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时间:2022-09-15 11:26:08

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企业的物流模式,提出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对物流的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和定性地分析,从而选择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物流运作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已由节约原材料的“第一利润源泉”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利润源泉”,转向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的“第三利润源泉”。我国正处于物流产业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物流的运作模式既有以生产、制造为核心的企业自营物流模式,也有专业化物流公司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因此,我国企业在进行物流模式选择时,面临着是保持传统的自主经营还是外包、是全部外包还是部分外包的困惑。为了做出准确判断,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物流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从而确定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物流模式。

一、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

目前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主要有自营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和两者相结合的综合物流模式三种。

自营物流模式是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建立适合自身的物流体系,从原材料和产成品的生产、储运和包装等全部由企业自身来完成的一种物流模式。这种自营物流模式对企业的运作水平要求较高,要求企业对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地整合管理,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营物流的优势。一般说来大中型企业才具有这种实力。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企业主抓自己的核心业务,将核心业务以外的物流全部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这样,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扬长避短。这种运作模式对合作双方的协作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否则,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而且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企业也可采用部分物流自营、部分物流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综合物流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小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应用最为广泛且比较灵活。

上述三种物流模式各有所长,因此,企业在选择物流发展战略前,需要对各种物流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确定最佳的物流方案。

二、企业自营物流的投资效益分析

自营物流的投资效益分析是建立在企业确定自营物流拟投资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自营物流的经济效益评价,得出具有可比性的经济效益指标,作为与第三方物流进行比较的依据。

(一)物流设施、设备的投资问题

根据企业产品已经存在和即将拓展的销售市场的地域范围及这些市场的产品销售状况,系统规划区域所需要的设施布局和相应的规格要求。如配送中心和仓库的地点、数量、类型、档次,包括相应的配套设备的设置(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装备、设备、信息系统建设)等。然后再根据这些区域的社会资源状况,以及规划拟建的配送中心或仓库的应用价值,决定是否租用现有的社会资源。一般来说,单从投资角度看,租用社会现有资源比重新投资兴建设施更为合算,但要综合考虑拟建设施更宽范围的使用价值和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决定拟投资建设的设施。用同样的方法决定拟投资购置的运输工具及其相应的配套装备。

(二)物流设施、设备的投资成本核算

对物流设施、设备的投资成本进行核算,目的是对多个物流可选方案进行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然后通过分析比较,确定最佳的自营物流方案。该方案着重涉及两个关键的成本指标,即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包括企业自建物流的基建投资及车辆、仓库、办公用房等固定资产所占的费用。可变成本包括企业自建物流的营运过程中人员薪金,如工资、津贴、奖金等;营运消耗,如燃油、材料消耗、物流设备折旧与维修等;物流过程中的外付费用,如港口费、养路费等;还包括事故损失、管理费开支及其他临时性物流费用支出。

(三)物流投资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经济效益评价的最终结果是以指标的优劣反映出来的,这些指标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货币单位计算的价值型指标,如净现值、净年值等;另一类是反映资金利用率型指标,如投资收益率、内部收益率、净现值指数等。这两类指标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投资方案的经济性,在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时,应尽量同时选用。在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是最常用的评价指标。

1.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是考察方案寿命周期内每年发生的现金流量的考核指标,它表示按一定的折现率将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现到同一时点(通常是期初)的现值累加值。其计算公式为:

三、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的经济效益评价

企业的物流可选择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本文重点探讨全部外包下的经济效益,即全部物流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企业可获取的经济效益。由于物流的复杂性,很难用单一的指标进行评价,必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视点的分析评价。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对第三方物流的可行性一般从经济性、技术性和社会性三个指标予以考察。

(一)经济性指标

经济性指标可从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进行设定,其目的是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后的经济效益,具体可表述为:

1.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的费用支出C,它包括企业全部物流外包与第三方物流达成的交易价格以及对第三方物流进行管理所产生的全部支出。如管理人员的薪酬、与第三方物流协调的费用、企业内部物流协调费用等。

2.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后的直接经济收益Bt1、节约时间的经济效益t2、物流运作能力提升产生的经济效益Bt3。

则采用第三方物流的直接经济收益计算公式为:B=(Bt1+Bt2+Bt3)-C。

经济性指标是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与自营物流进行比较的直接指标,这里除了考虑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所能获得的显性的、可以直接计算的经济收益外,同时需要考虑节约时间和提升物流运作能力后给企业带来的隐性的经济收益。这些经济收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加以解决。

(二)技术性指标

技术性指标主要从技术上衡量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后的表现程度。具体可从快速性、便利性、直达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进行考虑:

快速性是衡量企业实施第三方物流后物流运作的迅速程度;便利性是实施第三方物流给企业带来的方便程度;直达性是货物从起点出发,无需办理中转而直接抵达目的地的特性,包括单一物流方式的单运直达和多种物流方式的联运直达;安全性是物流过程中不发生意外正常运达目的地的特征;舒适性是衡量企业接受第三方物流服务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舒适程度,主要取决于运输设备、运行时间及服务水平。

(三)社会性指标

社会性指标一般从社会节约性、社会贡献性和社会提升性三个方面来考虑。该指标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衡量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在强调绿色物流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物流企业进行社会性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社会节约性是衡量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影响的程度;社会贡献性是衡量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社会提升性是衡量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对整个物流行业服务水平提升影响的程度。

四、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决定

通过上述两部分内容的评价,得到具有可比性的直接经济效益指标,两者对比可很直观地看出其经济效益的优劣,它是决定选择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的最重要的依据。当然,企业选择物流模式也不能绝对看重经济指标,在某些情况下,技术性指标和社会性指标也会成为影响企业决策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最好是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如设施、设备、资金等),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如物流是否构成核心竞争力、客户对服务的要求、物流管理能力等)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慎重选择物流模式。

企业在选择物流模式时可遵循的决策程序如下图。

五、物流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决策的实例

座落在苏北沿海地区的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于1994年上市,现已具备年产13万辆轿车的生产能力。未来几年,公司将通过低成本扩张,新建一个年产30万辆大型乘用车的生产基地,将公司打造成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综合性乘用车制造企业。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的高速发展,势必要求有与其相配套的物流服务。

对于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来说,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将物流全部外包悦达物流有限公司(该公司组建于2002年,注册资本金600万元人民币,主营业务是汽车零部件的库存、运输及整车运输),另一种是由本汽车制造公司自已经营。这两个方案每年均需要投资,每年均可获得收益,不妨取3年为计算期,可以认为它们的建设周期为3年,同时运行期也为3年。它们的投资均为银行贷款,年利率为6%。从该公司的实际经营角度出发,采用成本效益对比分析,得到适合企业运行的最佳方案,见下表: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与本公司自营相比,投资少受益高,说明实施外包方案在经济上是有利可行的。实践也证明,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从2003年起采用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为公司解决了以下问题:减少车辆空载和油耗,降低物流成本;集中财力,强化汽车制造主业;集中人力,扩大公司销售业务;缩短货运时间,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六、结语

对综合企业选择物流模式的各种影响因素,采用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可使定性问题定量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更有利于企业的决策和战略制定。采用经济效益评价方法,不但可以对企业是否选择外购物流进行评判,还可以对两家甚至多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选择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另外,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多家企业的物流业务于一身,具有规模效益,专业化效益和更强的系统协调能力,能够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优化程度,节约社会资源。因此,企业选择物流模式时,在经济效益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第三方物流的模式。

上一篇:浅谈中国电信企业“会计委派制”与“内部控制... 下一篇:基于新经济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