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语文课堂 提高学生素质

时间:2022-09-11 08:06:23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 提高学生素质

课堂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和基本技能,极大部分都是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的。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益,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优化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互动探索的主体。师生的双边活动也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才能顺利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求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三者并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即知识教学是能力,智力发展是基础,而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提高知识教学的质量。重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会产生一定的能动作用,使学生产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情绪,这是课堂教学得主旋律,也是制约课堂教学能否优化的首要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教与学的最佳配合,这就要解决更新教学观念的问题。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而在科学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桶不断更新的水”,只有不断了解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动向,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成果,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使自己所教的学科常教常新,保证旺盛的生机,也可使学生不断学到新的东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适应知识发展的形式。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讲的如何,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师积极调动、调节和引导的结果。教师的任务是引导,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把知识学懂,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和愿学。怎样做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呢?

一、教师的文化及语言修养

教师要想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语言修养。

首先,要精通专业知识,掌握理论体系及相应的技能技巧。做到熟悉语文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社会作用等。在此基础上,追求讲授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思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教师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力求开拓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对象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语文教师要使用简洁生动的教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说话能力的高低,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简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丰富学生的想像,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美得享受。

教师是凭借语言来传递信息进行教学活动的,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应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启发性、生动性和鼓励性等方面的修养,提高语言的功效。语文教师的修养是多方面的,诸如思想修养、文化修养、语言修养等,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问题。

(一)口头语言修养

一般来说,在现代社会里,语言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口语水平。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在社交场合,发表见解、讨论问题,需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而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口语能力则成为最基本的职业技能之一。教师口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语文教师的口语水平则相应要求更高一些,因为他们所担负的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般说,从事教学工作应具备:基础口语能力、教学口语能力、教育口语能力等,通称为教师的言语能力。

(二)书面语言修养

语文教师天天和语言文字打交道,除了口授之外,还有板书、批改作业、作文。因此,语文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口语能力,其书面语言也应堪称学生的表率。加强书面语言修养的另一方面,就是勤于动笔,如叶圣陶说的“教师下水”,给学生出题作文,教师不妨动笔试试,如能写出比学生高一筹的文章来,对指导学生作文也十分有益。“教师下水”,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较高的水准:行文要规范,或叙述,或说明,或议论,或抒情。一招一式都要成为学生的风范。达到这个水准,要求教师的语言文字有一个较深的功底,否则指导学生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态势语言修养

态势语言是一种非语言因素,指的是说话时起辅助作用的动作、表情等。这一方面的修养对语文教师来说也很重要。有人把语文教师说成是“半个艺术家”。无论怎么说,都说明语文教师除了能说会写以外,还要善于在适当的时候兼以必要的动作,使学生增强实感。一个眼神为你的口述下了一个注脚;一个手势使你的话语声情并茂。态势语给语文教学增强了形象、亲切感,缩短了教师的讲述与学生理解的心理距离。

综上所述,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态势语言是语文教师语言修养的三个重要方面,它们既可独立表现,又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口语教学,少不了板书,少不了态势。三者完美的结合,就能把学生带入富有情境的天地,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彼此复杂地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现代教学论要求师生的交往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马和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的强调“教无定法”而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和“标准理论”的研究,在冲破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模式之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教学的艺术形式附丽于教学的科学性的,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才能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现依靠普通教师教好普通学生的愿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要使教学过程得到整体的系统的改进,光靠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不够的,还必须依据有效的组织教学过程的一整套教学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灵活地选择最优的教学方式,结构和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益。

(一)及时调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可控制的过程。优化教学过程不仅要要有吸收信息、输出信息,还应有反馈信息和评价信息。也就是说,根据学生学习活动中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及时矫正调控。强化正反馈信息,消除负反馈信息,这就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充分发挥教师的应变能力,随时加以调整,及时调节教学方式,寻求体现素质教育思想,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的科学教学方式,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以保证素质教育质量,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优化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媒体和方法等要素之间存在的特定关系,教学结构设计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征对教学中师生的活动过程、形式涉及的教学媒体和方法多种要素形成特定的教学结构模式。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受教育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征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又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生动的、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全体,至于课堂教学中的其他因素,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环境及教师对学生的认识等等,都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形成的主体的整体结构。

三、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方;对学习感到很轻松或很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给能力强者开点“小灶”,增加课业,对困难者给予特殊帮助或补课。

⒉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现行的班级上课注重面向全体,往往搞大家齐步走而难于照顾到学生的特点,使许多学生的才能发展受到局限。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国际上各个领域的竞争加强,都要求学校教学注意从小培养有特殊才能的人。故现代教学要重视探索和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或制度,以保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有关的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要我们的教学能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重视优化课堂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入手,并注意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能逐步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上一篇:论美术活动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