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的思考

时间:2022-09-15 04:06:42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的思考

摘要:战略是企业关于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毫无疑问,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充分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其中是有助于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其实面对CSR,企业能动性是有限的,时刻受制于多种因素。将CSR融入企业战略的过程中,仍有相当多的问题值得思考

关键词:企业 社会责任企业 战略 环境 标准

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037-02

尽管“多德―伯利”之争已成历史,股东利益最大化不再是审视社会责任的单一角度;“三同心责任圈”模型与“四层次金字塔”模型被广为接受;主流思想认为企业应在超越经济及法律要求的基础上做的更多,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诸多问题依旧值得思考,因为从诞生起其定义、内涵、构成维度、理论基础都有不同的理念、理解,至今依然留下不少矛盾尚未解决。诸多学者,如管理大师波特提出将企业战略与CSR结合起来,以有助于促进企业更有效的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解决企业目标与CSR之间的矛盾。这一观点广受欢迎,不过我们发现在将CSR融入企业战略的过程中仍有些问题难以忽视、回避,并简单判断。

一、关于社会责任的判别标准问题

尽管人们一直在为确定社会责任的衡量标准而努力,从SA8000到201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ISO26000等都为确立有效地社会责任行为标准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对CSR标准的追溯将我引向另一个复杂、充满变数的概念,即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如何判断商业行为是否道德。最基础的管理学教材就能告诉我们几种普遍的道德观,如功利主义、公平观、权力观、契约观,但没人能告诉我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哪种理念是正确的最佳选择。判断企业行为的时候也是一样,比如企业建立严酷的组织文化,利用压力刺激员工的效率,并取得商业的成功,这是否道德?又或者企业文化过于宽松,结果导致员工懈怠,企业倒闭,这是否道德?再如将原本可以改善企业生产环境的资金用于某些慈善捐助,这又是否道德?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不同道德观很可能带来不同的看法,而这最终又会影响企业是否符合社会责任的判断。

此外,人们建立在道德观基础上社会责任的认识时常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它随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发展而发展。今天的“道德”或许将成为明天的“不道德”,比如自由市场经济在某些社会体制下曾被视为是邪恶的、残酷的;再比如在发现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凶后,对于其排放控制才被视为社会责任行为,而此前,天然气被视为清洁能源不加节制的推广;再做个假设,或许某天科学家发现正是人们排放二氧化碳使得地球免于进入新的冰河期,那么道德的天平又将发生新的倾斜。

要补充的是人们在道德标准指导下的判断时常具有矛盾性。最简单的就是“双重标准问题”,企业生产排放二氧化碳是不道德的行为,而自身为生活的便利增加汽车、电器的使用就不那么不道德了;企业对社会的捐助不够是社会责任不良的表现,但自身对慈善没有实质行为则不需责备。当然,人们很容易用“企业能力大责任大”来解释而不愿谈及事情的本质其实差异不大。另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是消费者们在攻击沃尔玛的商业模式过于强悍、不道德的同时却积极地消费其低价商品。

当然,这里对判别标准的思考并非认为CSR完全无原则性,因为我们知道,在道德伦理中具有许多经受过时间考验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成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确定CSR的各标准中的弹性和局限性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样的。

二、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动性问题

人们将CSR的实现途径分为战略型CSR与反应型CSR,前者描述同时有利于企业及社会的价值链优化活动,带有主动色彩,主要指“企业通过战略性慈善行为投资于竞争环境中的某些关键性的社会因素或者通过产品或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等价值链创新活动,使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一致的社会责任行为”[1]。而后者主要描述企业从价值链角度出发趋利避害的企业公民行为,带有被动色彩。主动性的战略型CSR被认为是企业战略与CSR结合的良好体现,有助于减少企业被动应付社会责任压力的成本,促进企业与社会一致并“双赢”。毫无疑问,由于其主动性,战略型CSR是更高层次的,极受欢迎。然而,在现实中两者界线并不那么明显,因为区分行为动机有时比较困难。如尽管丰田公司研制减少尾气排放的混合动力发动机、通用电气的“绿色创想”常作为战略型CSR行为举例,可谁又能说它们与迎合社会对环境日益重视的压力毫无关系呢?此外,战略型CSR是“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具备资源、技术、经济实力的前提下,通过规划将社会责任战略作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创造企业与社会的共享价值”[1]。既然是领先,需要实力,则并非适用于所有企业。

