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小城市培育力度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时间:2022-09-14 07:25:55

加大小城市培育力度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特大镇”转型发展的强烈需求,审时度势作出了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重大决策。在200个省级中心镇中择优选择了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今年,为扩大试点效应,又择优选择了9个省级中心镇和7个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城作为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来,全省上下始终坚持政府推动、政策促动、规划带动、投资拉动、改革驱动,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一、开展小城市培育的重大意义

(一)提升城市化质量水平已成为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关键环节

当前,浙江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提升浙江省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已成为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关键举措。开展小城市培育,对促进全省城市化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起到极为重要的助推作用。

(二)改变镇多城少不合理状况已成为破除城市化瓶颈的重点任务

目前,浙江全省只有32个设市的城市,而小城镇有639个。虽然这些小城镇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小城镇仍处于似城非城、似乡非乡、不城不乡的尴尬状况,已成为浙江省小城镇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质量水平提升的瓶颈。开展小城市培育,破除建制镇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一部分有条件的特大镇加快向现代小城市转型,可以充分发挥浙江省小城镇的发展基础和改革优势,进一步优化浙江城市化的结构。

(三)实现由镇到城跨越已成为解决经济强镇成长烦恼的必然选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浙江省一部分小城镇已经成长为经济实力雄厚、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支撑强大、人口和产业集聚度较高的经济强镇。这些镇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它们体制上依旧是建制镇的农村经济型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只有顺势而为推进综合改革,才能破除它们的“成长烦恼”和管理困惑,为经济强镇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就地就近城市化已成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载体

目前,浙江省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只有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的一半水平,3280万的农村户籍人口中,还有约2000万居住在农村,这2000万人中,至少有400万人未来10年将逐步进城。只有把一大批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并使它们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门槛较低的大载体,才能有序推进人的城市化。

二、小城市培育三年试点成效显著

三年来,浙江省围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大力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小城市培育试点进展顺利,成效超乎预期,走出了一条反映时代特征、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具有浙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一)找到了有效解决“特大镇”成长烦恼促进转型发展的新途径

一是以放权赋权为突破口,着力改变“小马拉大车”的局面。省政府出台件明确试点镇保留镇级建制,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省级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支持试点镇优化内设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驻镇机构设立分局,扩大管理服务职能;县(市、区)政府因地制宜出台放权目录,增强了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主决策权、要素配置权、为民服务权、综合执法权,基本建立了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以行政区划调整为抓手,拓展发展空间。柳市、鳌江、龙港、贺村、周巷、瓜沥6个试点镇实施了行政区划调整,并入15个乡镇,扩大行政区域面积377平方公里。三是以集聚发展为理念,提升发展水平。小城市建设发展从“铺大饼”转向“蒸小笼”,建成区人口密度提高到8150人,土地与人口的城镇化速度基本保持同步,土地产出率不断提升。小城市试点为破解“特大镇”成长烦恼作出了成功探索。

(二)走出了农民就地城镇化,共享城市明的新路子

一是大批农民实现了转移致富。按照“转得出、富得起”的要求,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27个试点镇三年新创造了31.4万个就业岗位,非农就业人员比重提高了7.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7034元。二是进城农民享受了城市服务。按照“有书读、读好书,能看病、看好病,能办事、办成事”的要求,加大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小学、中学216所,3所中学成为省一级重点、8所成为省二级重点;新建和改扩建医院18家,新增床位1075张;镇镇建有图书馆和大型休闲绿地公园,行政审批、就业保障、综合执法、应急维稳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建成,并高效运行。小城市培育圆了老百姓在家门口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城市梦。

(三)提升了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新水平

一是农村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三年来,27个试点镇交通道路实现城乡一体,城镇道路与行政村实现全面连接,村村开通了公交。生态保护实现城乡同步,安全饮用水覆盖率和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公共服务实现城乡联动,村村建有村卫生室和便民服务机构,并与镇医院和审批中心全面连接。二是扶持“三农”力度明显加大。工商资本反哺农业力度不断加大,三年共有31.6亿元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土地流转率提高了16.8个百分点,累计建成农业“两区”面积43.1万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775家。三是要素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试点、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和“退二进三”改革,三年盘活的存量土地占新增用地的三分之一以上;大力发展规模设施农业,三年新流转规模经营的土地18.9万亩,减少农业劳动人员9.1万人,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8万元。小城市试点镇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

