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处理矛盾 实现高效阅读

时间:2022-09-15 05:25:20

辩证处理矛盾 实现高效阅读

【摘 要】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同程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症结在于重结论而轻过程,没有妥善处理好事关阅读教学的根本性矛盾。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辩证处理阅读教学矛盾,从而实现高效阅读,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矛盾分析;解决策略

【作者简介】朱于新(1970- ),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温岭市首届优秀青年人才,温岭市名师,台州市名师。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李维鼎教授曾经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低效问题,根子还在于没有很好地解决目标和手段、“文”与“言”、 整体与局部、求实与创新等四大方面的矛盾,尤其是在年轻教师的教学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即使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因此,很有必要重新探讨阅读教学的基本问题,澄清是非,深化认识。这样,实现高效阅读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成为可能。

一、目标和手段的一致

想要优化阅读教学效果,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前提。因此,是否能够科学地表述阅读教学目标就成为检验语文教师教学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定量,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两个就可以了。核心的目标完成了,其他目标也会在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明晰、集中、有的放矢,要符合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而要达成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同样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接受能力,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以课本为支点,化大为小,扎实推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当然,我们把“教学目标”理解为“教”与“学“的目标也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所描述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课堂教学目标所用的行为动词应该可以测量、评价;课堂目标的表述应该体现过程与方法;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应该描述行为的程度;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必须具体明确,有利于操作,这样教学效果也会好。例如笔者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第二课时,最初把教学目标设置为:1.让学生尝试改编小说内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深刻体会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探讨,深入感悟人性之美。如果前者指向的是“体会文章的结构特色”,后者指向的则是“感悟文中体现的情感”,那就显得含混不清了,需要把目标2修改为: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底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从而感悟人性之美。

目前在实施新课改新教材中有一个令教师把握不住的问题:一节课能否照顾到方方面面?评课标准是否必须是全面的?其实,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全部,由不同的学科组成,课只是学科教学的一个单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一定是同质课叠加的结果,可能更多的是异质课组合的结果。学校开设分科课程就已经从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成长元素。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建立在学校全部学习生活的基础上,而不是某一门学科或一节课上。具体的一门学科或一节课只是全部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不应该也不可能都是周全的。“三维一体”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但不能简单等同于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大多数阅读教学课的目标还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这些是短周期目标,在教学结束时可以检查其达成度;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长周期目标,需要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所以要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与关注”,但“实现”一定是一段时间体验、积累的结果,而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不一样的。筛选整合信息等阅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主要靠教师的传授与练习,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经验知识的习得,体验、感悟、内化是主要的习得方式。

有了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论语选读”中的《仁者爱人》一课,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1.理解并掌握孔子的“仁爱观”;2.学习并使用分析比较的阅读方法;3.初步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正确价值观。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孔子的“仁爱观”;教学难点是:分析比较孔子的“仁爱观”与墨子兼爱观的异同。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指向,一经确定,就必须成为一堂课的指针和精髓,而不是出于一般应付的虚设。因此,围绕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教师必须动用一切教学手段全力为之。常用的阅读教学手段有:对于故事性较强并有鲜明人物的文本,可以尝试角色表演;对于文质俱佳的美文,提倡品读和美读;对于含义深刻、表达曲折的文本,不妨圈点评注或者合作探究……当然,最常用的还是互动对话,但是不能打着“对话”的旗帜实施平铺直叙的串讲。总之,教学内容的科学确定,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教学设计的别具匠心,教学策略的最优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功地实现教学目标。凡是与教学目标关系密切的多做,多花时间,反之,则尽量简化甚至忽略,以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文”与“言”的交融

高中阅读教学的内容可分为文章内容思想性的教学和揣摩品味字词句的语言教学,即“文”和“言”两部分。既然“文以载道”,那么“意”从“言”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注重“言”的教学正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外在形式,而注重“文”的教育也正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文”与“言”的水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才是阅读教学的正道。遗憾的是,许多阅读课往往本末倒置,过分强调突出思想内容、思想文化而异化为道德伦理课、思想政治课、文化历史课……殊不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文化的有效载体。阅读教学应该以品味语言为抓手,因“言”而得“文”,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切不可将《安妮日记》上成反战教育课,《神的一滴》上成环境保护课,《像山那样思考》上成动物保护课,《我与地坛》上成孝敬母亲的品德教育课,《我有一个梦想》上成消除种族歧视的思想教育课……同样,也不可使语文课变味成“泛语文课”,比如:教学《项链》时,让学生大谈特谈“玛蒂尔德假如没有丢掉项链她的人生会怎样”;教学《祝福》时,让学生充分想象“祥林嫂假如生活在今天,她的生活会怎样”;教学《边城》时,让学生认真思考“假如傩送没有离家出走,小翠的结局会怎样”;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让学生积极设想“假如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了会怎样”;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让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这样的教学都集中于文本内容和精神的层面,却始终徘徊于文本语言之外,容易使学生离开对课文字词句的揣摩,出现脱离语境架空分析的倾向。语文教学必须有语言意识。例如教学《安妮日记》时,宜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来表达德国法西斯暴行这个话题的;教学简明易懂的《我的四季》时,宜引导学生品味若干段语言文字,重点理解作者如何巧妙地把人生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四个阶段类比为自然界中的四个季节,深入浅出地阐发人生感悟和人生哲理的;教学简明短小的《江南古镇》时,宜引导学生通过品评诗意般语言,进而理解江南古镇的风物风情中蕴涵的江南文化的具体特质,以及江南文化形成并长期存在的深层原因及其对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积极意义。当然,教师的阅读感受与学生的阅读感受存在着差异,应该做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师生之间的阅读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教学展开的空间。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从原始的阅读走向深度阅读。因此,阅读教学必须立足文本,用足文本,用好文本。始终坚持以语言学习为中心,实现语文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提高的目标。

