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科书要素系统构成及其教学功能探究

时间:2022-09-15 09:00:54

大学教科书要素系统构成及其教学功能探究

[摘 要] 针对我国高校教材量多质低、教学功能欠缺、编制研究不被重视的现象,以四十多种不同版本的旅游地理类教材为样本,从课文、图像、作业三大要素方面对我国高校教材的要素系统构成现状进行比较研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及课程与教学论,分析高校教材教学功能缺失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绘出教材教学功能影响因子系统示意图,并就如何增强大学教科书的教学功能提出对策。

[关键词] 高校教材 要素系统 教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2) 06-0034-04

[Abstract] As regards to the low quality, lack of teaching function and weak research on editing of Chinese high education textbooks, based on the survey on more than 40 textbooks about tourism geography, this paper compared and generali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by text system, figure system and assignment system. Applying the theories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systematology, it analyzed the problem of the textbook’s lack of teaching function and its reasons, and made a structure figure of the instructional function system of textbooks. At last, it focused on the goal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function, and brought forth some ideas.

[Key words] Textbook of the high education Basic format system Instructional function

1 问题的提出

教科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核心教学材料,即狭义的教材。按照教科书的呈现形式,其内容可分为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三个要素子系统[1],它们相互配合,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直接影响教材的质量和功能,也间接影响整个教育教学巨系统的运行效果[2]。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材层出不穷,呈现繁荣景象,但水平良莠不齐。综观目前我国教育类学术期刊,将“教材”纳入刊名的仅有以基础教育研究为主的《课程·教材·教法》和《中小学课程教材与教学》两种;众多以“教育”或“教学”命名的刊物,普遍缺乏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载体——教材建设的关注,设有教材研究专栏的可谓凤毛麟角。根据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的检索结果,高校教材在全部教材编制和编写研究中所占比例分别仅为1.04%和2.89%。另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对教材的选用“不感兴趣”,不读教材、教材多用来勾画重点以应付课程考试的现象普遍,大学教材的保存率仅43%[3]。教育部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适应不同类型高等学校需要和不同教学对象需要,编写推介一大批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体系”的发展目标。加强高校教材编制的理论研究,使之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相适应,迫在眉睫。

本文以旅游地理类教材为例,分析我国高校教材要素构成的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并侧重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就增强教材教学功能提出改进高校教材编制的思路。

2 从旅游地理类教材看高校教材要素系统的构成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地理类教材有三大类:《旅游地理学》、《中国旅游地理》和《世界旅游地理》(客源国概况)。笔者对出自十多家出版社的四十多种不同版本[4-25]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编写者多为高校教师;出版社主要从属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行业部门;读者对象分别针对大学本科、高职高专等不同教育层次及地理科学、旅游管理两大专业;出版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出版次数1—4版不等。这些教材的要素系统构成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课文、图像和作业三大系统构成比例不一,都以课文系统为核心,图像和作业系统相对薄弱甚至缺失。第二,课文系统的内部构成不一致,有的仅有正文,有的概要、学习目标、关键性术语、章首案例、文中案例、推荐阅读书目等,一应俱全。第三,图像系统所占比例普遍偏小,图幅类型构成不一,多以体现原理、过程的示意图为主,体现了一定的专业特色。第四,作业系统以思考题最为常见,题型较单一,近年开放拓展型问题日益增多。

总之,不同版本教材的要素系统构成不统一,理论性、应用性、趣味性、可读性差别明显。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高校教材多样化的编制理念、宽松的出版环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材要素构成混乱、管理多头化和无序化[26]。反映在教材质量上,以教学功能欠缺最为突出。

3 高校教材教学功能欠缺问题分析

现代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资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27]。教材既为一定的课程目标服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连接学科内容和学生认知活动的中介[28]。因此,教学功能应为教材的核心功能。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材教学功能欠缺的问题却十分突出。

