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彭宗杨,浓酽味正

时间:2022-09-15 12:51:15

薪火相传 国粹生辉(十九)

任何一种艺术都离不开传承,传承对于京剧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来说,更是流传与弘扬的根本。以流派纷呈著称的北京京剧院自然深谙此道,向来不遗余力地培养优秀的青年演员。本期介绍的杨少彭、郭玮、穆雨,个个风华正茂、技艺超群。世人闻之,必要感慨后生可畏。同时,他们似锦的前程,也预示着北京京剧院乃至整个京剧行业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更是当之无愧的国粹。京剧依靠生旦净丑等诸多的行当在舞台上诉说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而排在字首的“生”行,分支庞多,其中的“老生”行更算得上京剧里的挑梁行当,尤以流派纷呈、人才辈出闻名遐迩。回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全国的余、言、高、马四大老生流派,均以唱腔华美、纤巧,做工潇洒飘逸著称。由此观之,随后应运而生的杨派,可说是历史偶然与必然间的选择。想当年,杨宝森先生青年时期致力于研习余派唱腔,30岁以后逐渐脱出余派范围,吸取谭、汪(桂芬)诸家之长,对余腔有所变革。他尽量舍短用长,根据自己嗓音宽厚低沉的特点,避开余派的立音、脑后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擞音和颤音。他巧妙利用喉、胸的共鸣而使发声深沉浑厚,行腔与吐字力求稳重苍劲、古朴恬淡;在做工方面,追求与唱腔风格保持一致,简洁大方、不飘不浮。杨派的出现,丰富了老生的表演风格,它独树一帜,让观众耳目一新。我想这也是杨派之所以发扬并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见到杨少彭的第一印象是,很帅,而且很潮。他隆准方颐,明眸上的一对剑眉,留着时下最流行的“斜庞克”发型——两边与后边剪短,上边头发留起来,造型别致。杨少彭还对这种发型作了创新,把前面的刘海向后背过,这样潮味儿十足中不失成熟之感。相信见到他的人不会把他和老气横秋、四平八稳的老生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言人不可貌相,眼前这位型男,到底是怎么成为老生的杨派传人呢?这还得从少彭儿时说起。

练武习文,九年磨剑

杨少彭出身梨园世家,父亲杨乃彭是天津赫赫有名的杨派老生演员,母亲王新玲是著名的青衣演员。杨少彭告诉我,他儿时受父母的影响很大,但他们却不希望自己走京剧这条路。小少彭6岁时,拍了郁美净儿童霜的第一个电视广告,还参演过电影“大决战平津战役”。由于父母觉得学戏太苦,因此希望儿子杨少彭走唱歌、演艺这条路,京剧的衣钵由少彭的哥哥继承就行了。

虽然父母没打算让小少彭学戏,但他还是不知不觉间耳濡目染,被京剧的艺术魅力吸引。他经常跟着父母去剧场,在后台聚精会神地看戏,最爱看叔叔阿姨在舞台上翻翻打打,一招一式帅气十足。乌飞兔走,转眼间小少彭已年及十一,正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那天小少彭在后台,听见其他小朋友谈论参加戏校考试的事,才恍然想起自己也到了报戏校的年纪。他赶紧找到父亲,说了自己的意愿:去戏校学武戏,将来要拍电影,我想当武打明星。父亲则告诉小少彭,学戏比他想象中苦得多的多,而且行业的前景很不乐观。要知道,彼时是1988年,正是京剧行业蹭蹬不前、市场低迷的时候,京剧演员的收入微乎其微。但小少彭并不以为然,说道:“您怎么能预见京剧20年后是什么状况呢?我觉得肯定比现在好。”

想想那个时期,整个京剧行业萎靡不振,有些京剧演员对工作心灰意冷,甚至跳槽改行,而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能有这番见地,对京剧的未来这么有信心,实是难能可贵了。父亲听他说完这番话,也觉得有一定道理,就说:“那你去考个试试,但有一样,考试我不陪你去,咱也不托人,你考上了就去学戏,考不上就去上初中。”

小少彭随后参加考试,唱了《三家店》当中的一段西皮流水,这是他在此之前,跟父亲学的唯一一段京剧唱段。可能是遗传了父母的戏曲基因,主考老师都觉得小少彭唱得有滋有味。小少彭于是就这样顺利地被天津市艺术学校录取了。

小少彭考上戏校后,做父母的自然心欢意喜,他们觉得儿子可能就是戏里的虫,对儿子学戏倍加支持。小少彭在学校先学的老生,可他天生好动,而且考戏校之前就抱着学武的志向,所以他没过多久就转去武生组了。众所周知,学习武戏既苦又累,但由于小少彭喜欢,再苦也觉得甜。他在学校第一回登台演出是一场汇报表演,演一出《林冲夜奔》。那次汇报表演父母都去了,小少彭演得很好,在台上昂昂自若,毫不怯场。只是演出结束后,他不由自主地哇哇吐了。依着杨少彭现在的话说:“那头你是没勒上,你勒你也吐。”原来,那回演出是小少彭第一次勒头,网子、水纱、盔头,竟然有三层之多。而且那时勒头都是老师给勒,不像成年演员自己勒头,轻重松紧心里有个谱儿。老师给勒头时,生怕小孩儿一会儿上台盔头掉了,为了避免演出事故,老师勒得都特别死。而小孩儿演出时聚精会神,不觉得怎样,一演就是两个小时,等到演出结束,很有可能因为长时间脑供血不足,发生呕吐现象。我问少彭,父亲看你演出后吐了是不是很心疼?少彭轻描淡写地说道:“嗨,这种情况很正常。”

小少彭在学校跟着蒙师郭文俊老师学了《挑滑车》《恶虎村》《一箭仇》等武生戏。他考进戏校后,父亲本想让儿子学习老生,不过刚开始练练武,打一下基本功也挺好。但等到少彭坐科到第五年,父亲觉得少彭也差不多该子承父业,学习老生了。于是父亲和校方商量,希望少彭转行学老生。校方领导考虑再三,最后和少彭的父亲说:“我们觉得还是您亲自教他最合适,您教完了,我们负责给他彩排。”就这样,父亲此后每天亲自给少彭下小灶。人们常言隔行如隔山,老生与武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行当。少彭那时已经学了4年多的武生戏,表演时脸上的表情、身段动作都有了一定的程式,习惯成自然的东西改起来很困难。刚学老生时那真是苦不堪言,完全适应不过来,而教戏的父亲又是那么严格,在学校一遍能过的戏,在他那演十遍都可能不合格。一个《失街亭》诸葛亮上场的“引子”,“羽扇纶巾,四轮车,快似风云……”就这十几个字,按规范细抠,竟然一个星期少彭才将将“及格”。杨少彭笑着回忆那段往事,说:“我父亲是个极其严格的人,他一字一句地言传身教,跟着他学戏,练不好,他没准儿就梆你一下,我那时见了他都害怕,学戏经常哭。”

人们常说“棒头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杨少彭白天练功学武戏,晚上跟着父亲吊嗓子学老生。如此殆无虚日,直至坐科第七年,他已成为一个能文善武的好学生,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复合型人才。

上一篇:《我的父亲》孝心动人 下一篇:清华环保女孩:将绿色理念带给伦敦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