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将终结唯GDP考核体系

时间:2022-09-15 04:08:46

主体功能区将终结唯GDP考核体系

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标志着唯GDP考核体系即将结束。未来发展中,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将加码。

历时4年多,作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终于在去年6月中旬出炉。

主体功能定位也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相关部门工作的关键词之一。定位主体功能区本质上就是要让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清晰,让国土空间获得高效利用,这二者合起来就是可持续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部分。

2月18日上午,四川省副省长王宁主持召开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专题会议。王宁要求参会人员要高度重视主体功能区规划,深刻理解,尽快研究制定我省的实施意见。

牵一发而动全身

“未来不同区域的发展,将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一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近日,接受采访的权威人士透露。

“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范围包括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这位权威人士特别强调,海洋是目前我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载体,有关部门也将依据规划编制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

“规划出台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他看来,包括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等政策都将进行调整,中央根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各自的功能定位,分别设定了不同的考核指标。

自此中国将告别“唯GDP论”的考核体系。未来发展中,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将加码。

我省从实际出发,为到2020年全省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具体构想如下:促进五大经济区功能分工协调发展;推进四大城市(镇)群集聚发展;加强四个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推进三类重点扶持区域跨越发展;强化四类重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巩固我省国家农业基地的战略地位。

[延伸: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重构绩效考核“标杆”

“支撑主体功能区规划核心的政策之一就是政府绩效考核政策。”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樊杰表示。

根据国家的要求,可以将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主体功能区。

鉴于国家已经把成渝地区列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因此我省划分主体功能区大致可以考虑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三类功能区,不再单列优化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实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优先的绩效评价,综合评价经济增长、吸纳人口、质量效益、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以及外来人口公共服务覆盖面等内容,弱化对投资增长速度等指标的评价。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开发区域,还要弱化吸引外资、出口等指标的评价。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非农业就业比重、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用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取水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率、“三废”处理率、大气和水体质量、吸纳外来人口规模等指标。

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实行农业发展优先的绩效评价,强化对农产品保障能力的评价,弱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相关经济指标的评价,主要考核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收入等指标,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投资、工业、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指标。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强化对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评价,弱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相关经济指标的评价,主要考核大气和水体质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率、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草原植被覆盖度、草畜平衡、生物多样性等指标,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投资、工业、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指标。

禁止开发区域将依据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按照保护对象确定评价内容,强化对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的评价。主要考核依法管理的情况、污染物“零排放”情况、保护对象完好程度以及保护目标实现情况等内容,不考核旅游收入等经济指标。

[延伸:划定主体功能区,推力之一是对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除了区域政策的推动,另一重要推力则是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整。围绕此次规划的出台,中央要求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并有利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系列政策定位明确

根据不同区域承担的主体功能,实施差别化的、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形成市场主体行为符合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利益导向机制。

财政政策。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投资政策。要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政策。要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

土地政策。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供给,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

农业政策。要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完善惠农富农政策,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

人口政策。要鼓励重点开发区域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

环境政策。要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和产业准入环境标准,完善保护环境的市场机制、环境评价和修复机制。

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政策。重点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扶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延伸: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落实,关键在政策。权威人士指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大大落后于既定时间表,主要制约之一便是保障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区域政策迟迟未能明确,科学开发的利益机制有待形成。伴随规划的出台,中央已要求各级政府对现行政策和制度安排作出调整和完善,建立健全保障主体功能区布局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

主体功能区布局形成之日,将是人与自然更为和谐之日

到2020年,全省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之时,我省的国土空间总体上将呈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青水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天府之国”更加美好的景象。

空间开发格局清晰。形成以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镇)群、四个生态功能区、三类重点扶持地区、四类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的总体格局。

空间结构得到优化。全省开发强度控制在4%以内,三类主体功能区生态空间分别大于60%、70%和95%,城镇工矿面积控制在47.2万公顷以内,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控制在101.4万公顷以内,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88.8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不低于513.75万公顷。

空间利用效率提高。城镇空间单位面积创造的生产总值显著提高,城镇空间的人口密度进一步提高。各类工业园区单位建设用地的要素投入和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粮食与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和产值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缩小。不同主体功能区以及同类主体功能区之间收入和生活条件的差距缩小。扣除成本因素后的人均财政支出能力大体相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37.36%,森林蓄积量达到10亿立方米以上,大中城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Ⅱ级标准,长江出川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以上,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

[延伸:“人”与“自然”的问题是主体功能区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在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指导下进行的。]

上一篇:哪些因素左右今年市场变化 下一篇:直击“用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