总之,“文”和“言”的并重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废离。偏重“文”则导致基础不牢,无法流畅地阅读文章。偏重“言”容易让教师走近字字落实,句句解释的误区,单调的字词句和段落篇章教学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能力,一味接受与机械记忆,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所以二者要并举,在品评语言培养阅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学习中外优秀的文化财富。加强诵读指导是有效促成“文”和“言”有机整合的途径。学生在诵读中可以体会文章的情调韵味,揣摩作者缜密的思维,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多角度多层次感受文本魅力所在,还原历史风貌。通过诵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语言积累和思维训练的双重目的。

三、整体与局部的兼顾

阅读教学需要整体感知,总体把握,不能肢解课文,孤立理解。按照“由总到分,由浅入深;细部挖掘,凸现深刻;分中再合,升华提升”的教学顺序展开,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兼顾了阅读教学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实现点面结合,有的放矢。例如上文提到的《仁者爱人》一课,在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厘清该课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握内在逻辑,自主构建知识框架体系:1.阐述“仁”的内涵:忠恕之道(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2.指出“仁”的实现途径:能近取譬,从小处着手;3.例举“仁”的具体表现,印证(验证)“仁爱”观;④补充交代“仁”的变通性:大节大信是“大仁”。一言以蔽之,因“爱”而“仁”,仁爱同情是正道,此乃“仁者爱人”。这充分反映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有了这样的整体感知,再在局部进行突破:⑴探究“忠”“恕”的异同(学生很想弄明白);⑵分析比较孔子的“仁爱观”与墨子兼爱观的异同(有效的拓展与深化)。这样点面结合,使得经典阅读既有相当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彰显“深度语文”的特质。

四、求实与创新的统一

有效阅读和高效阅读都强调“求实”,要求教师在把握教材教参的基础上能对其中学生不熟悉、不适应、不了解、不喜欢的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且在课上能兼顾“三维一体”或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目标,不仅有知识与技能要求,还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经验积累和教学原创能力。“求实”的要求落在《仁者爱人》一课上,“言”的要求是落实重点词句,掌握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文”的要求是理解并掌握孔子的“仁爱观”。这属于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还要深入品读细节描写,领略人物风貌,深入理解孔子的“仁爱观”是怎样产生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培养言语思维能力,进入阅读教学的第二层面。有些阅读教学还要进入第三层面,解决“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当然,“求实”的基础是以学定教,科学确定教学内容。确定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四:一看是否扣住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二看是否是本课的亮点;三看是否是学生的兴趣点;四看是否是学生能力提高的训练点。教师可以选择 “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内容实施教学;选择师生理解有差异甚至有争议的内容进行教学;选择最能体现文本自身特质的内容进行教学;选择能够使学生达到应有的认识高度甚至感动的内容进行教学……

高效的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求实”,还要创新,即把课“上活”。创新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不拘泥于教案,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活用教案。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对矛盾,教师上课不能没有预设,没有准备。但预设与实际之间肯定会有不一致,需要教师在课堂里随时作出调整,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贴近”学生的“学”,教师因学定教,创作教案;因学施教,实施教学。即根据学生学的过程设计教的过程;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活用教案,体现出教学活动的生成性。教师如果在整篇文章的创新解读或整堂课的创意设计上做不到,不妨在部分段落甚至个别句子和字词上作创新处理,不妨在部分教学环节做创意设计……创新不需要伟大,也不必全面,可以从一个小流程、小细节开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与其上一堂让学生昏昏欲睡的平实的课,还不如上一节因为创新而遭受“非议”的课。高效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精选内容;紧凑集中,落实目标;优化方法,实中求新。

总之,高效的阅读教学需要辩证处理好目标和手段、“文”与“言”、 整体与局部、求实与创新等多方面的矛盾关系,让学生由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善于言辞、懂得交流共享的主动参与者,玩索语言,体验情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分享、沟通、理解、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多种观点,自主建构认识,进而唤醒生命意识,不停地寻求对自我的超越,在有限的自然生命中寻求自身生命价值的无限升华,从而使人仅有的一次生命在苍茫的宇宙中留下自己灿烂的生命光彩。如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将充满生机活力,阅读课堂将真正成为生命化深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朱于新,戴文学.提高语文课堂探究式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6,(10).

[3]郑英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语文味回归[J].中学语文,2012,(30).

上一篇:探析高职创新教学管理 下一篇:公路水毁及防治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