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科学课堂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时间:2022-09-15 02:28:53

论初中科学课堂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摘要:初中科学课堂探究学习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要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学生提问动力,引导与教给提问方法,在共享成功的快乐中促进主动提问意愿。

关键词:科学课堂 学生 主动提问

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多年了,课堂教学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模式状态,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设计了一大筐问题连珠炮式的发问,独揽问的权力,而且力求问题的生成性和有效性,忽略了当时学生想的是什么,有什么问题要提问,即使给学生提问也是“收”得紧、“放”得少,即使想放,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长此以往泯没了学生提问的主动性,致以懒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最终有损创新能力,给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带来折扣。课堂中以主动提出问题进行学习比通过老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更有效,因为主动提问实际上就是对学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当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个高质量问题时,必然伴随着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提出问题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第一个环节,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学》中生命科学领域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就如何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浅论一番。

一、利用学生熟悉情景激发主动提问

美国教育家布鲁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熟悉的情景,能够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激发了提问动机。学生会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其中蕴涵什么问题”、“怎样设法解决”、“有没有新的问题” 等一连串的问题。如: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 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熟悉的事。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的问题,经过努力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教学中,利用班上有好多患近视同学。进入了熟悉的学习情景:近视眼同学说说当不佩戴近视眼镜看远物体的情况,然后图片展示患近视眼及远视眼所看到的物体和正常人看到的物体进行比较。学生栽入了问题情境,这个情境过程要经历不协调――探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协调”是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认知矛盾冲突并萌发主动提出问题的灵感。如:我看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佩戴怎么样眼镜可以矫正?这跟凸透镜成像相似之处在哪里?如此近视下去以后会怎样?……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主动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通过探究学习诠释了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也为学生自己上了一堂富有意义的生理健康知识课。

二、驾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给方法引导主动提问

当学生提出了问题以为自己成功了而不知所提问题的质量,也不知提问题的方法。而问题的质量与方法是主动提问的关键。课堂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和课堂教学目标驾驭学生所提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引导。问题的评价主要看提问题时是否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好的问题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探究性、科学性。通过师生共同评析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所提的问题存在哪些问题并教给提问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也正如法国罗曼•罗兰所说的:“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别人走路”。经过一番引路与训导高质量的问题就主动地接踵而来。

1.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具探究性时要引导。在学习《走向成熟》时,学生既然提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如有些人进入青春期为什么不具有青春期的表现? 男性与女性进入青春期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有的问, 人为什么会成熟?……引导学生发现哪个问题可以用生活常识与经验就能解决而不需要进行探究解决的(如肤浅问题“人为什么会成熟”),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时首先要琢磨问题的质量与深度并且具有待于大家思考、探索空间的,要体会“难啃的骨头才有嚼头”的道理而再次提问。

2.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具科学性时要引导。在《观察蜗牛》实验中由于学生的错误操作引起提出问题如:探究蜗牛有无听觉时碰触了放蜗牛的玻璃片结果蜗牛有反应了。我的蜗牛为什么与其他的不同它是有听觉的?一同学提问。引来了全班同学诧异的眼光,觉得问的蹊跷。当时教师要驾驭学生的问题并抛给学生讨论,自我发现是否具有科学性。其实该现象是该同学不小心碰触玻璃片时由于蜗牛具有触觉引起,在实验现象中敢于质疑我们要提倡与表扬。但是,为了学习的科学性与真实性要引导学生在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下进行科学思考与质疑。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课堂内联系课外实践不断地发现问题科学性地主动提出。

三、以自我解决了问题品尝成功的快乐促进主动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实验必须在课前完成。所以实验过程与现象不能在课内直观展示,课堂上教师只能做到的是验证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可见要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有关学习目标只能启迪学生积极提问,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植物没有呼吸系统怎么会呼吸?植物白天和夜晚都会呼吸吗?孤枝败叶能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一样吗?等一系列的问题启发诱导性形成概念、实验分析和应用,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围绕问题不懈地探索、学会求助、学会自我解决。此时教师应走在学生学习的后面,要成为一位顾问、一位欣赏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直接拿出答案的人。经过学生互相讨论最后达成自我解决问题共识:只要有活细胞的植物在任何时候任何部位都能进行呼吸作用等学习结论并得到肯定。这时学生品尝了主动提问的甜头和成功自我解决了问题的快乐,在共享快乐中促进了乐于主动提出问题的意愿,体会了学习乐趣,真正把学习当做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艰苦的负担。致使学生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新的提高,变学生“我要学”为“我爱学”提高了认知效率,真正做到了师生共同“减负”。

当前学习方式转变以“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为改革核心。课堂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主动探索与思维开放的精神,逐步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浙教版教材的有些标题已经是以问题形式呈现如八下《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等。我们有理由改变教学观念,认真领悟《课标》理念,以标题为问题形式呈现为契机继续反思,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成为爱问会问的创新型人才,让课改后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2]《走进新课程》(理论篇),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2.12。

奚玉飞:浙江温州昆阳镇二中,四川师大在职硕士研究生。

徐作英: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上一篇:河南省高校网球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英文授课医学院留学生管理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