木、马尾松重量》、《广西木材用途分类》。为规范木材产品市场,促进木材产品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木材学精品课程建设增签内容。

2.4 研制教学软件

利用馆藏木材标本研制的教学软件有:《木材学CAI课件》,《木地板CAI课件》,《木材学》多媒体课件。其中《木材学》多媒体课件于2008年1月荣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这些课件已在林学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使用5届以上,也是木材学精品课程的亮点之一。

2.5 指导本科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木材学课程组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性科研训练实践。近五年来,学校进行了五批大学生创新学分科研训练实践立项项目,由木材学课程组教师指导的有22个项目。尤其2007年,木材学课程组两位教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小组获得2项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广西大学乃至广西高校仅30项。

参加创新性科研训练实践的本科生,有6名获得广西大学科技节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6名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名参加徐峰教授主编的专著《木材鉴定图谱》编写。2002级大学生创新性科研实践项目的成果“林学院木材标本馆管理系统”,现已经将其研制成“木材网络标本馆”,并且在互联网上运行了两年多时间,成为木材学精品课程网站一个很重要的栏目内容。江苏省张家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动物标本馆和木材标本馆,已经引进“广西大学林学院木材标本馆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对其标本馆进行数据化管理。

3 构建学科教学团队,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木材学课程组十分注意师资引进与素质培养工作。2004~2005年派罗建举教授到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3年推荐符韵林老师到北京林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获博士学位学成归来后,又于2007年派往东北林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从广西自治区木材总公司引进1名具有硕士学位而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充实木材学的实验实习力量。

经过多年的师资队伍建设,木材学课程组现有8名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的教师5人,高级实验师1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人;50至59岁2人,40至49岁5人,40岁以下1人。已经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年富力强、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木材学课程组的两位教授在国内同行享有很高的声誉。罗建举教授是国内著名的木材改性专家;而徐峰教授则是国内著名的木材解剖鉴定专家,被媒体称为广西木材鉴定行业的福尔摩斯。

4 精心设计课程网站,是展示精品课程特色的重要手段

课程网站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精品课程提供亮点的重要环节。木材学课程组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使木材学课程网站突显诸多的特色与亮点:

首先是界面简洁版块明显。理论教学版块设中文教学、双语教学和教学资源库栏目。实验教学版块设有木材网络标本馆、木材网络识别系统、网络实验室栏目。木材科技版块设有木建筑、木家具、木花纹、木化石与木文化栏目。

其次是内容丰富编排新颖。仅教学资源库便设计有珍稀树木图库、原木图库、实木标本图库、切片标本图库、木材缺陷图库;教学录像库、教学大纲库、教案库、教学课件库、习题库、参考资料库、专业词汇库;学生科技成果库、教师科研成果库、学科动态库、木材应用图库等近20个图库。所有图库的照片和资料,都是木材学课程组教师在几十年教学过程中积累而来的,材料相当珍贵。

再次是师生成果同台展示。“木材网络识别系统”是木材学课程组教师的科技成果《中国及东南亚商用木材1000种构造图象查询系统》研制而成的网络版识别系统。而“木材网络标本馆”则是2002级本科学生创新性实验成果“林学院木材标本馆信息管理系统”研制而成网络版标本馆信息管理系统。

5 结束语

《木材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精品课程的建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决不是靠凭空编造材料可以得到的。既要有相当好的物质基础,又要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基础不断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研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为精品课程建设服务。建设好课程教学网站的是表现精品课程特色和亮点的最重要手段。鼓励与指导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精品课程建设重要内容。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有一支力量雄厚、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徐峰,牟继平.充分发挥木材标本馆在木材学教学中的作用,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增刊:33~34.

[2] 牟继平,罗建举,梁宏温.木质材料学实验.独立设课的教学实践,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增刊:106~107.

[3] 徐峰,符韵林,罗建举.木材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木材学教学团队构建的实践体会,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增刊:147~148.

[4] 黄大安,李宁.浅谈高校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增刊:117~118.

[5] 符韵林,徐峰,罗建举等.发挥网络作用,增进木材学教学效率,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27)增刊:142~144.

上一篇: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及教材... 下一篇:“世界工厂”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