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水利好比唐僧取经”

时间:2022-08-31 01:36:19

“做水利好比唐僧取经”

第一站:武都引水工程。从上世纪50年代便开始论证设计,是我省“西水东调”总体规划中的大型骨干水利工程。

第二站:亭子口工程。位于涪江上游最后一个狭谷河段,水库两岸悬崖绝壁、山峦叠障、峡谷险峻幽长、风景如画,是嘉陵江干流唯一具有调蓄能力的大型控制性骨干工程。

第三站:人民渠。素有“巴蜀新春第一渠”之称,是都江堰两条高速水利通道之一。

春节刚过,记者走进这些已建或在建水利工程,一番探究,了解到其背后“唐僧取经”般的磨难。因为,在这些美丽如画的风景下面,有上千个溶洞为人们设下陷阱,有天灾特大地震考验着人们处理危难的能力和智慧。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大年初九,来到武都水库的我们在这里没有见到过年的迹象,从大年初一开始,管理人员一直上着班,参与建设的工人们就在工地过年。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敢休息也不能休息。”武引水利工程管理局综合部部长石学兵介绍说。

被誉为“第二个都江堰”的武都引水工程从上世纪50年代便开始论证设计,是我省“西水东调”总体规划中的大型骨干水利工程。

十年前,武都引水一期工程建成,川西北128万亩旱区变良田。然而,川西北仍然有100多万亩农田靠天吃饭。

六年前,武引二期工程启动,首先上马的便是蓄水可达5.72亿立方米的武都水库枢纽工程。也就是在涪江干流上的取水口拦江筑坝,修建拦蓄水库和一个装机容量为15万千瓦的发电站。

武都水库建成后,可保灌绵阳、南充、广元、遂宁四市的江油、游仙、梓潼、三台、盐亭、射洪、南部、剑阁8县(市、区)的200多万亩良田,受益人口500多万。

武都水库不仅具备灌溉功能,还兼具防洪、生态供水、发电和旅游等5大综合效益。“武都水库建设功在千秋,但建设过程却经历了许多超乎想象的困难。”武都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石子明从水库开建到建成,在工地上呆了6年,他感慨:“武都水库不是世界级的,但面临的复杂地质情况却是世界级的。”

2004年底,武都水库大坝开工建设,结果大坝地基一挖开,碰到的是“国内没有,世界少有”的深沉地质抗滑稳定和岩溶难题,大坝两侧山体的溶洞延绵上百公里。施工业主只得重新评估、设计,先处理岩溶裂隙,工期被迫推后。

2008年,复工的大坝又遭遇特大地震,接踵而至的“灾难”让水库大坝建设工期延长了一倍以上。工期的延长,也使原本概算费用只有19亿元的武都水库建设工程费用激增。经过数次调整,武都水库的总投资已经达到33亿元。

“水利工程是花大钱的工程。”石子明介绍说,一个长12米、深6米左右的溶洞,要用高喷灌浇将其用混凝土填好,估计要用3600多万元。

而武都水库建设要填上千个大大小小的溶洞。如何控制成本,则成了考验武引人智慧的一大难题。

通过聘请常年技术顾问,召开多达30余次的专家技术咨询会、论证会,大力优化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丰富施工手段,武引人努力降低建设成本,节约投资千万余元。

尤其是2009年,先后召开“武都水库大坝工程2009年度汛方案研讨会”和“武都水库2009年高温季节混凝土施工咨询会”,针对各坝段温控标准和关键性项目施工情况,优化设计方案,打破汛期和高温季节施工瓶颈,将大坝浇筑层高从3米提高到12米,提前工期2.5个月,节约投资140多万元,提前两年实现发电,增加经济效益3亿元。

“我们可以说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做水利好比唐僧取经,我们局的向地平局长就像唐僧。”武引局办公室工作人员李文冬形象地比喻着他们的建设过程。

水利串连美丽风景

武都水库位于涪江上游最后一个狭谷河段,地处4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窦山和观雾山森林公园之间,背靠猿王洞风景区和藏王寨。

