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精做强陕西烟叶的思考

时间:2022-09-14 08:09:57

关于做精做强陕西烟叶的思考

摘要 针对烟叶生产出现复杂多变形势,存在明显偏热苗头阶段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国家局冷静分析,果断决策,明确提出把“烟叶防过热”作为行业工作的中心任务,要求通过扎实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全面加强烟叶工作管理,努力提高烟叶工作水平,保持烟叶生产稳定发展。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该文通过对陕西烟叶生产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影响其稳定的因素,提出了做精做强陕西烟叶的对策,着力于全力建设一流烟叶生产基地,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努力推进烟叶生产上水平。

关键词 烟叶;生产现状;稳定;影响因素;对策;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 S572;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313-02

烟叶生产是中国烟草融入全球烟草的基础,是卷烟工业“大品牌、大规模”战略目标的前提。在全国烟草工作会上,姜成康局长提出“以满足重点骨干品牌发展需求为导向,努力推动原料保障上水平”的工作思路,把实现原料供应基地化作为深化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提高原料保障水平的重要任务切实抓好落实,争取到2015年基本实现原料供应基地化目标。就陕西建设一流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促进卷烟原料保障上水平,省局张天峰局长提出了“严格控制烟叶生产规模,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努力保持烟叶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工作思路,成为指导全省做精做强陕西烟叶,实现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和生产方式现代化,推动陕西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上水平的行动纲领。

1 陕西烟叶生产历史和现状

建国后至1959年,陕西烤烟生产连续11年徘徊在年种植466.67 hm2、年产量最高350 t的水平。1960—1973年,连续14年徘徊在年种植666.67~1 333.33 hm2、年产量最高1 500 t的水平。1978年,首次实现省内卷烟工业原料自给。1983年,首次按国家计划外调其他省份。1984年省烟草公司成立后,烤烟生产管理体制从农、工、商分管产、供、销,转变为省烟草公司集中统一管理,逐步走上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1987年,首次作为主料烟纳入省内烟厂卷烟配方;1990年,首次向香港、新加坡出口。1992年,陕西烤烟种植面积达到9.4万hm2、产量15.25万t,在全国26个产烟省中分别位居第6位和第7位。陕西跨入全国产烟大省行列,烟叶税收成为省内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受自然生态条件、烟叶品质和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从1999年开始,陕西烟叶生产规模一路下滑。2000年以来,针对烟叶布局分散、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省局(公司)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布局、调整规模、突出品质、突出特色,大力培育和开拓市场上来,积极实施“北烟南移”战略,使烟叶种植区域从陕北、渭北向陕南生态条件适宜的地区转移,全省种烟县由68个逐步精简至33个,种植面积稳定在2.67万hm2、产量稳定在5万t左右,持续9年保持产销平衡。2005年以来,陕西省局(公司)坚持不懈地在烟叶产区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和烟叶烘烤设施,解决了3.04万hm2烟田的灌溉问题,使0.82万hm2烟叶实现了集约化烘烤。建立了以安康巴山、宝鸡关山、商洛云蒙山为代表的特色烟叶生产基地,陕南优质烟区占全省烟叶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安康市成为全国31家年收购量1.5万t以上的重点烟区之一,形成以陕南烟区为主导、渭北烟区为补充的新格局。2009年,全省共投资1.89亿元,新建烟水配套工程1 310项、密集烤房3 601座,新修烟田机耕路272 km,购置烟用机械1 590台(套),8个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共种植烟叶455.27 hm2,全部实现了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苗、专业化机耕和密集式烘烤,平均用工减少到345个/hm2左右,平均产值29 550元/hm2,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 340元/ hm2 [1]。当前,受其他经济作物对比效益和物价、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烟叶效益不高,烟农种植积极性不稳定,烟叶生产的基础还很薄弱,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和影响着陕西烟叶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2 影响陕西省烟叶生产稳定的因素

2.1 种植规模化程度不高

2009年,全省共签订电子合同4.4万份,移栽烟叶2.92万hm2,收购烟叶6.285万t,同比增加7 330 t,1 333.33 hm2的大县、133.33 hm2的大乡、33.33 hm2的大村数量仍然偏少,主要表现在“大县、大乡、大村、大块烟田”四大优势不明显,大多数烟田不能落实到塬面坳心好地,被挤占到了沟坡台硷,基本烟田不能得到有效规划布局和保护,轮作倒茬不合理,烟叶种植“上山下沟”,且分散不集中。

