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分型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06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15 02:56:27

推拿分型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06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 小儿肌性斜颈 辨证论治 推拿疗法

近年来,笔者采用不同的推拿手法分型治疗肌性斜颈患儿206例,收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依据:①斜:患儿头位前倾,面部转向患侧,面下颌偏向健侧。②块:在患肌处触及一卵圆或条索状肿块,质地紧硬。③畸:日久头面及脊柱畸形。④僵:颈部活动功能障碍,向患侧旋转和向健侧侧屈有困难。符合①③④或①②④均可诊断。

1.2 一般资料:我科门诊自2005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肌性斜颈患儿206例,其中男性117例,女性89例;年龄最小30天,最大3岁;治疗时间最短者20天,最长者100天。

2 治疗方法

2.1 辨证与分型:分述如下。

2.1.1 肿块:依据肿块有无可分为:肿块型:在临床上多数患儿肿块位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且肿块大小不一,大者约6cm×5cm,轮廓清晰,不需触摸,一望便知,小者约1.5cm×1cm,需触摸方知,肿块质地较硬,其形状为卵圆形或条索状,患侧颜面小于健侧颜面,斜方肌短缩,颈部活动功能障碍严重。非肿块型:此型表现有两种情况:①患儿出生时即无肿块,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②出生时有肿块未被发现,日久见颈部活动受限,逐渐出现脸部不对称,随着畸形有所发展,患侧耳、鼻、眼、嘴角低下,前额亦有狭窄,头部倾斜渐渐增大,斜方肌短缩,颈肌、面肌严重萎缩,颈椎出现侧弯,斜视等。多由于产前子宫内缺血缺氧或由于胎位不正,耗伤气血,而致气血两亏,不能运行于经络,发生缺血性纤维性变化所致。

2.1.2 肿块形状:根据肿块的形状可分为:卵圆形肿块型:此型发病原因多为分娩时产程过长,接生方法不当,使用产钳,或过度的用力牵引,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牵拉而引起局部经脉受损,气血外溢,瘀阻经络,聚积成块。条索肿块型:本型发病原因多为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产程又长,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挤压而致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局部缺血,血脉空虚,不能荣养筋脉,日久造成肌肉拘急,挛缩形成条索状肿块。

2.1.3 根据头颈倾斜程度分型:轻型:头颈向一侧歪斜30°,头颈活动轻度受限。中型:头颈向一侧歪斜20°~30°,头颈向患侧旋转20°~30°,头颈活动受限。重型:头颈向一侧歪斜>30°,头颈向患侧旋转

2.2 治疗方法:分述如下。

2.2.1 准备手法:患儿取仰卧位,医者先在患儿患侧的胸锁乳突肌上涂少量凡士林,以免推拿时擦破皮肤,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紧推慢移轻揉胸锁乳突肌起止点、斜方肌及颜面部3~5分钟,使肌肉松弛,为治疗做准备。

2.2.2 辨证加减:肿块型:①治则:活血消肿软坚散结;②手法:指揉、拿捏、弹拨、点摩、拔伸、旋转等;③操作方法:在准备手法的基础上,对肿块进行点摩、按揉,手法适当加重深透,时间2~3分钟,待肿块表面微微发红发热后用拿捏法提拿肿块20次左右,然后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侧头颞部,两手向相反方向对称用力,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倾斜,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20次左右,再坐位行颈部被动运动治疗,将患儿头颈被动向患侧旋转20次。再以食、中两指自耳后高骨、天窗、天容,至天突处反复按揉10分钟,拇指面自风府沿颈椎棘突按揉2~3分钟,意在通经活络,软坚散结。非肿块型:①治则:舒筋活络,牵张患肌;②手法:拿、点、扳、揉等;③操作方法:在准备手法的基础上,在患处点揉,手法宜轻柔,按揉时间适当延长,约8~10分钟,反复提拿患儿的病侧胸锁乳突肌处20次,然后医生一手扶住患侧肩部,一手推患侧头颞部,扶住患侧肩部的手稍向下压住肩部,扶持头部的另一手轻轻缓缓地将患儿的头推向健侧,使患儿头部在额状面内做被动侧向运动,反复数次,手法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肌腱,反复扳拉10遍。最后点揉肩井、肩贞、手三里、合谷、曲池穴,意在疏通气血,理筋整复。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临床备要》[1],治愈:患儿颈部可自由向两侧旋转,运动幅度正常,并可长时间保持中立位,畸形消失。好转:患儿颈部可自由向两侧旋转,运动幅度基本正常,能保持于中立位(

3.2 治疗结果:206例中,痊愈190例,占92.2%;好转13例,占6.3%;无效3例,占1.5%。总有效率98.5%。患儿就诊时的月龄、轻重及类型疗效分见表1、表2、表3。

分组例数痊愈好转无效治愈率疗程肿块型12411210290.3%

4 典型病例

秦某,男,4个月。患儿在出生30天后,家长发现其左侧胸锁乳突肌中段有一包块,头时常歪向左侧,下巴指向右肩,遂到某医院诊治,疗效不显,家长万分焦急。于2005年7月求余诊治。刻诊:患儿左胸锁乳突肌中段有3cm×2cm条索状包块,硬如软骨,推之微动,头向左歪斜,不能直立,且面部不对称,左侧面颊略变小,头部活动度向左小于15°。病史:足月臀位产,产中曾受产钳挤压牵拉。诊断:小儿肌性斜颈。用上述推拿手法治疗30次后,颈部包块变软,颈部活动度较前增大,达30°左右,经过70次推拿治疗,患儿胸锁乳突肌弹性增强,其颈部包块基本消失,头颈偏斜得到纠正,颈部活动自如,面部畸形也基本消失,而告痊愈。随访至今,一切正常,健康活泼。

5 体会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气血阻滞,经络不通,筋失濡养所致。在治疗时按其经络,疏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可散瘀结之肿,从而达到疏筋活血,软坚散结的作用。推拿手法的作用机理[2]:推拿手法治疗主要是以推法、揉法、拿法、捏法等多种手法加上拔伸旋转等被动活动手法,手法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起到扩张局部的毛细血管,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局部皮肤和肌肉组织的营养供应,促进肿块的吸收,有利于受累肌群的发育,缓解肌肉的挛缩,使肌肉萎缩得以改善,损害的组织得以修复,从而使颈部活动恢复正常。拔伸旋转侧屈手法为被动手法,可增加肌肉的伸展性,拉长伸展挛缩的肌肉组织,松解粘连组织,有利于恢复肌肉弹性,改善和恢复颈部的活动机能,同时挛缩的肌肉得到放松后,又可大大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肿块吸收,改善肌肉萎缩,使颈部活动恢复正常。远道取穴,起到经络所达,主治所及。诸法合用,经络通,气血和,斜颈自愈。笔者在治疗及总结过程中发现:手法疗效与患儿年龄、病情的轻重有直接关系,年龄越小,病情越轻,手法治疗效果越好,疗程越短。另外,在妇产科手术渐趋成熟的今天,因产程中接生不当,损伤所致的肿块型斜颈已不再独唱主角,而因活动减少、胎儿过大、胎位不正、脐带绕颈、宫内缺氧等原因所致的非肿块型斜颈也占据了很大比例,应当引起育龄期夫妇的重视,要加强孕期教育,做到产前预防,产后早发现,早治疗,科学护理。

6 参考文献

[1]邓大学主编.中医临床备要[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53- 555.

[2]俞大方主编.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6.

收稿日期 2007-04-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补阳还五汤可治突发性耳聋 下一篇:中药内服结合手法治疗陈旧性尾骶痛10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