水库主于李白故里江油市,处于九寨黄金旅游环线。

水库形成回水峡谷40多公里,水库两岸悬崖绝壁、山峦叠嶂、峡谷险峻幽长、生态绝佳、风景如画。涪江高峡将在今年汛期变成一湾平湖。

武都水库修建之初,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就已被列入规划,“水库建设与景区建设同步推进,争取水库建成之日就是景区开发之时。”在武都引水工程管理局局长向地平的办公室,一幅武都水库的大型效果图被挂在显眼位置。

武都水库大坝高近120米,抬升的水面绵延超过37公里,形成近14平方公里的水面,展现高峡平湖的盛世美景。

这段水道与天然地形相得益彰,一汪碧水串起石门关、平驿、喇叭、藏王、牛鼻、挖金峡六个大峡谷。

“重庆有三峡,绵阳有六峡,到时候美丽风景将被展示在世人面前。”作为武引局副局长、高工的徐波1991年大学毕业就在武引局工作,他对武引工程了如指掌,也见证了武引工程的风风雨雨。

那些难忘的岁月

亭子口项目起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1959年原苏联专家撤走后,项目工作便停了下来。

当时形成了一些基础资料,存放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这部分资料丢失了。80年代后期,水利部、省水利厅重提此项目,1990年时任省长肖秧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亭子口,同年5月李文元到苍溪县委任书记,顺势而上,将此项目的争取工作提到了重要的日程上。

从1993年至1996年,为了争取亭子口项目,李文元有1/4的时间长驻北京。那时,亭子口项目成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景,市委、市政府也很支持,跑项目的同志也非常努力,时任苍溪县政协主席郑文常同志在北京自己用煤油炉子煮面条,那种对事业追求的执着可见一斑。

亭子口建设期7年,竣工时已进入“十二五”,那时兰渝铁路、广巴高速、旺苍煤火电厂均已竣工,广元已经初步形成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水火兼备的能源基地。

而亭子口既是交通项目,又是电力项目,其建成对于强化这个枢纽和基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亭子口工程也是嘉陵江干流唯一具有调蓄能力的大型控制性骨干工程,总库容42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7.5亿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340万亩,可以解决63万缺水人口饮水,改善嘉陵江上游航运,拦截来自嘉陵江流入三峡水库的泥沙0.61亿吨,是减轻重庆港区和三峡库区泥沙淤积的重要控制工程。

在发电方面,亭子口电站将装机80万千瓦,年发电量29.6亿度,其发电能力比宝珠寺电厂还大,将成为四川电网不可多得的、具有调节能力的水电站。

此外,亭子口项目对强力启动嘉陵江水上旅游作用极大,也就是说将为广元旅游再添奇葩。

作为嘉陵江全江渠化的龙头,亭子口项目竣工后,旖旎的嘉陵江风光更有条件获得旅游开发:嘉陵江渠化后将形成新的旅游景观――15个首尾相连的高峡平湖,游客从上一级到下一级经过升船机或船闸,将获得难得的旅游体验。

大难后疏通“血管”

人民干渠3000多米渠道出现严重坍塌,多处裂缝;

红岩分干渠内坡垮塌,多处渠堤发生滑坡造成渠道堵塞,渠堤产生裂缝、沉陷、滑坡;

1座枢纽闸、1座分干渠渡槽、25座泄洪闸等共44座水工建筑物受到严重破坏……

经过一天的细致查勘,2008年5月13日晚,特大地震后的第一天,一份份沉重的查险报告摆在了人民渠抗震减灾应急领导小组的案头。

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民渠,原名官渠堰,是都江堰扩灌工程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省建成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工程从1953年起开始修建一期,至1974年止共修建七期工程。

近年来,人民渠纳入国家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2010年上半年,没有完工的中江至三台境内46公里干渠工程列入都江堰灌区灾后重建第二批项目,投资1.18亿元。

为确保工程速度和质量,人民渠技术人员成立项目部长驻工地,指导和督促工程建设。

人民渠一处灾后重建工程建设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模式,达到了设计一个标准、招投标一个尺度、施工管理分工负责、验收统筹进行。

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确保施工顺利进行,为了灌区的工农业生产,为了灌区群众的福祉!

2010年年底,人民渠七期干渠整治工程完工,标志着总长400余公里的人民渠干渠全线将建成“高速输水通道”。

上一篇:“十二五”,吹响旅游经济强省的号角 下一篇:加息后该如何打理“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