2.2 烟农素质参差不齐

受农村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尽管烟叶为烟农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种烟对烟农已不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些年富力强、有文化的烟农放弃了种植烟叶,改行从事其他生产或外出务工,当前的烟农队伍大多数是老人和妇女,烟农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劳动力缺乏,技术培训和推广难度加大,烟农对新技术掌握和操作技能接受慢,导致烟叶生产水平和质量不稳定,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2.3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烟叶生产技术环节多、工序复杂,技术要求高,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全年的生产。多年来,咸阳烟区不断遭受病虫害、冰雹、干旱、大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侵袭,给烟叶的产量和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不少烟田因灾绝收。一方面由于大农业的现状和环境,烟叶生产同其他农作物一样,不可避免要遭受自然灾害,不可抗拒;另一方面由于烟区经济基础较薄弱,投入抵御自然灾害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有限,一旦遭受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烟农往往损失惨重,仅靠烟草部门的补贴,无法使烟农走出困境。近几年来,全省各烟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局政策,加大了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烟水配套设施得到改善和加强,基本缓解了烟叶生产干旱缺水问题,同时加强烟叶灾害的预防预警,烟草部门加大了防灾抗灾的投入力度,在重点烟区添设了防雹高炮,冰雹灾害基本能够得到遏制。但由于自然灾害的多样性和频发性,烟叶生产面临旱、涝、雹、风多灾并发的不利天气,防灾手段仍然十分落后,甚至感到束手无策。

2.4 基层基础建设薄弱

一是基层烟站建设落后。目前,标准化烟站建设还比较缓慢,大部分烟站都是20世纪80年代所建,部分烟站做了简单的改建,但仍然设施简陋,功能不全,完全不能满足当前烟叶生产的需要。二是烟叶生产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烟叶生产技术服务力量欠缺,烟叶生产技术一线指导人员,具备省局要求的中级技术资格人员比例小,部分人员属新招聘人员,烟叶生产技术和技能水平不高,影响和制约了烟叶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

2.5 烟叶生产投入成本居高不下

一是烟叶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机械化作业推广难度较大,一些先进的起垄覆膜机、移栽机、病虫害防治机械等不能得到推广应用,造成烟叶生产减少用工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二是由于物价上涨,烟用物资诸如化肥、农药、煤炭等价格飞涨,虽然烟叶价格逐年上调,但是相较物价上涨因素仍然是杯水车薪,不能平衡;三是烟叶生产投劳多,加之劳动力价格也是不断猛涨,成本加大在所难免。

3 做精做强陕西烟叶生产的对策

按照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部署和要求,陕西省局(公司)审时度势,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战略,明确要求走“一基四化”的路子,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以完善烟叶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为关键,以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为突破,扎实推进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鉴于此,应认真分析陕西烟区烟叶生产的利弊因素,兴利除弊,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烟叶生产上水平。

3.1 提高思想认识,准确定位,科学规划陕西烟叶的发展道路

各烟区要充分认识建设一流优质烟叶生产基地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建设一流优质烟叶生产基地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烟叶生产的控制力,在保证烟叶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烟叶生产稳得住、控得住。一是确立最佳发展思路,避免发展的盲目性,做到统筹发展、协调发展。二是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避免发展的不同步性,做到全面发展。三是实施最实的惠民政策,避免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做到和谐发展。四是找准最好的发展办法,避免发展的依赖性,做到永续健康发展。

3.2 狠抓宏观决策,强势推进,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烟叶产业

按照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要求和“532”、“461”品牌发展规划,今后只有“532”、“461”品牌所在工业企业提出烟叶需求,提出基地单元建设的需求,产区才能种植,没有需求就不能种植。陕西烟草要做精做强,就要狠抓宏观决策,及早考虑如何与“532”、“461”品牌企业加强联合、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增强市场适应能力,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烟叶产业。

