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讨论”渐入佳境……

时间:2022-09-14 11:51:47

让“讨论”渐入佳境……

目前,在班级读书会实际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多样化的阅读策略和阅读形式,聚焦一两个有张力的话题,进行深度的思考交流,实施有效的合作分享等环节,还存在着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在《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这一班级读书会开展过程中,我校一位教师对“话题讨论”进行了三种教案预设,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例1】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小甲龙离开了父母后独自生活,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到孤独、孤单。

师:这时传来一声巨大的声响,出现了一个怪物。此时此刻,你看到霸王龙会是什么感受?

生:害怕、恐惧。

师:可是小甲龙却不这样认为,它把霸王龙认做了“爸爸”。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它和“爸爸”一起做了哪些事?

(生阅读后一一列举)

……

【反思】

话题讨论浮于表面或不到位,学生的讨论仅是停留在同一层面的对话而已,出现了学生“伪讨论”的现象。由于话题是教师事先设计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回答。一问一答,完成了对话流程,但层次未进行提升。学生回答问题不需要作深层思考,讨论显得蜻蜓点水。

【教例2】

师:同学们阅读了《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这本书,在书的封底,有这么一段话:“如果霸王龙的爱是这个蛋,那么现在这个蛋已经孵化了!”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请同学们结合书本的阅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认为,小甲龙把霸王龙看做自己的爸爸,跟着“爸爸”学会了很多事情,说明它们之间已经有爱在传递了。

生:霸王龙原先是一个很霸道、容不得别人的人。但是在遇见小甲龙之后,小甲龙的可爱让霸王龙转变了。

生:我认为书中最感动我的是,霸王龙要离开小甲龙,它们之间比赛跑步的这一段,这个爱很难割舍,但一定要割舍。霸王龙用这样一个美丽的谎言让爱延续下去。

……

【反思 】

由于教师对话题讨论的落点选择角度较为宽泛,使得学生表达内容的范围较广,目标指向不明确,话题讨论不集中,缺乏“聊书”的主流,显得散沙一盘。

教师抛出的话题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感受”,给予学生交流讨论的空间很大,这对教师现场的调控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在讨论交流中的角色定位是“聊友”和“主持人”,既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发言,又要避免学生无建设性的谈话或者偏离主题的讨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讨论活动进行观察和介入,以便对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讨论交流时,可以铺设讨论话题的层次,如“谈谈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你对哪句话的印象特别深刻,为什么”“说说书中你欣赏的人物”等,更能逐步明确聊书的目的,不断推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向更高层次发展。

【教例3】

师:小甲龙生活在一个孤单、恐怖的环境中,正在不安的时候,忽然一声巨响,请你猜猜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教师充分运用“猜、想、说”的策略展开主题讨论)

生:可能会更害怕,因为来了怪物。

生:可能会有奇迹发生,因为就在这急中生智的时刻,小甲龙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事物。(展开故事情节进行编说)

生:什么也没发生,因为它早就被这孤独、害怕所包围。

师:请同学们再读这一片段,从书中你又获取了什么信息?

(数分钟后,学生纷纷发言)

生:原来它被霸王龙抱住了。

生:它很意外,但没有害怕,反而喊“爸爸”。

生:我从“撒腿”和“抱住”这两个词获取的信息是,小甲龙不再害怕,而是慢慢顺应了这个事实,并和霸王龙之间慢慢有了感情。

师:面对这样的故事冲突,同学们再结合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爱你们的,猜猜小甲龙和霸王龙之间还会继续怎么样的故事。

……

【 反思 】

教师抓住了阅读能力指导中“猜、想、读、说”的能力点进行拓展,既有深度,又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教学目标逐级达成。教师以“猜猜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这一话题做铺垫,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回读书本—获取信息—对比感受”的教法设计,新颖而流畅。话题讨论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紧紧抓住文本冲突,让学生理解小甲龙和霸王龙之间蕴涵深意的词句和感人故事,以拓展学生思维的话题讨论为生发点,有效提升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从教课文走向了教阅读。

可见,同一内容的班级读书会执教,由于不同话题讨论点的选择处理会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在“聊书”中,话题讨论方式方法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目标的达成。如若学生在“聊书”过程中出现“伪”讨论现象,那必将导致“班级读书会”意义的狭义化、过程的单调化、本质的虚拟化,最终导致听、说、读、写等学生语文素养的机械分离。

因此,话题讨论的最佳落点宜点击在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讨论交流既要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更应强调合作精神,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讨论交流逐步深入,定能渐入佳境……

(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街小学 310012)

上一篇:把握原则 优化策略 下一篇:巧借细节抒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