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因“生活化”而焕发生命的活力

时间:2022-09-15 04:55:29

让语文教学因“生活化”而焕发生命的活力

随着课改的深入,拓展学习的时空,丰富学生生活,已经成为诸多教师的共识。要构成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须在丰富生活的基础上,想办法把生活的活水引进阅读,让语文凸现生活的底色。以促使学生凭借生活感悟语言,凭借语文能力认识生活。生活是语文的原型和资源,语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离开语文,将黯然失色;语文离开了生活将枯燥无味。沟通生活与语文的联系,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生活因语文而丰富。

一、引进生活的活水,让语文充满情感

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学生在充分朗读和感悟中知道了母亲用柔弱的身子去承受那么重的家庭重担的可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读了这段话,学生知道了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对儿女有着同样的爱。

此时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契机。教育来之于生活,来之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育只有联系了学生的实际,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能。于是我作了以下引导:

师:同学们,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都有着伟大的母爱。让我们闭起眼睛在头脑中放映出你母亲的一举手一投足,那不经意的举手投足,饱含着鼓励、赞扬或批评的眼神话语都是爱的见证。那点点滴滴的日常细节汇成了一条爱的河流。让我们俯下身来撷取出一滴,让母爱的光辉温暖整个教室。

〈一会儿,一只只小手如雨后春笋般地举起〉

生1:(高兴地)我认为我妈妈是天底下最好的妈妈,每天,她都为我做一桌最可口的饭菜,并一再嘱咐我要多吃些。你看,我这胖胖的身体就是最好的证明。

生2:(满脸愧色)我家的经济情况不好,可妈妈还是省吃俭用,省下钱来给我买玩具,自己平时舍不得吃,却给我买这买那,说什么怕我缺营养,而我还不肯学习,我真不应该。

(受他“启发”,有一小部分同学忏悔起了自己的“罪过”,此时的他们真的亲身体验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也深深地懂得不应该愧对这伟大的母爱。有一个平常不爱学习的学生说着说着,竟然留下了悔恨的泪水,同时发誓:以后会好好学习,报答母亲。)

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亲身类似的体验,学生的感受怎么会这么丰富和真切。

二、再现生活场景,让语文充满情趣

《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的意境,学生一般难以理解,为什么远远看去看上去地上一片绿色,而走到近处却看不清楚呢?为借助生活积累帮助,教学时我这样引导:

师:读了“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你感到奇怪吗?为什么?

生:我感到奇怪。为什么绿色的小草在远处能够看到,到近处却看不清楚了呢?

师:有道理。对他的疑问睡有办法帮助解决?在你们的生活中有类似的情境吗?

(生思考片刻有人举手)

生:那天我去上学,街上逢集,离集市还有好远,我远远看去,集市上人山人海,没有一点空隙。我真担心,这么多的人,我怎么从集市上走过去。可是当我走到近处一看,人虽然多,但人与人之间的空隙还是很多的,我不费力气就穿过了集市。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你们看,这么和生活中的场景一联系,对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就有了具体、真切的感受了。可见诗人对早春的景色作了细致的观察。

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学生一般缺乏直接的形象支撑。仅靠诗义的抽象演绎,学生对诗句的感悟怎么也不会真切。然而,学生丰富的生活中,类似的画面、相近的意境却是司空见惯。由“草色遥看近却无”想到了“集市上的人流”、“水中的秧苗”、“工地上的红旗”……这一切和诗句的意境何等相似,有这一个个生活的画面,亲身经历的奠基,诗句的理解就不再枯燥。如果孩子没有上述生活,没有自我感受,这句诗的意境再怎么讲也不能受到如此效果。

三、链接生活现象,让语文精彩无限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简单易懂,学生学习起来并不费力,但总感觉到他们在无病,似乎所学内容与己无关痛痒,因而学习起来并不积极,整个课堂死气一团。

面对这种状况,我进行了自我反思:兴许是在教学中我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致这一局面。对,一定是这样!第二天我调整了教学思路,让教学链接了学生生活,学生学习起来激情投入,课堂上精彩无限。(以下是我部分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你认为你是最弱小的人吗?

生:(异口同声)不是。

师:老师不信。但只要你能举例说明你曾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帮助谁做了一件什么事,老师才会相信你不是最弱小的。

生1:我不是最弱小的。昨天,我和妈妈一同上街买菜,买了好多东西,刚开始妈妈自己拎,后来妈妈拎不动了,是我主动帮妈妈拎菜回家的。生2:我也不是最弱小的。今天,王林有一道数学题不会,是我讲给她听的。……

因为链接了学生生活,学生的语言如山洪暴发,一发不可收拾!

阅读主体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其阅读实践中感悟的产生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一旦与阅读实践发生联系,不仅会促进阅读者感悟的深入,而且定会于其带来经验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

上一篇:关注课堂生成提升探究能力 下一篇:让生命的灵光在“二次作文”中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