3.3 建设优质产区,提升水平,保障陕西烟叶健康稳定发展

稳定烟叶种植规模、满足卷烟生产需要,不能仅靠市场调节,靠市场调节会造成烟叶生产的大起大落,对烟草行业的发展不利。烟叶生产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特点的烟叶生产区域,优质烟区的建设关系到陕西烟叶的长远发展。建设优质烟叶生产区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优质烟区的建设不能走老路,靠计划种植、合同管理、实行稳健的价格政策、抓基地建设、行业投入应该是稳定规模、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3.4 加大工作力度,五措并举,力保陕西烟叶做精做强

3.4.1 稳定规模是烟叶生产做精做强的首要条件。加大产前投入和扶持是搞好烟叶生产的重要保证。烟草行业在产业政策引导,产前资金投入,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相关政策,产区应认真落实好各项投入政策和扶持政策,运用好各种专项资金(如产前扶持、烟水、烟路配套资金、烤房建设、科技投入资金等),确保各项资金都运用到相应的项目上,应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要及时兑现各种扶持款补贴政策,降低烟叶生产投入成本,解决烟农后顾之忧,提高烟农种烟积极性,稳定烟农队伍,稳定产区。

3.4.2 规模种植是烟叶生产做精做强的基本要求。一是要重点发展适宜烟叶种植的区域,采取大户带动、典型引路的办法,动员烟农拿出好田好土种烟,实行相对集中连片种植。二是可以通过办示范园、专业新村、联办基地等,建立密集型的生产组织模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工厂+农户”等多种形式,把分散的烟农组织起来,走新的生产组织之路,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2]。三是建立烟草保险制度。积极开展烟草农业保险,探索合理的保险形式,以保护烟农利益。四是建立气象服务和抗灾体系,通过与气象部门的合作等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测,以有效地控制突况。五是完善病虫害统防统治体系,建立病虫害的预测和控制机制,减轻病虫害对烟叶生产的影响。六是改善生产条件,增强烟区和烟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开展生产自救的能力。

3.4.3 集约化经营是烟叶生产做大做强的生机与活力。一是推行订单农业,加强创办工商联办基地,要把计划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计划生产的前提下,把握好市场需求,努力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市场需求;二是积极引导烟农成立合作互助组织,通过农村土地流转,烟农大户承包,创办小型农场等形式创新烟叶生产组织模式,不断提高集约化水平;三是积极探索烟叶商品化育苗,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烘烤、晾制,提高烟叶商品化种植程度;四是加大推广小型农机具的力度,逐步实现烟叶生产半机械化、机械化作业,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3.4.4 信息化管理是烟叶生产做精做强的引擎。要在咸阳烟区成功试点推行烟叶生产种植电子合同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经验和做法,继续加强管理和投入力度,重点抓好基层烟站的信息化软硬件的设施投入和人员培训,按照行业“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要求,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烟叶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痕迹化管理,推广应用GAP生产和管理模式,推行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改造传统烟叶生产,全面提升烟叶基础管理水平,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步伐。

3.4.5 加强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是烟叶生产做精做强的动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工程不仅可以解决烟田灌溉问题,还可以解决人畜用水问题,改善烟区生产生活条件。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局政策,把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成烟农长期受益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提高烟叶生产抗风险的能力,为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把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在基本烟田规划之内,确保烟叶生产实现“水能浇、烟能烤、路能到、服务好”,同时要加强建后运行管护工作,建立可行的运行管护体制,发挥基础设施的最大效益[3-4]。

4 结语

总之,烟农种植效益是烟叶生产稳定发展的前提,只有通过不断巩固烟叶生产基础,创新烟叶生产技术,积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努力实现“一基四化”的目标要求,降低烟叶生产的成本和风险,不断提高烟农的种烟收入和效益,多生产出具有陕西特色的烟叶,适应和满足市场化的要求,陕西烟叶产业才能保持稳定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唐永红,张振平,刘海轮.陕西省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J].经济地理,2006(S1):319-321,325.

[2] 陕西:推进烟农合作社建设[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2(7):7.

[3] 刘海轮.陕西省优质烟基地开发和建设浅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0(5):34-37.

[4] 常丽.陕西省烟叶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4(1):136-139.

上一篇:昭通市昭阳区苦荞产业发展探讨 下一篇:平湖市创新服务机制推进粮食产业化的措施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