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时间:2022-09-15 04:53:19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摘 要]区域经济作为人类发展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蕴含的内涵较为严格,同时其理论发展也几乎有近百年的历史,本文以三个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例,并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关键词]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经济理论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其最基础的活动就是经济活动,而经济活动又都是立足于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在该地理区域所形成的经济区域对经济社会以及人类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作为人类发展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蕴含的内涵较为严格,即在一个人文条件以及自然环境都较为类型的地理区域内,如何实现人力、财力、物力之间最有效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更好的发展。其中所包含的因素有:特定的区域;区域内健康、有序的市场形成;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资源条件上的类似;经济活动在特征以及方式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而言,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发展

1.区域经济结构平衡增长理论

这种平衡增长理论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其主要的理论在于大规模的投资去实现对发展过程中需求与供给之间不可分性的克服。需求上的不可分性主要是指由于市场规模所带来的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以及营利性上的限制,而供给上的不可分性主要是指要保持资本上的整体性。这种平衡增长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国的经济学家罗丹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提出的大推动理论。

2.区域经济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发展初期一直都占据了主要地位,但是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均衡增长理论的统治地位被打破。经济学家认为,利用市场机制调整成产中劳动与资本之间的配合比例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均衡增长,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机制可以充分的发挥作用,必然会趋向充分就业均衡。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基本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差异现象都是暂时的,随着经济生产要素在经济区域之间的流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是水平上都会慢慢趋向均衡,而区域差异问题主要归结于市场机制的失灵。

3.经济结构上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不平衡经济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所提出来的,该理论重点在于从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上,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分配到的生产潜力最大或者是联系效益最大的产业,依靠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而实现对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解决,并实现对其他产业发展上的带动。这种不平衡增长理论在强调部门发展不平衡的同时,还对区域发展空间上的不平衡进行强调,而这种区域上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就在于部门发展上的不平衡。

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1.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上都受到了战争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战后所有的国家都把重心放在国家的经济建设方面,而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各国经济发展上区域化发展慢慢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跟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到上个世纪最后几十年中,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这三个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在自身发展上也越来越明显,从这种世界经济发展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都在追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利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及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

2.我国区域经济在发展方式上的转变

我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最早是由我国伟大的改革开发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其主要的内涵就在于可以允许一部分地区或者是一部分人先富,由先富带动后富,在整个国民经济实现波浪式向前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这个战略设想的指导思想是效率第一,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以先发展起来的经济辐射力量带动其他地区,实现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在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过程中,“公平”的缺失已经带来严重后果,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差距在不断扩大;地区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差距在拉大;地区间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此外,东、中、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可以说,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这种区域发展战略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但是这样一种不均衡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富裕做了说明:“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做到共同富裕,协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3.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席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党全国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刻反映了党和人民对党的执政能力、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且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其中之一就是统筹区域。而中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其应有之意包括国家整体的和谐,也包括不同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白永秀 任保平: 区域经济理论的演化及其发展趋势[J].经济评论,2007,(01)

[2]张志芳:关于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继承与发展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 (35)

[3]许 漪: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及其可能径向[J].求索,2008,(12)

上一篇: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