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中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途径

时间:2022-09-14 06:27:56

课程改革中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途径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原因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似乎正印证着国外的一项研究:改革方案被采纳后,教师的行为只有16%符合方案所要求的模式。也逃脱不了一个现实,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绝大多数课程编制的计划,实际上并没有在实践中得以实施。这诚然与课程计划、实施策略、课程评价、实施主体以及实施理论研究有关,但教师的职业倦怠必定无法与之脱离关系。为此,笔者于2007年初在湖南长沙市、株洲市,广东中山市,上海市所举办的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中随机抽取500名样本,采用信度和效度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MBI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就课程改革下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得分为2.1460,标准差为0.4409,虽然还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2分为存在,2.5分以上为严重),但已普遍存在,其中教师的情绪衰竭问题比较严重,得分为2.5678。这必然会对课程改革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关注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职业倦怠仍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寻找有效消除这一现象的途径更是当务之急。

课程改革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教师们本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因为当人从事内容丰富且能最大限度地操作创造性高的工作时,会积极努力或乐意工作。然结果恰恰相反。通过调查,笔者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依然存在的原因归纳为:教师对课程改革要求的角色转换不适应;课程改革对教师的高要求与教师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课程改革后教师工作量加大的必然趋势与教师社会地位仍不尽如人意之间的矛盾;社会对改革后教育状况的高期望值与社会将教育责任互相转嫁之间的矛盾。而对此作进一步考量后便可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在课程改革情境中得不到社会的充分理解和有效支持而产生无法消解的巨大压力使然。故笔者认为,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消除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不同层面

所谓社会支持系统是指由专家、家庭、朋友和其他对处于困难之中的人起重要影响作用的人们所组成的一个社会关系网络系统。对教师而言,社会支持系统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本人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以及教师与这些人之间的支持性活动所构成的系统。有了社会支持系统,个体就有了应对压力和困难的重要外部资源,能够延缓倦怠感的产生。建构对教师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社会角度的支持层面

1.在完善自身工作基础上谋求社会地位的提高

当前课程改革由于没有任何模式可以遵循和借鉴,只能依靠教师们以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创新精神去摸索、实践,这无疑将继续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如果教师目前所拥有的与其劳动价值不相匹配的社会地位仍得不到改观,必然使教师在社会比较中产生心理失衡并导致职业倦怠。因此,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对教师社会支持最重要的一项举措,这有利于公众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同时也可促进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倦怠产生的概率。然而,依靠外界来促进其社会地位的提升仅仅只是一种肤浅的方式。笔者始终认为,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均不能给某种职业以尊严,职业地位或威信与其说是外在争取的结果,还不如说就体现在从业人员的工作行动中。因此,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根本途径应定位在学校本身发展和全体教师的本职工作上。唯有如此,教师的社会地位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教师也才会更热爱自己的工作,职业倦怠也就自然避而远之。

2.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对教师的公共信任氛围

虽说当前的教育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在发挥着理想的正面功能的同时也产生着负面效应。但是,与其他组织或人员相比,学校、教师在培养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方面所起的作用还是独一无二的,更何况时下的课程改革就是在改进、消除现行教育中的不足。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信任学校和教师,更有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在一种公共信任、支援的氛围中,教师与学校都会表现出信心和干劲,这会使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以及把教育、教学视为可用一生追求的事业,从而对其抱有积极肯定的看法与态度。相反,对学校长期的抨击和批评必然会导致教师士气低落而产生倦怠感,进而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对自己的未来表示担忧。

3.社会积极应对改革中的教师所持的合理期望

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需要有对教师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但只能停留在信任这一层面,一旦过度,就会形成依赖,继而造成对教师不切实际的期望。而在现阶段,教师作为一个整体,无论是学历水平还是敬业精神以及教师作用赖以发挥的基本条件还远远达不到现实教育的要求,更达不到课程改革中新课程实施的要求。面对这样的现实,如果我们的期望过高,失望也就更大。且过高的期望也会对教师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在他们身上催生职业倦怠。因此,社会大众、家长、学生对教师应持有合理的期望。应将他们看成是普通人,其次才是教师,要允许他们犯错,要以一种宽大的胸怀包容和爱护他们。

