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工作方式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时间:2022-09-15 12:31:34

创新德育工作方式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青少年的德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搞好这项工作,掌握一定的方法手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德育活动为主体,注重体验感悟

有意义的德育活动不但能陶冶学生情操,且能凝聚班级人心,推进班级建设。多年的德育实践已经表明,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改进,零敲碎打的德育模式,与新时期学校的德育要求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已不相适应,其效果也不佳。而改进的方向之一,就是要构建起德育新机制和新体系,定期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将德育活动系列化,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主线。

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利用节日文化教育资源开展活动:清明祭扫烈士墓;端午民族气节教育;中秋举办赏月诗文诵读;建党日举行畅想心中红色的梦想;重阳节培养孝心;教师节开展“感念师恩”的系列活动;母亲节和父亲节“感恩父母”系列活动;“十一”感谢祖国”主题系列活动等等,抓住重大节日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式潜移默化熏陶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培养、塑造健康人格。

礼仪常规教育活动。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在全校开展了“争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和合格小公民”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艺术教育活动。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成立各种学生活动小组,如广播站、合唱团、器乐队、足球队、舞蹈队、墙报组、车(航)模组等等,艺术走廊、手抄报展示、书法长廊等校园文化墙系列,展现孩子们体验的快乐和成长的足迹,既能激励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

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慰问孤寡老人,把文艺节目送到家,把爱心行动送到家,到德育基地举行团队活动,到污水厂、到气象站、到消防大队等参观学习,让学生走出校园,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开展系列亲子活动:如校园艺术节,入队仪式,六一运动会,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给家长的十条建议,家长课堂等,让家长了解并参与学校相关活动,强化学校、学生、家长三维立体式教育。

二、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重视课堂渗透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不是被灌输的客体。德育既是社会要求,也应当把它看作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这种社会要求转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任何教育只有转化成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这种自我教育的潜力愈是得到发掘,就愈能使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和谐统一。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就应改变说教式的教育,变单向式为互动式的理性教育。以单向说教为主的德育,主体不是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并且得不到巩固。多元化德育课堂、互动式的教育可以改变过去德育的被动局面。

传统班会课改为主题活动课,引进辩论会、演讲竞赛、研讨会、知识竞赛、“实话实说”等形式,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开设人文阅读课,引领学生博览中外名著,品赏文学佳作,感悟多彩人生,提高人文修养。开发活动课程,在丰富的文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坚韧的意志。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开展舞蹈、器乐、书法、国画、英语角、篮球队、足球队等兴趣小组活动。开设校外课堂,让学生走出校园,到污水厂、气象站、消防大队、敬老院等单位参观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道德教育。

上一篇:创设“三有”英语课堂,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下一篇:谈新教师的困难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