3.1 教材编制计划不严谨,构成体系不健全

我国高等教育的教材编制工作落后于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其研究和管理长期局限于学者个人的专业领域,既缺乏激励机制,又缺乏监督及协调机制。“九五”以来虽然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但仍然存在教材与课程联系松散、类型结构失衡的问题。比如,从学历层次结构看,以本科教材居多,大专、中专教材偏少,新设课程及硕士以上层次的教材欠缺。从教材性质看,理论性教材较多,实践指导类教材缺乏。因而出现一方面教材众多,一方面师生仍然难以选到合适教材的局面。

3.2 教材编制形式不完善,缺乏与教学的呼应

高校教材多源于教师的授课讲义,体现了执教者个人的学术修养与教育观念,这种以科研成果与教学积累为基础编写高校教材的历史,决定了它从一开始就具有独创性、多样性以及与学术专著的融合性特征。但教材的基本特性是教学性[29],需要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理论研究的介入,要求在内容、形式、结构上与教学活动相互衔接呼应。但受传统教材观、学术专著式编写模式的影响,一些教材仅为“知识的仓库”,单纯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化、逻辑性,忽视形式的科学性、艺术性及对读者的适用性,教学功能不强。

3.3 教材定位不科学,专业特色不鲜明

现代高校教材体系一般依学科领域划分为若干类别,本应各自突出专业领域的特殊视角和理论方法,但为了追求发行量和经济效益,现行教材普遍存在片面追求通用性、普适性、贪大求全、专业界限模糊等问题。如旅游地理类教材普遍缺少有关地理成因、空间格局、区域特征、环境影响及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只见旅游,不见地理”。

4 增强高校教材教学功能的主要思路

高校教材教学功能不强的根源在于教材编制的相关主体对教材的认识缺乏系统性,教材观混乱,从而导致理论研究薄弱、管理乏力。因此,需从观念、技术、制度等路径加以改进。

4.1 系统认识教材编制的意义,明确教材定位

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系统表现形态[30],系统性是其基本属性,它决定着教材的科学性、教育性、发展性、工具性等其他属性及功能的发挥。因此,教材编制是一系列系统化的过程,既包括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整理、表达,也包括对教学形式、教学程序的系统化设计、引导和启动。从编制主体看,教材质量涉及编著者(教育理念与学术水平)、使用者(师生的接受水平)、出版者(出版发行的技术水平)、协调者(教育部门的管理协调水平)等诸多主体因素。从纵向作用看,教材编制上承课程思想,是课程思想的物化表现;下接教法设计,对教法的策略、技能、技术和手段具有限定作用[31]。从横向联系看,教材编制是一门综合专业学科发展、心理学发展及信息工程的特别学问[32]。

因此,教材编制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水平、管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必须全面认识教材的价值和功能,明确其定位,才能根据其课程地位、学科特性、教学特点确定教材的知识逻辑和心理逻辑,兼顾认知、审美等不同需求[33],增强教材的教学性和艺术性,从根本上推进教材编制的进步。

4.2 围绕教与学两个方面,强化教材的教学功能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34]。教材的基本功能离不开“引导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两大方面,由此形成教材教学功能的影响因子系统(见图1)。

教材的教学功能,一方面依靠专业学科发展提供知识支撑,另一方面依靠教材编制质量来实现。教材教学功能之“引导教师的教”,主要通过在教材中体现课程总体目标、推动教学改革来实现;教材教学功能之“促进学生的学”,主要通过精选教材内容系统、优化形式系统来完成。教材编制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方法和教材形式系统具有启迪创新作用。教学实践和教研成果可为教材编制提供新的思路,促进编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在发展演进中形成良性循环。

4.3 树立多元式开放式教材观,构建适应不同需求的形式要素系统

教材观是对教材内容、结构、功能及教学属性的基本看法与主张[35]。目前存在7种典型的教材观:将教材奉若圣经的圣经式教材观,倡导教材的心理经验和逻辑经验统一的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材观,强调获得有效学习经验的泰勒的科学取向教材观,重视学科结构的布鲁纳、施瓦布、奥苏贝尔的结构主义教材观,重视范例作用的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的范例式教材观,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人本取向教材观以及强调知识的生成性、情境性和建构性的波斯纳的建构主义教材观[36]。它们在现行高校教材编制中均发挥着作用,但因学科性质、课程类型、教学对象的差异,对应的教材形式要素系统有所不同(见表1)。