(四)培育了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新引擎

一是有效投资快速增长。27个试点镇三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81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520个,累计完成总投资3618.7亿元,年均增速比全省快11.8个百分点。二是拉动内需作用显著。按照投资需求一般有40%转化为消费需求的规律测算,三年投资拉动了1400多亿元的消费增长;按照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为2.35倍测算,试点镇新集聚的近60万城镇人口,扩大了12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小城市试点镇已成为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新增长极。

(五)开辟了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体制创新的新阵地

一是推进强镇扩权,通过委托、交办、延伸机构等方式,镇均下放扩权事项191项。二是创新行政执法体制,按照“确需、实在、管用”的原则,镇均下放综合执法权455项,形成了“问题发现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的快速执法机制。三是全面推进财政体制改革,27个试点镇建立了“核定基数、划分税种、超收全返”的一级财政体制。四是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以农民进城落户原有权益可保留、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可享受、原有经济和财产权益可交易流转,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享受当地基本公共服务为主的户籍制度。五是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资产股权“三权”改革,割断与农民户籍的直接利益关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农民进城的动力;27个试点镇三年共有14.9万名农民用宅基地换取了城镇住房。六是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小城市建设,非国有资本占比达76.4%。小城市试点镇已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验区。

(六)提供了保护与发展并重,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范本

一是历史化传承发扬。27个试点镇三年新增历史化保护街区和建筑面积300多万平方米,拥有非物质化遗产391处,22个试点镇建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化节庆日,6个试点镇成为中国历史化名镇。二是生态城镇加快建设。积极推进“五水共治”,污水集中处理率三年提高了13.8个百分点,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垃圾全面实施集中处理,绿化美化工程加快实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扩大到7.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5%,有7个镇成为全国生态镇、8个试点镇成为全国优美乡镇。三是个性特色发展步伐加快。按照试点镇的产业特色、区位特色、历史化资源特点,进行科学功能定位,形成了产业特色为主的小城市12个、区位特色为主的小城市9个、历史化资源特色为主的小城市6个。小城市试点镇已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与大中城市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先行区。

三、深入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任重道远

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取得了丰硕成果和丰富经验,但要实现现代小城市的目标,试点镇面临越来越强的集聚效应、越来越大的城镇规模、越来越重的建设任务、越来越高的管理要求,培育试点任重道远。

下一轮小城市培育,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和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明、化传承”的总要求,以“加快人口集中、注重素质提升,加速产业集聚、突出结构优化,促进功能集成、增强承载能力,强化要素集约、提高产出效率,推进城乡统筹、提升三农水平”为培育着力点,大力实施小城市培育试点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大城市的功能设施和现代气息、大自然的田园风光和生态环境、大幅度的要素集聚和高效利用、大批量的农民转移和稳定就业致富特色的现代化小城市。

(一)坚持分类培育,着力增强三年行动计划执行力

按照由镇向城转型的发展要求,根据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试点和小城市试点镇两类不同对象,编制实施新一轮小城市试点三年(2014―2016年)行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确保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二)坚持有效投入,着力增强小城市的综合承载力

大力实施交通顺畅、水电气提升、信息网络完善、市政地下管网建设改造、数字城管拓展等工程,高标准建设城市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网络、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强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加快发展教育、化、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三)坚持特色发展,着力增强小城市的品质彰显力

以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快工业功能区和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进工业提质转型发展;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品牌效应,加快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整治力度,打造绿色、生态、低碳、环保小城市。以旧城改造和核心区打造为着力点,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田园风光的新城区,营造整洁、优美、舒适、安全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彰显城市生活品质。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增强农村人口转移吸引力

按照“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的要求,重点推进教育、医疗、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提升发展,强化行政审批、综合执法、就业服务、应急维稳等公共服务中心的管理运行,完善各类社会保障的政策制度,尊重农民选择,引导农民意愿,稳定农民预期,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五)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小城市的内生发展活力

按照“挖掘潜力、激发活力、释放红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强镇扩权改革,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三权”改革,积极推进宅基地空间置换改革,深化城镇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民市民化改革,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上一篇: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制度探究 下一篇:对集团公司股权清算会计处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