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理论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9-14 09:07:51

区域金融理论的实证分析

区域金融理论的意义

区域金融理论从根本上说是金融发展理论的范畴。它是将金融发展理论的国别分析尺度缩小到区域,相对于金融发展理论,区域金融理论研究的核心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在区域中的表现。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肯定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关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的双向关系,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马科·帕加托(Macro Pagano,1993)运用AK模型予以分析,得出结论认为金融发展通过影响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资本边际生产率或私人储蓄率来影响经济增长率。而格林伍德和约万诺维奇(Greenwood and Jovanovic,1990)、莱文(Levine,1993)等也都在他们各自的研究中阐述了经济增长对于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

但是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转轨经济的特殊性,仅仅通过国家层面上的研究是不够的。周立和胡鞍钢(2002)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差距和金融发展差距的计算和观察,得出了两点重要结论:第一,由于中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显著,对中国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国家层面,只有深入到地区层面,才可能把握到基本的现实,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第二,经济差距和金融差距的变动趋势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这也充分说明了从区域的角度研究金融发展理论的必要性。本文以安徽省为例,选取省内不同经济区域的9个地市2002~2011十年的数据,分析其金融发展程度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看出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

区域金融理论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货币供求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其金融发展差异较大。通常用金融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民财富扩展的金融增长(Financial Growth)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替代指标,国际上一般采用金融相关比率这种指标来衡量金融增长水平,人们通常将其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由于缺乏地区金融的数据,所以一般采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之和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FIR=(S+L)/GDP

FIR为金融相关比率;S代表存款额;L代表贷款额;GDP为国内生产总值。

通过对安徽省选取的9个地市10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地金融发展存在着区域差异(见图1)。

1、省内不同经济带金融发展存在差异

总体来看,合肥市的金融相关比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市,且开始年份较高,但有逐步缩小并趋于稳定的趋势;不同地市之间均存在着差异,泛长江城市带要高于安徽省内部其他区域,这与政府政策支持以及地理位置导致的经济发展差异有很大的关系;皖南要高于皖北地区。对比图2各地市GDP可以直观判断出FIR与GDP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当然,各地市的金融发展程度除了与经济金融因素有关,还有些非经济金融因素的影响如:地方政府的干预和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影响等。

2、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进一步地,将9各地市10年间的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矩阵,可以看出各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二者相关系数为0.448。这说明安徽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结论

上述分析也不难看出,我省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同时,我省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也较为显著。但目前,我省金融业的发展还存在着金融总量偏小、融资结构不合理、县域金融供给不足、皖北地区金融发展滞后等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需要不断完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安徽省的地理和能源优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带动安徽省金融的发展,还要兼顾区域差异,加快发展落后地区,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股利政策研究 下一篇:会计信息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