教材要素系统的呈现形式受到不同教材观、教学观的影响和制约。其中,范例式、人本取向、建构主义的教材观,因为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与现代人才培养方向有较高的契合度,所以具有较广的适用性。应树立多元式教材观,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专业确定教材定位。以教材的多元性和可选择性为教师的教学设计留下更多的弹性空间,从而促进教学创新。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大学教育定位的变化,教材正逐渐由信息载体、教学工具向学习平台、互动媒介、拓展基地等新的角色转变。因此,还应树立开放式教材观,针对教科书的局限性,突破其形式要素的“老三样”,如建立课外拓展引导系统,辅助学生课外阅读,激励他们自主探索,以适应社会需求和时展。

4.4 建立完善教材反馈更新及评价管理机制

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开放性等特征[37],教材必须随着时间变化、更新。客观存在的教材编制滞后于教学实践的特性,更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教材使用过程中的跟踪调研,不断搜集反馈意见,建立教材更新机制,保持知识的鲜活性与实用性。

同时,应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激励高校教师投身教材编制研究。鼓励教师在致力于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将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学范畴,并从行业实践中汲取新养分以充实教材,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法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教研。

还应加强高校教材编制的学术研究,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在高校学术期刊中增设高校教材研究板块,在学生、教师、学校教务部门、专业学会、出版机构等相关主体之间建立对话、反馈、协作的机制和交流平台。加强对教材编制中的教师培训。

5 结 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大类招生背景下的选课制使跨专业选课、跨年级选课成为必然。由于学生专业背景、已修课程的不同以及个人所选课程构成的差异,同一课程的教学将面对不同学习基础和发展方向的学生,传统的同一课程同一教学班级使用同一教材的模式将被打破,教材编制的专业性还将遇到“普适性”原则和多样化需求的挑战,有待进一步探究。

注 释

[1]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3-15

[2][28][29]周宜君.试论中学地理教材作业系统的教学功能[M]//认识地理过程,关注人类家园.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7

[3]于秀玲,闫坷柱.关于高校教材编写存在问题的新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5):59-61

[4]刘振礼,王兵.新编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5]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周凤杰,周宜君.中国旅游地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郜保安.中国旅游地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年

[8]黄远水,朱桂凤.中国旅游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罗兹柏,杨国胜.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10]万剑敏.中国旅游地理[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

[11]庞规荃.中国旅游地理(第4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1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3]冯学钢,黄成林.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5]吴宜进.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6]陶犁.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7]张林.旅游地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8]韩杰.旅游地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9]郑朝贵.旅游地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20]吴国清.旅游地理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1]陈家刚.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2]尹德涛.世界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3]张金霞.客源地概况(第2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4]王兴斌.中国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第2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5]孙克勤.世界旅游地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26]赵庆年.高校定位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1-4

[27]母小勇,谢安邦,阎光才.论构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创新课程体系之理论[J].教育研究,1999(11):15-20

[30]刘振天,杨雅文.重建教学与人类知识史的结合:创新目标下的高校教科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76-80

[31]曹国新.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9,23(1):67-73

[32]曾天山.论教材的心理化[J].西北师大学报,1995,32(2):62-68

[33]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4][美] R. M. 加涅,L. J. 布里格斯,W. W. 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35]陈柏华,高凌飚.教材观研究:类型、特点及前瞻[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6):63-69

[36]杨载田,董明辉.论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材的改革创新[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4):79-81

[37]季诚钧.现代知识观下的高校教材编写[J].中国大学教学,2003(6):45

(收稿日期:2012-04-06)

上一篇:从开卷数据解读Maya图书市场 下一篇:引航员如何正确处理与船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