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研究

时间:2022-09-15 10:01:13

临床血液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确保临床血液标本检验前的质量。

方法:分析血液标本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血液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对策。

结果:总结出临床血液标本检验前质量影响的主要因素。

结论:只有规范化采血流程、血液标本的保存及运送环节,再加上医生、患者及护士的共同配合,才能有效确保血液标本的质量。

关键词:血液标本检验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46-02

临床检验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诊治结果。而血液标本检验是临床检验项目中最基本的检验项之一,必须严格确保血液标本的质量。因此,为了保证血液标本达到检验的质量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制定一套完整、规范的静脉采血质量控制体系。笔者根据本院的检验质量控制现状,探讨一下相关的体会,现报告如下。

1血液标本采集中的主要问题

1.1稀释问题。血液标本稀释是指由于患者在采集血液标本前进行了输液、饮水等而使标本中的血细胞比例超出了基础状态下的指标,直接影响了检验结果,比如:肝功能、血气分析以及血糖等。

1.2溶血问题。溶血一般是由于血液标本在采集、运送以及保存等过程中出现了红细胞的破裂,从而造成大量细胞内物质流入血浆、血清中。溶血问题会对血电解质、尿素氮以及转氨酶等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1.3凝固问题。凝固是由于抗凝标本离体之后,在自身血凝因子的作用下而形成血液凝集的临床表现。产生血液标本凝固的外在原因主要是:采血时间较长,患者的静脉充盈不理想;血液标本分装后才摇匀,从而可能在注射器内形成凝固;未能与抗凝物质形成充分的接触等。

2加强血液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对策

2.1详细告之患者检验前的注意要点。大部分的血液检验都要求患者在采血前禁食8小时至12小时,这是因为患者饮食所摄入的脂肪会形成脂血,会对检验结果形成干扰。但若患者超过16小时未饮食,则会降低血清白蛋白以及葡萄糖含量,而血清胆红素却升高。所以,医务人员应该告诉患者最好在早晨空腹12小时左右采血为宜。血液标本采集时间也很重要,尤其是女性激素水平检测项目。医务人员应嘱咐患者最好在每个月的同一时间段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这样可以较好地避免由于时间段不同而导致的检验结果波动。

此外,患者应在安静或者正常状态下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若进行了运动,也会对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患者运动后,可使血糖升高,也会影响与肌肉相关的肌酸激酶等体征指标。

2.2正确区分标本类别。在临床上,根据检验目的的不同,血液标本可以分成不成的种类,主要涉及到:生化标本、血常规标本、免疫标本、血清及血浆标本等。不同类别的血液标本,所对应的采血试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医务人员在为患者采集血液标本时,一定要看清检验单上的检验目的及项目,防止出现漏抽、重抽以及错抽等现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增加患者痛苦,而且也会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成本。

2.3明确抽取的血液标本量。通常来说,一个成人每亳升血液中可以分离出的血清量在0.45ml至0.5ml的范围,如果是一些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那么其血液标本在离心后,血清量就会降低。所以医务人员在为这些患者采集血液标本时,可以适当多抽吸一些血液。此外,在具体的采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集试管的不同,如:凝血功能以及备血应该选择凝血管,是2ml定标的,上不应大于2ml,下不应小于1.8ml。

2.4正确选择采血部位。医务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将手臂或者其他采血部位充分暴露出现,察看患者的静脉分布情况,一般选择肘静脉等能方便抽取血液的静脉作为采血部位。首先在采血点上方6cm左右的地方系上止血带,力度适中。其次,嘱咐患者握拳从而可使静脉充盈,需要注意的是在采血前不应该对采血点进行拍打,防止出现溶血现象。对于婴幼儿而言,可以选择颈静脉作为采血点,穿刺点可选择下颌角和锁骨上缘中点连线的1/3处为宜。

2.5规范采血的程序。首先用碘伏液由内往外对患者的采血部位进行消毒处理,直径范围为5cm左右。要将采血针和持针器连接好,并旋紧。其次,医务人员用左手固定皮肤,右手可持针头斜面向上进针,针头与皮肤成20度角为宜。再用左手将试管接上,可适度倾斜采血管侧的针头,达到采血标本血量时,可取出采血管。需要强调的是:若采集多管,医务人员一定要动作迅速,采集时间越短越短越好。采血程序完成后,红色管除外,其他管应立即颠倒摇匀。

2.6规范血液标本的存放与运送。标本冷藏可抑制细胞代谢,稳定某些温度依赖性成分,但采血后若立即放入冰箱或低温环境中,温度骤降会引发溶血现象。全血液标本一般不能冷藏。此外,血液标本应在采集后立即送入相关科室进行检验,尽可能缩短运送时间,就可以降低一些问题的发生机率,如:溶血、凝血以及血液污染等。此外,临床上要求血液标本在采集后尽快进行检验,因为血液中的某些参数随着血液存放的时间延长,这些参数会逐渐增高或者减少,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3总结

临床血液标本在检验前的质量会受到多环节的影响,要确保血液标本的质量,从而获取准确的检验结果,必须从患者、医务人员等各个方面进行质量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尽可能减少问题的发生。总之,医务人员必须明确非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尽可能避免一些对检验结果影响的潜在因素发生,严格做到标准化操作,这样才能提供可靠而准确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于新华,马玉翠,任凤英.临床采血标本质量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10,21(6):55-56

[2]容桂荣,张萍萍,赵立民,等.血液标本采集与运送的质量控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45-647

上一篇:《急救护理学》教学中学生急救意识及知识普及... 下一篇:看得见的生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