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中预防空气输入静脉的方法

时间:2022-09-15 03:57:25

输液中预防空气输入静脉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191-02

静脉输液作为给药迅速,疗效快、刺激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其临床常见的操作之一,静脉注射法更是临床常用、作用更快的给药方法。它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药液)直接滴入静脉,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常单纯的静脉注射,只要抽吸药液后排尽空气,就不会造成空气的进入。但是在输液过程中静脉加药或有时由于看护不当或患者活动时将输液莫菲管倒置致输液滴壶下有少量空气进入或滴壶液体走空以致滴壶下段也有空气进入。因此要解决输液过程中空气的进入问题,,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除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外,护士在巡视时,应告知患者及家属输液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简单处理[关闭输液夹],发现气泡进入后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现将操作方法及结果介绍如下。

1排气法

按操作规程做好准备,将输液瓶倒挂在输液架上,输液器插入瓶塞内,左手持头皮针及下段输液管,右手食指、拇指将滴管120~180度倒置,液体缓慢流入滴管内,偶尔无液体流入,可轻挤滴管数下,下段输液管勿打折,液体流入滴管。达1/3~1/2时将其缓缓与地面垂直,下段输液管呈弧形,流动的液体推动管内空气迅速前进。若有黏附于管壁上的气泡,调慢滴速,轻弹输液管,使它变成流动的气泡,将下段输液管上抬,高于液面,气泡随及浮与液面上。液体通过过滤器时,向上并轻弹4~5次,排除存留内壁的空气,观察头皮针处流出无细小气泡液体为止。关闭调节器,排气结束。

2.1空气进入输液滴壶下输液管的上1/3处,采取反折滴壶下输液管,将瓶中液体挤入滴壶2/3满,然后反折输液管未进入空气部分下段,逐渐向上折输液管,直至将管内空气完全挤入滴壶内,再滴入,从而还减少了,因排出空气所致的药液浪费。使病人能够得到及时、准确、安全用药。

2.2输液管内有少量气泡时,采取反折未有气泡的输液管,用手指向上多次轻弹,直至气泡完全进入滴壶为止,再滴入液体。

2.3当输液管内有空气>1/3时,采取分离输液器和的方法,将管内空气排除。同样从头皮针处静脉注药时,为避免连接输液器和头皮针处空气进入人体,需将头皮针处滴入液体,直至处充满液体或等待头皮针内有回血至处充满液体,然后小流量放开输液调节器至滴液再连接,可有效避免微量空气进入人体

2.4开放式输液,瓶内液体剩余量至少15毫升,以防加药时空气与液体混入或将瓶倾斜加药、输血时,入口处无液体覆盖,空气流入致下段输液管的液体被空气阻隔,在高液压的条件下,空气输入静脉内。

3讨论

3.1静脉血压及流体压力对静脉的影响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不断克服阻力,消耗能量,到微静脉时,血压已经降低2.0~2.67 kPa。其对比条件是大气压为零。目前采用静脉压大于大气压这一原理,不反折头皮针末端,让静脉血回出将药液压向针头末端,使空气被压出。在静脉压较低、回流较慢的情况下,可以使针头末端低于静脉注射位置,利用重力对静脉压的作用使血液回出。

3.2防止输液时空气进入静脉造成空气栓塞单次静脉注射时采用传统方法,会有少量空气进入静脉,但由于量小、分散、陆续流入,可以经过肺动脉到肺小动脉,到达肺毛细血管后被打散、吸收、损害较小。如果需要多次静脉注射,则造成多次空气进入,多个小气泡可在静脉内融合成大气泡,从而阻塞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导致空气肺栓塞,引起严重缺氧,甚至造成死亡。目前采用的不反折头皮针末端,让静脉血回流的方法静脉注射,不会出现空气进入病人体内的现象,消除了病人紧张情绪,使病人及家属安心并配合好治疗处置工作。

综上所述,对于输液时需要静脉推注药液的患者,传统方法静脉注射一定会有空气进入,且因为注射器内空气的存在,推注药液时担心空气进入静脉,会导致推注不彻底,从而产生药液残留。会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会发生护患和医疗纠纷。而采用目前方法静脉注射,可以防止空气进入体内,完全杜绝了空气栓塞的发生,也不会产生药液残留。使病人在输液过程中有了安全感。消除了病人的疑虑,防止发生护患纠纷,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上一篇:人性化护理服务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更好的开展门诊健康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