4.社会、家庭、学校应合理分担教育责任

当前所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如果没有社会、家庭的配合与参与,仅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任何教育改革的方案和人才培养的方案首先是社会体制的方案。月因此,我们需要的不是社会、家庭的袖手旁观和冷嘲热讽,也不仅仅是言语上的信任与合理期望,而是社会、家庭承担起它们所应担负的职责,支持、配合、主动参与课程改革,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基础、道德共识和政治法律秩序。只有这样,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的实施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与工作压力,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二)学校角度的支持层面

学校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场所,也是教师职业压力最直接的来源。因此,学校的支持是教师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的众多支持中又尤以学校的组织氛围支持为甚。因为“学校组织氛围的不佳可能妨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反应,导致对专业学习采取固执己见或自我防卫的方式,结果教师的学习很快就到达停滞不前的地步,教学也变成例行公事、保守、缺乏质疑”。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氛围是避免或缓减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除了继续充实和优化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以外,更要求包括校长在内的管理者实行以教师为本的民主管理方式。

1.对教师及其劳动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关心

时下,校长们经常对教师说要做到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这的确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然而,学校管理者们在管理中往往只间接地关注教师如何实现尊重学生的目标,而忽略自己“重师本”的义务。教师在整日喊冤叫苦的情绪中去体现以学生为本,自然会对工作感到厌恶与疲倦。因此,管理者们应以教师尊重学生的要求和标准来尊重和关心教师,尊重和关心他们的合理需要,特别是尊重他们的专业自,要允许他们根据需要自主地选择教学方式、教学用书、组织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只有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和更大的自由度,才能激发蕴藏在教师身上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还原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本质。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尊重和关心教师的劳动,尊重和关心教师的专业自是对教师最大的尊重,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消除倦怠的重要举措。

2.发现和肯定每一位教师

当前的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核心至少包括:一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点是每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能否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为此,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应设法发现和肯定每一个教师的优势和长处,尽可能让他们的优势或长处得以展示,真正让教师在课程改革设定的框架内自由、快乐地去探索、实践。由于发现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过程和相互学习的经历,更能体现人的价值,体现对人的尊重,因此,发现和肯定每一位教师对于消除和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他们参与课程改革及新课程实施的热情与效率都大有裨益。

3.引导教师由竞争向合作回归

时下,很多中小学都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对教师的管理当中,这的确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我们也应看到,竞争尤其是过度竞争必然会使教师承受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可能受到阻隔,容易使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发生异变。据调查,29%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学校人际关系不正常,这显然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而教师劳动效果滞后性和成果集体性的特点告诉我们,任何教育的成果都不是仅凭竞争状态下的一时之功或一人之力所能实现的,它只能是教师集体长期合作的结果。尤其是当前的课程改革,由于没有任何模式可供借鉴,只能依靠教师的集体智慧与交流合作。更何况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彼此之间的相互倾诉,还能起到舒缓压力的非预期性效果。故笔者认为,与其强调彼此之间的竞争,还不如引导教师向合作回归,还原教师劳动形式集体性的本真,这也不失为对教师最大的支持。

(三)家庭角度的支持层面

研究表明,造成教师身心疲惫的原因除了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外,个人婚姻、子女成长等家庭因素也不容忽视。家是人心灵的港湾,更是教师重要的社会支持资源。构建对教师的家庭支持,首先要求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应当尊重、理解和支持教师的职业和劳动,要意识到当前的教师正走着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从事着一项极具创造性和挑战性同时又充满艰辛和压力的工作。当他们的探索有所建树时,应给予鲜花和掌声,失败时更应毫不吝啬地给予鼓励、支持和关心。同时,为了有效获得来自家庭的支持,教师也应懂得维护家庭健康之道,即在认知上,要有维护家庭健康和谐的意愿,要理解家庭生活必须在成长中发展。要有对家庭的认同感;在态度上,应尊重彼此的差异且无条件地彼此接纳、信任,克服在家庭中出现角色期望与角色扮演的“窄化”现象;在行动上,要主动建立并善用支持系统,寻找自我成长以提高家庭生活品质的方法。

结束语

综合考虑,教师还应多参加社会活动,拓宽交际范围,这样,通过教师与活动、活动与朋友、朋友与机构等关系,形成众多相互交叉的“结点”,通过各“结点”的不断延续,最终使教师与各类支持资源之间结成网状联络,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上一篇:地方高校特色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下一篇: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