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如诗如画

时间:2022-09-15 10:23:24

让语文课堂如诗如画

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艺术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因为它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赋予人美的享受。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是儿童灵魂的唤醒,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与思想升华的最佳方式,也是长期以来教师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然而,现阶段不少语文教学枯燥乏味,无血肉、无情感、无想象、无探究空间,亦无深度的体验。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达到美好的教学境界呢?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感悟粗浅谈谈。

1、创设情境

教学中教师以含蓄、感性的诗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恰当运用图画、幻灯、录像、计算机辅之以音乐等,都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形象美,获得多种审美愉悦。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揭题后我先让学生展开想象谈谈从这三个词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接着学生畅谈,然后教师补充: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出示骆驼队黑白画面,遥远的《送别》音乐响起)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幅画面成为作者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缓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时,哪些往事会重临于心头呢?这样,在短短的课题联想后,优美而略带感伤的音乐轻轻响起,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黑白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师的三言两语和这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转瞬间就将孩子们从眼下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

2、引导想象

语文课不能没有想象,想象是打开心灵的窗户,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飞得更远,看到更精彩的世界。特级教师闫学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到“伯牙善鼓琴”时,基于语言文字的想象使教学展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绚丽画面。教师是这样引导想象的:文章开篇便说“伯牙善鼓琴”,既然“善鼓琴”,他的琴声除了表现高山流水,泰山峨峨,江河洋洋,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请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的学生说还会表现杨柳依依的景象,有的说还会表现白雪皑皑的景象,有的说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出现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面,这些画面是从文字引发,是在脑海中描画的,它填补了文中的“空白”,丰富了学生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想象,孩子们充分理解了“伯牙善鼓琴”,从而也为“知音难觅”作了相应的注解。

3、指导朗谈

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教师应重视让学生多品读,多揣摩。让朗读充满课堂,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飞扬思绪,张扬个性,感受诗样的情怀。

首先教师应善于创设良好的读境。以情激情,以境激情,避免学生机械朗读。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卡罗纳》中“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朗读的: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放学了,母亲早已等在门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卡罗纳除了想起这些,他还会想起往日的哪些情景呢?学生有的说,下雨了,母亲冒雨给他送伞,生病了,母亲细心地照顾他;有的说,伤心时,母亲总是安慰他,快乐时,母亲与他分享快乐等等。接着引读课文,(师)多么幸福的时光啊,那时候——(生接);多么美好的回忆啊,那时候——(生接),可是现在呢?放学了,母亲再也不会来接他了,要考试了,再也听不到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了。从此以后卡罗纳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见母亲亲切的话语了,这怎能不使他无比悲痛呢?请再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引导,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之弦被拨动了,充分感受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心情,进入了良好的读境。同时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引起了情感的共鸣。

其次,教师应注意朗读评价。教师的朗读评价具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评价学生朗读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单纯朗读技巧上的评价,如果教师只片面关注某个字音的重读或在声音的强弱变化上做文章那么就不能表达出自己对文本关切和喜爱的感受,而是拿腔拿调,呆板模仿。我认为对待学生的朗读应该是感性而不是理性地去分析评价,比如学生读《荷花》中的优美语句读得很有感情时,可以这样评价“读得真美啊,连蝴蝶也舍不得飞走了”。“读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荷花急着向人们展示艳丽芬芳迫不及待冒出来的样子了”,这样学生既领悟了朗读的方法又不破坏读的意境。

再次教师应该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比如《再见了,亲人》学生读最后三段时,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针对同学的朗读情况,我做出了适当的评价:有的同学一句比一句读得大声,我评价道:“列车越去越远,你一定是担心朝鲜的亲人听不见吧。”有的同学越读越小声,我评价道“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小声呢?一定是不忍与朝鲜的亲人告别,所以在心中默默地倾诉吧。”

4、点染文题

课题是文眼,有的课题字字如泣如诉,有的课题引人深思,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巧妙地点染文题,能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点题可以在开头与结尾处也可以在中间部分。《生命生命》教学一开始可让学生说说读了题目你想问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相应在题目边上打上“?”在学完课文,当同学们对生命有了不同的感悟后再擦去“?”。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化成标点,给课题加上标点。最后引导学生读题,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热爱生命,读课题(生读),生命是短暂的,要珍惜生命——(生读题),生命可以创造无限价值,要好好使用生命。——(生读题)课文留给了我们对生命无尽的思考,同学们,带着深深的思考,再读——(生读题)。这样开头由题质疑入手,结尾回归课题,形成了一段完整的回环。同时通过反复读题,升华了学生情感,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5补充材料

适当补充材料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能使内容更丰富,更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文章的思想。如教学《生命生命》时,教到“我可以好好地使用也可以白白地糟踏”这句时我说其实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弃自己生命的人,然后出示一段杏林子的病史资料,并告诉大家连杏林子的好友三毛也曾祈祷让杏林子早一天死去,因为杏林子多活一秒都是受罪。可是,杏林子有没有放弃生命呢?(再出杏林子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强烈的对比下,学生被杏林子顽强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6、情趣解词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讲究方法,富有情趣,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理解词语应避免单纯机械地以词解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猜字义,引导体验等方法。如在理解《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量”一词时,可以让学生猜测,假如圆明园的价值让你用物或钱来估算的话,可能会是多少(学生随意估价)。师反问:“难道只有这些吗?”(生迟疑)师肯定地说:“不!远远不止这些!它的价值永远无法估算。

7、美化板书

板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炼的艺术,有人曾比喻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也是每堂课的眼睛。如果板书能达到简洁凝炼,新颖别致的艺术高度,就能让人一目了然,赏心悦目,引起情感共鸣,起到画龙点眼的效果。教师应该根据每篇课文的精髓精心设计板书,力求使它成为一幅完整、充满生气、富于感染力的作品。

上一篇:记叙文写作程序简析 下一篇:语文课上的朗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