此外,企业对于CSR的行为及行为能力受制于其规模与所处的生命周期。企业公民CSR理论将企业进行人格化处理,认为企业是国家公民之一,有权利也有责任。这种把企业看成生命体的视角为人们将CSR与企业成长理论联系起来提供了导向,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也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到衰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运行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能力及内外部压力不同,对CSR的承担毫无疑问应是各有侧重的。在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被分为生存、稳定、发展、社会化四个阶段,其社会责任行为阶段与其所处的生命周期有关系[3],各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于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企业在对各利益相关者群体承担社会责任时所采取的行动战略也是有差异的。

更加重要的是CSR问题无时无刻不受制于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首先,关于何谓“正确、道德”的判断标准就来自企业的环境,不同社会环境、形态下所建立的社会契约不尽相同。在“禁酒令”时代,生产和销售含酒精饮料是不道德甚至邪恶的;在某些国家,给女性提供平等的学习、就业机会是有悖伦理的;诸如此类。其次,生命体总是在不断地根据外界压力与自身情况来做出行为选择,企业也一样。在现实中,经常可见的是垄断企业缺乏自觉时对CSR的轻视以及竞争行业中企业面对CSR时的相互学习,共同进退,最终置企业既定战略与不顾。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在特定环境下企业社会责任集体缺失的情况,如三聚氰胺事件中的中国奶制品行业,几乎整体投放可致病化学品。对其他企业而言,环境因素中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因为不断有研究或案例表明在很多情况下不乐于承担CSR,甚至行为有悖于CSR的企业也能生存、发展、壮大。

毫无疑问,企业战略是其分析自身状况及环境后的结果,而CSR又和具体环境下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不过虽然企业行为自身在先天上就含有与CSR一致的基因,但要在制定战略时预测未来社会的CSR标准,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实有难度。因此,尽管理论上说企业管理者们能够主观能动在战略设计时依据其价值判断做出选择,但企业能动性有限的情况下,不考虑企业状况,脱离环境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三、关于CSR众多争议的本源问题

尽管学者们对社会责任的定义有不同的认识,但共同的一点是,CSR的内涵中包括超越企业经济义务及法律义务的责任。基于对现有普遍的产权制度的承认与尊重,很多学者都会给CSR增加上“企业自愿”的色彩,也即经济及法律方面的责任是“义务”,是必须承担的,而超越这两者的其他方面则是“权利”,企业可以自觉决定。被认为是CSR的“反对者”代表弗里德曼实质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这是由自由经济的性质与特性决定的,在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企业会促进社会利益[4]。社会运转依赖于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单纯的“价值”与CSR是一致且并无矛盾的,CSR只是排斥“价值创造”过程中对社会而言消极的一面,低效或非可持续性的创造方式造成资源的错误配置和浪费;不道德的生产组织方式、产品会引起大众的反感;生产的负外部性给社会带来损失等等。过分的强调企业应促进对社会整体的利益容易让公众产生错觉,即企业利用各种资源获得经济收益后在分配价值时才承担社会责任。此种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性假设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公众压力下产生扭曲的社会契约,这种契约让公众将关注焦点片面集中在企业无偿向社会分配其财富上。然而无须置疑的是,一个用正确方式创造正确价值的企业在存在、运作的同时就在承担“社会责任”,当然这里所谓“正确”,如前所述,有些也只是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阶段性的判断。

当然,对用于CSR的企业财富再分配,人们很容易用帕累托改善来考量,同样的资源在企业与某些主体间效用是不同的。不过与确定公平与效率间的平衡点一样,忽视商业竞争的残酷来评价企业为CSR在众多利益相关者间配置其资源是否真正促进了社会利益是片面的。

四、结语

CSR是个充满矛盾的主题,原因在于其标准、内容是多变及发展的;它也是个充满争议的主题,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的不同主体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在面对CSR时,最终很容易导向这样的命题,如人们按自己意愿合法处置自己的合法财产是否合理;未经委托人同意以“公共利益”名义处置他人的合法财产是否道德,诸如此类。企业是否及如何承担这些责任则受制于其环境。因此将组织战略与CSR良好结合,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难度,从某种角度来看,它们所能做的只是不断在市场竞争、社会约束下迎合社会对CSR的要求,寻求“自利”与“利他”的平衡。 当然,这种迎合是符合企业社会责任的最终目的,即让社会更加和谐并促进人类福祉的提高,是积极且具有相当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方奕.战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6):117-122.

[2]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赵睿,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2.

[3]夏恩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4-17.

[4]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责任编辑 刘娇娇]

上一篇:浅议管理用低值易耗品进项税抵扣问题 下一篇:浅议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